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韩松精选集》:中国科幻的另一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18年12月20日10:37

12月15日,《韩松精选集》新书发布会在北京言几又中关村店举行。

活动现场

12月15日,《韩松精选集》新书发布会在北京言几又中关村店举行。科幻作家韩松与当代艺术理论家苏磊,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中国科学院博士邓虎和《韩松精选集》插画师BUTU进行对谈,从不同维度对新书进行了解读。发布会由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主持。

《韩松精选集》是韩松首次将经典作品结集出版,由作者本人亲自选编,包括2部经典科幻长篇,2部中短篇小说集,1本杂文集,1本诗集,收录成名作、获奖作和未出版新作,集中展示了韩松的科幻创作成果。封面由知名插画师Butu绘制,大面积黑红色交织,先锋感十足。

嘉宾们在对谈中表示,如果将中国科幻分为两极的话,一极是刘慈欣,一极就是韩松。理解韩松的美,需要时间。在这套精选集中,《红色海洋》是韩松成名作,描绘了人类文明沉入海洋后的命运,图景壮阔,文字诡丽。《火星照耀美国》是韩松另一部长篇代表作,想象美国衰落、中国崛起后的世界,在看似时空措置的故事中,探讨了灾难、末日、战争、难民、能源安全、人工智能等重要话题。《冷战与信使》收入获奖科幻作品,荒诞与现实互为镜像,虚无与暴烈纠缠共存,表现出十足的先锋性。《苦难》收入未发表中短篇新作,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在科幻想象中描述人生命运的种种可能。《我一次次活着是为了什么》是韩松首次发表的随笔集,呈现出不同于科幻的另一种文风,娓娓道来,处处体现出作者在现实层面的深刻思考和赤子关怀。《假漂亮和苍蝇拍手》则是韩松首度出版诗歌集,自由而戏谑,独具风格。精选集的创作时间跨度大,从上世纪70年代直至2018年底,纵贯韩松的写作生涯,跟随着他记者兼科幻作家的视野,写作场域跨越中外,描绘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尽收他对世界的精辟解读。总体来说,这是深入星空和大地的幻想,也是韩松对茫茫世间的观察手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曾经这样描述:“这两位代表中国科幻最高成就的作家,代表了不同的美学风格、科幻趋向和价值——一种是想像力意义上的应用文,另一种是作为社会预警的小说。”而对于这番话,韩松的粉丝们有一种更通俗的描述:“如果大刘说,科幻就是当你埋首书桌时,有人拍拍你的肩,指指星空,那么韩松的科幻,就是有人拍拍你的肩,指指这鬼魅的现实。”

1997年,《时代周刊》形容韩松“白天忙于新华社的新闻工作,晚上写着阴郁诡异的故事”,而读者给他的标签是“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2017年11月,在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上公布了一份《科幻行业价值榜单》,韩松位列第三,他的《红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国》《冷战与信使》等多部作品都在进行项目开发。他还多次获得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京东文学奖等,但韩松始终谦虚,害羞。他经常站在不同维度、通过不同视角,冷静地观察宇宙、人间和自己,在科幻中描摹历史、现实和未来。

作者韩松

韩松在访谈中表示,热爱科幻、创作科幻的人,都是爱科学,善于发现世界特别角度的人。“当下中国科幻文学的蓬勃发展,代表着当下中国在科技、经济领域内的高速发展,也代表了当下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他认为, 少儿科幻是最富潜力的科幻类别,也是科幻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因为孩子们天生就喜欢科幻。“让孩子们从小对科学感兴趣,保卫他们的想象力,是每一个科幻作家应做的事业。”对于当下的科幻文学创作,他表示,“目前年轻的新生代作家正在成长、成熟,他们以新鲜的眼光,看到了与过去的科幻作家们不一样的世界,更以意想不到、极富想象力与结构精神在进行创作,相信他们的未来,会不可限量。”而他自己也从未停下手中的笔,当下,他正在创作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科幻作品,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

今年是科幻文学诞生200周年。在当今时代,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近。在《我一次次为什么活着》里,韩松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农业到工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中,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中,并与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交织在一起。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到今天呈现出比科幻更加科幻的特点。” 透过《韩松精选集》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读懂这个时代。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