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发有:《鍾山》的特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黄发有  2018年12月27日17:12

迄今为止,我在《鍾山》只发表过一篇评论,即刊载于 2006 年第 2 期 “河汉观星”栏目的《余华的惯性》。有趣的是,关于《鍾山》的研究文 章已经发表了三篇,即《原创 拒绝 远行——赵本夫和〈鍾山〉》(《当代 作家评论》2003 年第 5 期)、《虎踞龙盘的文学重镇——〈鍾山〉三十年 读记》(文学报》2008 年 8 月 28 日)、“鍾山三十年”笔谈(《小说评论》2008 年第 5 期),指导了两篇研究《鍾山》的硕士论文——杨会的《“联网四重奏”与晚生代创作》(山东大学 2008 年硕士论文)和程雁的《〈鍾山〉研究》(南京大学 2013 年硕士论文)。文学期刊研究一直是我重点关注的 领域,《鍾山》也一直是我重点关注的刊物。我在南京工作了十一年,对《鍾山》 的了解不只停留于纸面阅读,更多的来自于与《鍾山》编辑团队的日常交流, 他们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千刊一面是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的积弊,大多数省级文学期刊跟风办刊, 缺乏特色。从创刊潮、停刊潮到改版潮、扩版潮,不少刊物在随波逐流的 过程中迷失,面目模糊。个性是文学期刊的生命线,《鍾山》就是一份个 性鲜明、追求美好的文学名刊。《鍾山》经过四十年的探索和积累,逐渐 确立自己的特色,获得众多重量级奖项,在当代文学期刊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鍾山》首发的作品中,有王安忆的《流逝》《长恨歌》《锦 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乌托邦诗篇》、赵本夫的《卖驴》、贾平凹的《商 州初录》、张一弓的《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 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朱苏进的《在绝望中诞生》、 苏童的《米》《城北地带》《茨菰》、叶兆言的《状元境》《追月楼》《刻 骨铭心》、方方的《乌泥湖年谱》《武昌城》、毕飞宇的《祖宗》《虚拟》《玉 秀》、史铁生的《插队的故事》《原罪·宿命》、韩少功的《暗示》、莫 言的《金发婴儿》《拇指铐》、池莉的《太阳出世》、迟子建的《逆行精灵》《满 洲国》《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格非的《褐色鸟群》《傻瓜的诗篇》、陈应松的《松鸦为什么鸣叫》等等, 这些在当代文学史课堂经常被讨论的作品,表明《鍾山》是当代文学史重 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使得这份刊物成为当代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 2018 年 8 月 11 日揭晓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更是有三部(篇) 首发于《鍾山》的作品,这是给《鍾山》四十年庆典送上的一份厚礼。

在《鍾山》四十年的办刊历程中,编辑团队在栏目策划与设置方面颇 为用心,新意迭出。1984 年前后,《鍾山》的“作家之窗”专栏熔作品、 评论、创作谈于一炉,一方面吸引了作家的加盟,拓展了稿源,在读者中 产生了良好反响。同一时期的“编辑四人短篇小辑”也是别开生面,富有 特色。1989 年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更是以前瞻意识领一时风骚, 推动了现实主义的新进展。1994 年《鍾山》与《文艺争鸣》联手举起“新 状态文学”旗帜,《鍾山》(从 1994 年第 4 期到 1995 年第 5 期)开设“新 状态文学专辑”栏目,重点推出韩东、朱文、陈染、述平、邱华栋、鲁羊、 夏商等作家的作品,使得这批文学新锐以集群的姿态进入全国文坛的视野。 从 1995 年第 6 期到 1999 年第 6 期,《鍾山》推出“联网四重奏”,通过与《作家》《大家》《山花》杂志和后来加入的《作家报》的紧密合作,集中推出朱 文、徐坤、刁斗、东西、张梅、邱华栋、文浪、鲁羊、李冯、丁天、夏商、陈家桥、王海玲、李洱、李大卫、刘庆、吴晨骏、卫慧、金仁顺、胡性能、 叶弥、谢挺 22 位青年作家。从“新状态文学”到“联网四重奏”,《鍾山》 为新生代作家的成长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推出了一批在文学观念、创作形 式方面都包含新的艺术元素的作品。刊发作家创作论的“河汉观星”栏目, 敢于直面作家的创作局限,发表的文章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文锋犀利, 一扫“文学表扬”的萎靡文风,令人耳目一新。

不少当代文学期刊为了保持刊物的新鲜度,其作者群缺乏稳定性。而《鍾 山》持续关注自己的重点作者,并结下深厚友谊。以王安忆为例,她在《鍾 山》1981 年第 4 期发表短篇小说《墙基》,从此以后一共在《鍾山》发表 21 篇作品。与《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相比,《鍾山》在 获取优质稿源方面没有优势,但她通过与作家交朋友的方式,了解作家最 新的创作进展,获得作家的信任,从而得到像《长恨歌》这样的重磅作品 的首发权。新世纪以来,《鍾山》为不少重点作者开辟专栏,形成了一种 比较稳定的栏目结构。值得注意的是,《鍾山》并不一味倚重老作者,她 不断引入新作者,提升期刊的内在活力。名家和新人的相互激荡,使得《鍾 山》既有名家的厚重,又有新锐的锋芒。对作家的发掘与跟踪,也是《鍾山》 的优秀传统。从 1981 年第 1 期发表当时还在上大学的颜海平的《秦王李世 民》开始,在《鍾山》发表处女作而一鸣惊人的还有赵本夫的《卖驴》(1981 年第 2 期 )、王兆军的《拂晓前的葬礼》(1984 年第 5 期 )、朱晓平的《桑 树坪纪事》(1985 年第 3 期 )、叶弥的《成长如蜕》(1997 年第 4 期 ) 等。 “屡投不中”的《桑树坪纪事》幸运地登上了头条,并配了 6 幅插图。山东日照作家夏立君生于 1962 年,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十余年,从事媒体工作 近二十年,一直坚持业余写作,五十岁开始创作古代文人系列散文。2013 年,

《鍾山》杂志社收到了夏立君的第一篇来稿,作品的文字功力、历史感觉、 审美气质和思想深度打动了编辑和主编贾梦玮。此后,《鍾山》2016 年第3期、2017 年第 5 期两次在头条位置隆重推出《时间的压力》系列散文,并以编者按的形式进行重点推荐,同名散文集 2017 年 12 月由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的压力》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鍾山》与夏立君 的交往,充分显示了《鍾山》杂志和主编贾梦玮善于发掘好作家、扶植好 作品的独特眼光。而《鍾山》对重点作家的跟踪关注,不拘一格,体现出 不凡的胆识和睿智。作家叶弥的成长,离不开《鍾山》的持续关注,从《成 长如蜕》《美哉少年》到《明月寺》《云追月》,叶弥最具特质的作品几 乎都发表于《鍾山》。

《鍾山》与江苏文学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在某种意义上,《鍾山》 是江苏文学展示实力的大本营,也是推动江苏文学走向全国的桥头堡。根 据《鍾山》统计的“部分重点作者《鍾山》所发作品篇目(1978 年第 1 期—— 2018 年第 2 期)”,江苏作家是进入这一榜单的主体:丁帆(22 篇)、王 彬彬(66 篇)、叶兆言(16 篇)、叶弥(12 篇)、毕飞宇(20 篇)、苏 童(19 篇)、赵本夫(8 篇)、黄蓓佳(11 篇)、韩东(10 篇)、鲁敏(10 篇)。不少省级文学期刊为了扶植本省作者,把刊物办成了封闭的自留地, 这种画地为牢的办刊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拒绝外部竞争的自我矮化, 容易使本土文学失去活力。《鍾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她既重视对本土 作者的扶持,也始终关注那些走在文学前沿的外地作者。一方面,江苏是 文学大省也是文学强省,《鍾山》善于利用本土优质的作者资源,发挥他 们的积极性,提升办刊水平。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到“新状态文学专辑”, 江苏的优秀作家一直是《鍾山》的坚强后盾,江苏宽松的文学环境也为《鍾 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另一方面,《鍾山》为江苏作家提供 了一个高品质的平台,开启了江苏文学与全国文坛进行平等、深入对话的 一扇窗口,并及时地向全国文坛发出江苏的声音。江苏的不少作家都以《鍾 山》为起点,受到全国文坛的关注,由此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走向更加 开阔的审美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