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创作:回归好内容 关注真现实
寒冬岁末,回顾一整年来的影视剧创作可以发现,今年国剧市场发生了诸多变化,大制作、大IP纷纷失灵,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数量和关注度上占据绝对优势,其中“献礼剧”成为市场主流。市场变化为影视剧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如何在现实题材创作中创新,深刻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巨变,成为业界探索的新课题。
近期,在湖南卫视热播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受到广泛关注。12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该剧专家研评会上,与会专家就当下影视剧创作如何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和历史发展进程为核心议题,研讨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走向。
现实题材可以“以小见大”
《那座城这家人》改编自唐山籍作家李焱的长篇小说《平安扣》,以经历大地震重创的唐城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故事中,一个由7个姓氏组成的九口之家在震后相互扶持,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变迁中,摆脱困境、重建家园。与会学者直言,这一作品以唐山震后重建为题材,在唐山大地震后的40年中截取若干个大事件为背景,时间跨度较大,涉及人物众多,如何避免叙事空泛、人物单薄,成为整部剧需要克服的首要难题。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认为:“《那座城这家人》从重建家园的普通百姓入手,展现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支撑的过程,可以说是大题材小视角,给这部剧的纵向展开奠定了一个牢牢的‘底’。”
《中国电视》杂志高级编辑李跃森认为,记录城市记忆是该剧的独到之处。“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表现一座城市如何从灾难带来的情感创伤中走出来,通过对个体精神情感的描摹展现出了这座城市内在的精神力量。”李跃森说。
该剧原著作者李焱曾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她坦言,书中的人物都是亲朋好友的再现,都能在唐山当地找到原型。“剧中每个人走过的40年,其实就是我们唐山人相依相伴走过的路。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播出这样一部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展现了我们走过的路,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今天的美好生活。”李焱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燕表示,剧中所有人物都有共同的创伤与悲痛经历,他们在迎接城市重建和在每个时期遇到的困境中,共同凝结构筑成了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细节关注真现实
研讨会上,刘淑欣谈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瞅准鼓励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政策,不少影视公司推出了很多现实题材作品,然而其中不乏充斥悬浮、架空的“伪现实主义”剧集,招致观众反感。“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如何突破窠臼一直是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座城这家人》以扎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故事,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一个鲜活实例。”刘淑欣说。
回首该剧的创作经历,编剧陶陶表示,仅剧本就打磨了两年时间,“不仅参考了各种影视、文献等资料,还曾在创作过程中多次到唐山采访地震亲历者。”
为了刻画1976年唐山市民的普通生活,剧组在3000平方米的棚内搭建出4组早已消失的旧日街衢、胡同、民居,还原了300余处内景、外景,经过108天的拍摄,最大限度还原了时代场景。剧中人物冯兰芝的扮演者萨日娜表示,正是环境、服装、造型营造出的真实感,让演员迅速进入角色内心,得以尽情表达人物的情感。
一位观众观看该剧后写下这样的评论:“唠的是庄稼嗑,讲的是家常话,说的是人间真感情,小人物寻常事,说的是生活大道理。”对此,《广电时评》主编高琦认为,该剧剧本创作扎实,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有着连接当下、抚慰人心的价值。
应以优秀内容引领市场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来,以大制作、IP、流量明星等作为收视良药的创作模式逐渐“退烧”。业界意识到,要赢得市场仍需在影视剧内容上精耕细作。这一点也成为此次研评会上与会专家的共识——回归优质内容,才是未来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逻辑。
随着包括《那座城这家人》在内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的走热,有观众在网络上“吐槽”:“不是观众不爱看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是观众没有欣赏力,只要创作者拍出好的作品,大家都喜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冷静的观望,回归中国电视剧的优秀传统已成共识,即内容品质是关键。观众对好剧的期盼依旧强烈,这意味着市场依旧存在,有市场就有希望。摆在电视剧人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拍出好剧,满足观众的期望。”
“当下一批无大IP、无流量明星剧集的热播,预示了中国电视剧正从泛娱乐化、虚无化的浮躁状态,向着忠实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变化、发展。”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鹏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