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油茶飘香

来源:人民日报 | 唐利春  2018年12月23日22:13

五岁的我坐在柴火灶前的小板凳上,神情专注地用火钳添柴火,麦草不小心把灶里的火苗盖灭,在灶膛里烧一把灭一把。“噗”的一声,压在底下的火苗终于蹿上来,灶膛口红彤彤一片。我用手不停地揉着被烟熏的双眼,听着锅里腊肉欢快地在锅底跳跃、游走的滋滋声,鼻子里满是油茶的香气,馋得口水直流。

改革开放前的渝东南农村,物资匮乏,想酣畅淋漓地吃一顿肉也得逢年过节的时候。来客人是母亲最头疼的事情,可尽管如此,热情厚道的母亲还是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做一顿上得了席面的美餐,再配上做法讲究的金佛山油茶,自然是待客的最高礼遇。母亲将腊肉洗净切成细丁,放入冒烟的锅里炒至出油,然后把腊肉颗粒捞起来,抓几把大叶茶与油爆炒后加水煮熬,待水微干时,用木瓢将茶叶揉成茶羹,添水煮沸后,拿出两个鸡蛋在碗里打散,倒进茶汤,再加入炸干的腊肉颗粒……整个工序,仿佛经历了一场岁月的洗礼。

油茶熬好了,热腾腾、香喷喷,我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全部端上桌,得等客人下席后,还有剩下的才能有我的份。客人也多是三五个月难得见油荤,往往推辞一下,便美滋滋地把一块块诱人的肥肉夹进嘴里,再稀里呼噜地喝一口油茶。待客人心满意足地离开,我心急火燎地爬上桌,面对一个个底朝天的空碗空盘子,忍不住哭泣。“我也想喝有肉的油茶”,这个声音在我心底回荡多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金佛山下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条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土路,那些东倒西歪、破败不堪的土坯房,一年一年地抛在时光的记忆里。水泥路通村、通户、通茶园,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小楼错落有致,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茶叶成了乡亲们致富的支柱产业,家家户户都有一片或大或小的茶园。每到春天,小山村漫山遍野绿海泛波,嫩绿的茶芽齐刷刷露出鲜活的笑脸,村里一派繁忙景象,山岗上到处晃动着采茶的人群。金佛山油茶不仅仅是传统的待客之道,也成了家家户户的日常饮品。在异乡求学的我,每次放假,循着炊烟的方向往家赶,就能闻到那熟悉的味道。端起一碗汤色醇厚、香味浓郁的油茶,只需那么轻轻一口,一股诱人的滋味便在舌尖慢慢荡漾开来,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母亲的油茶,内容丰富了许多,在将腊肉和茶叶一起熬制加入鸡蛋后,还加入捣碎的花生、核桃、黄豆、芝麻等,吃起来香脆可口,满口茶香。还会因季节和节日的不同,配上自制的麻糖、芝麻饼、洋芋片、红薯条等酥脆香甜的茶点。这油茶,就那么浸透着生活的滋味,令我难忘。

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从家乡走到城市里求学、就业、安家,游遍山南水北,吃过的美食数不胜数,却难以慰藉匆匆的脚步。家乡的油茶,始终潜藏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

渐渐的,金佛山油茶成了发展旅游的一道美食,走出大山进入都市,从普通百姓私家餐桌走向街面店铺。大街小巷的油茶飘香,令四方来客春风满面,唇齿留香。做梦也没想到,曾热衷于各类“网红”美食的女儿,虽然无法理解我对油茶的情有独钟,竟也爱上了那沉稳的清香,胃口大开,食欲迸发。走进一家油茶店,轻轻地闭上眼,耸耸鼻,熟悉的味道在时间的浸润下更加绵长。再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模样,那来不及风干的童年,从氤氲的茶香中,一步一步地向我走来。好日子来了,油茶不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时代的发展,让我那份涤荡多年的心声得到了回应,变成了现实。

又是一年采茶季,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恰遇小山村正在举办采茶节。山风徐来,绿波微动,一畦畦茶园尽收眼底,一条条藏在山间的步行游道蜿蜒曲折,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茶垄里穿行,不少女性游客戴上头巾、挎上竹篓,化身采茶姑娘游乐于茶海之中,采茶、赏茶,怡然自得。小山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品牌商标,成为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家家办起民宿客栈、农家乐,吃上了时髦的“旅游饭”。游客们尽情体验茶叶采摘、制作、品尝乐趣的同时,还乐此不疲地参与磨豆腐、熬油茶等传统美食制作。金佛山油茶已成为家乡风味小吃的一个文化符号,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让许多城里人如痴如醉,回味悠长。

飘香的油茶,丰富着我们的味蕾,更见证了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