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篇小说《旧林故渊》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18年12月20日09:30

吴仕民长篇小说《旧林故渊》研讨会现场

12月17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作家出版社主办的吴仕民长篇小说《旧林故渊》研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张亚丽、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等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赵海虹主持。

《旧林故渊》是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吴仕民继《铁网铜钩》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2018年3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以陶渊明诗歌中的鱼和鸟为意象,以破解“五宝”的秘密为线索,以构成人体的首、颈、肩、胸、腹、腿、足为篇名,将地域特色、鲜活人物、曲折故事、诗意表达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渔村在改革开放后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对生态文明的回归,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张亚丽认为,《旧林故渊》虽以陶渊明诗歌中的鱼、鸟为意象,但并不是以物言志,作者以破解千年渔村传说中的秘密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千年渔村从因围湖造田生态遭到破坏,到建设生态新农村、重塑生态坏境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一个千年古村落的现代命运。作品中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切合了十九大精神中提倡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者借“锦鲤渔村”祖祖辈辈之口,告诉所有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在研讨中,专家普遍认为,作者的创作是“浸泡到生活中”的,与体验派的写作完全不同,作者吴仕民完全还原了历史真实的生活,用生动的元素丰富了小说。作者以人为本立意,以及在情节中对生态文明的架构又极具寓言意味。不断消逝的物质环境及历史文化,给整部作品带来一种厚重感,使这部小说更像是一部乡村史。作品开创了乡土题材的新创作方向,重新书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作品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地方性知识,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水乡魅力。自然环境与人物命运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成为作品特有的对人物命运的吟唱。总体说来,这是一部有见识、有政治智慧的作品,是一部理想主义且充满温情的小说。

作者吴仕民在分享创作感悟中提到自己写作的两个初衷:一是,故乡给了他灵感,他想用浓烈的思乡之情来书写自己的故乡;二是,他认为中国乡村的书写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大湖大江的文学书写还不够。他认为衡量小说的成败、得失、高下、厚薄的关键在于小说的文化性,有健康文化滋养的作品,生命力才能更长久。

参加研讨的还有李建辉、明江、刘大先、岳雯,李士杰、杨盛龙等评论家以及吴仕民家乡代表吴夫敏、吴朝晖、吴朝云等。

(摄影: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