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走向现代与回归传统 ——观“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

来源: 北京日报 | 王镛  2018年12月27日09:04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的大型回顾展“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为我们提供了全面审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画走向现代与回归传统的辩证发展的样本。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画,突破了“文革”时期的单一模式,力求恢复现实主义的本义,同时不少作品也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手法,出现了走向现代的趋势。改革开放中期的中国画,又出现了回归传统的趋势,高度重视文人画的价值与笔墨的质量。新世纪的中国画,走向现代与回归传统两种趋势并存互补,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可以转化为现代形态的基因,从笔墨技法层面深入到写意精神层面,创造中国本土的现代艺术或当代艺术。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的中国画最重要的趋势是走向现代。

中国文化界大量引进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现代艺术观念,激发了中国艺术家的现代意识。“反传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形式美”“抽象美”之类理论,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界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热门话题。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群体纷纷涌现,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经验,尽管许多作品带有生硬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痕迹,但毕竟促进了中国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人物画,力求恢复现实主义的本义,直面人生的苦难,表现人性的真实。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等作品,以逼真的写实造型和朴素的悲情笔墨,传达出深刻的人性关怀与悲悯情绪。周思聪的《矿工图》、王迎春和杨力舟的《太行铁壁》、李少文的《九歌》等,借鉴了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构成主义或超现实主义手法,同时发挥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意蕴或装饰趣味,人物夸张变形,时空重叠交错,成为中国本土的现代绘画的范例。

山水画也力求创新。朱屺瞻、刘海粟、李可染、陆俨少、何海霞、关山月、赖少其、张仃等老画家焕发了艺术青春,达到了各自的山水画创作巅峰。花鸟画也饶有新意,老画家推出新作,中青年画家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改革开放中期(1990-1999)的中国画最重要的趋势是回归传统。

1989年以后,中国文化激进主义的反传统思潮退落,文化保守主义的传统思潮抬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回归传统的强劲势头。上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界把“传统型画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推崇为“20世纪传统四大家”。中国画坛持续升温的“黄宾虹热”,对董其昌、“清初四王”的再认识等,都是回归传统的现象。当然,这种传统的回归是在多元发展态势下的回归,并不能阻止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实验。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物画领域的古装人物、仕女和时尚美女风靡一时,主题性创作一度低迷。不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潘絜兹等老画家的倡导下,“中国工笔画终于走出了低谷,看到了无比开阔的前景”。无论水墨写意人物还是工笔重彩人物,素描造型与笔墨技法融合的写实人物画仍占主流,同时画家们更加努力寻求个性化的笔墨语言。

此时的山水画,回归文人画笔墨传统和写意精神的趋势比人物画更为明显。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和“内美”精神,对山水画创作回归文人画笔墨传统和写意精神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简单模仿黄宾虹的笔墨技法,又导致山水画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倾向。20世纪末吴冠中与张仃的“笔墨之争”,引发了画家们对笔墨与创新的双重思考。花鸟画也力求回归文人画笔墨传统和写意精神。

21世纪初叶,走向现代与回归传统两种趋势并存互补,逐渐整合成中国画传统的现代复兴的强大力量。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可以转化为现代形态的基因,从笔墨技法层面深入到精神内涵层面,把握中国画的精髓——写意精神,创造中国本土的现代艺术,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回归传统的普遍共识。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