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钟山》2018年第6期|叶兆言:民国肇生(节选)

来源:《钟山》2018年第6期 | 叶兆言  2018年12月17日08:26

叶兆言,男,1957年生,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曾在本刊发表过《悬挂的绿苹果》《花煞》《挽歌》,夜泊秦淮系列小说之《状元镜》《追月楼》等多篇作品。长篇小说《刻骨铭心》发表在本刊2017年第4期。

继《江苏读本》(长篇散文)(2009年第4期)之后,作为南京作家,叶兆言先生在本刊最新一期发表有关南京的新作《民国肇生》,继续打捞金陵城的沧桑记忆。

1 江宁马路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灭亡了。对于南京市民来说,多年围城终于结束,恶梦一样的年头正在过去。清政府接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这个城市的人口锐减,生产与社会组织破坏殆尽。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当务之急就是赶紧“荡涤瑕秽,润色山川”,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重振南京的经济。

曾国藩(1811-1872)

到太平天国后期,据熟悉当时南京情况的英国翻译富礼赐和美国商人赫德均估计,全城人口约为七万人。李秀成被俘,在自述里也提到,城破前夕,城内不过三万人,除居民外,太平军只剩下一万多人。这些数据未必准确,都只能当作参考。死的人肯定很多,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期间,曾国藩获得了“曾剃头”的恶名,他指示手下,“虽使周孔今生,断无不力谋诛灭之理。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因此说湘军在南京杀人无数绝不是什么虚构。

南京人的痛苦就是,太平军来,被广西粤匪杀得够呛,湘军来,又被湖南蛮子杀得很惨。广西人厉害,湖南人更厉害,共同结果就是让南京土著居民吃足苦头。湘军攻入南京,“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臭气熏天,“三日夜火光不息”,曾国藩幕僚赵烈文随军入城,其日记中记载了当时的惨况:

计破城后,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放。城上四面缒下老广贼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中丞禁杀良民,掳掠妇女,煌煌告示,遍于城中,无如各统领彭毓橘、易良虎,彭椿年、萧孚泗、张诗日等惟知掠夺,绝不奉行。不知何以对中丞?何以对皇上?何以对天地?何以对自己?

当时南京老百姓真是痛苦不堪,没有来得及突围跑到城外去的太平军大呼,“城中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到处放火。入城的湘军为了挖掘金银财宝,亦四面放火。疯狂劫掠对南京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一年以后,李鸿章到南京接任两江总督,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座空城,断壁残垣,田宅多成瓦砾,哀鸿遍野,难民饥寒交迫,要想恢复南京城正常秩序,真不知道从哪下手,他不由地大发感叹:

无屋、无人、无钱,管葛居此,亦当束手。

管葛是管仲和诸葛亮的并称,这两人都是古代治国有方的名相,李鸿章的意思是南京糟糕到这一步,就算管仲再生,诸葛亮重现,也没什么好办法。他觉得这个城市要想喘过气来,恢复昔日繁华,“似须百年方冀复归也”。李鸿章的前任是曾国藩,曾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立下了盖世大功,手下都劝他干脆自己做皇帝算了。大清无可救药,不如趁乱像朱元璋那样,在南京扯上一嗓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说不定也就成就了帝业。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称帝的野心,他担心的只是自己功高盖主,进入南京后,一个劲地打报告,要求裁撤湘军。为什么会这样做,后世有过各种猜测,有一点常常被人忽视,就是湘军纪律太差,匪气太重,“暮气已深”,很容易失控。事实上已失控,这支虎狼之师任其发展壮大,必将成为祸害。李鸿章接任两江总督,因为这个烂摊子实在太糟糕,南京的破败令人难以想象,有人劝李干脆将两江总督衙门移往扬州算了。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的十八年后,到了1882年,又一位中兴名臣左宗棠就任两江总督,他描绘当时的南京仍然惨不忍睹:

江南克服廿年,而城邑萧条,四野不辟,劫窃之案频闻。金陵向非贸易埠头,人烟寥落,近则破瓦颓垣,蒿莱满目,虽非荒歉之年,而待赈者恒至二万数千之多,较之四十年前光景,判若霄壤。

甚至到1896年,张之洞担任两江总督,距离剿灭太平天国已三十多年,南京城元气还没完全恢复,仍然没太多振兴之迹象,在给皇上奏折中,他诉苦说:

金陵城内辽阔过甚,兵燹以来市廛萧条,城内有居民者三分之一,空旷者三分之二……北城一带,蒿莱弥望,匪类潜踪,命案抢夺间见叠出,商旅来往,官吏趋走,备报颠踬,公私旷废。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带给南京城的伤害实在太大。不过说归说,诉苦是诉苦,作为封疆大吏的两江总督,只有把现实状况说得不堪一些,才有可能突出自己的政绩。事实上,城市面貌正在好转,已经有了变化。大家都知道,只要没有战乱,地处江南富庶之地的南京,自然会有一种很好的修复能力。

如何使得南京这个城市从创伤中恢复,历任两江总督不得不面对。曾国藩采取的措施,尽快恢复科考,在湘军进入南京的当年,开科举行乡试,“一以慰群士进取之志,一以招转徙无归之氓”。1864年的12月,甲子乡试如期举行,应试者一万三千多人,共得正榜二百七十三人,副榜四十八人。这一措施立刻见效,“两江人士闻风鼓舞,流亡旋归,商贾云集”,被中断的江南乡试自此恢复,直至1906年科举被取消。

曾国藩第二个措施是“繁荣娼盛”,让秦淮河先热闹起来。商女不知亡国恨,南京克复不久,秦淮河上便出现了画舫灯船,时任江宁知府涂宗瀛专程拜访曾国藩,建议予以取缔。没想到遭到否决,曾国藩认为灯船画舫尚不够多,亲自带领幕僚登船游览秦淮河。这是首次以官方形式,允许官设妓院,数量被限为六家,此后只许加人而不许增院,“以示乐不可极”。消息一经传出,土著和客商闻信而来,秦淮河上白舫红帘,又见昔日繁盛。

往日秦淮河

秦淮河两岸的河房大批被毁,荆棘塞道瓦砾堆阶,青楼妓馆密布的旧景无法再现,只能在秦淮河上做文章。晚清时的南京楼船,多为湘军水师战舰改装,设有门舱,有仆从照应,有餐室和书房,还有“卧榻与浣濯、便旋之所”。船尾有舵楼,可以登高远眺沿岸景色。楼船外,游船还有很多花样,有小边港火食船摸黑船,摸黑船为晚清独有,专门用于夜游。流落他乡的秦淮名妓,战后纷纷返回,可惜人老珠黄,风光不再。邻近的扬州也饱受战乱蹂躏,加之盐务改革,众多盐商破产,依附于盐商的扬帮妓女纷纷涌入南京,一枝独秀,“风流薮泽,全属扬帮矣”。

依靠科举的踊跃,依靠秦淮河灯红酒绿,显然还解决不了南京的问题,改变不了南京现状。李鸿章当了两江总督后,在南京大搞洋务运动,最著名的就是金陵机器制造局,迈出了实业救国第一步。他的理想是把南京变作一座工业化城市,像洋人学习,发展工业,尤其是发展军工业。李鸿章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因此主张要保留湘军和淮军,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与自己的老师曾国藩相比,他这种判断,似乎要高出一筹。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南京人对这个条约具体怎么回事,也弄不太明白,反正兵临城下的英国人走了,事也就完了。1858年,又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次是和英法两家同时干仗,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又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其中第十条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法国提出要求,要将南京辟为通商口岸。好在当时南京处于太平军控制,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这个条约,根本实现不了。太平天国灭亡,英法公使分别召会清廷,以《天津条约》为依据,提出“将江宁地方,安置埠头,为通商之所”,并称已“派员前赴江宁,察看沿河地方,择取何处便于贸易,即将该地指定,并将地址四至丈量明白,按立界碑”。

清廷无奈,只能派员会同英法官员前往实地勘察,同时拟将江宁织造署改为南京海关。没想到太平天国之祸乱,已把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弄得面目全非,映人眼帘的是:

人民之死亡转徙者不可胜计,屋宇之存者十不及三四,疮痍残败之状几于目不忍视。

英法公使遂认为此时的南京,在通商上并无多少价值,于是只大致指划“狮子山城河之间”为备用之地,并未提出设立租界的要求,南京的开埠因而被搁置。以当时的社会舆论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躲开了“夷化”,避免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当然,相对于城市发展,也可以说南京失去了一次机会。

再往后,到了1868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在下关河西宗泰字铺设立了“洋棚”,方便旅客上下。1877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买下旗昌洋棚,保守的清政府担心此地有了轮船码头,会再次引起列强觊觎,只允许南京港进行客运,不允许货运,所以这些“棚厂”在当时只能算是简易码头,又设栈房供乘客候船,乘客用小划子往来江心接送。1882年乡试,南京作为江南考场,共有两万名考生从水陆两路到达,结果乘轮船前来的考生在下关登岸,因小划子翻沉,溺毙多人,本地绅士数十人便联名上书两江总督左宗棠,要求速建码头。

左宗棠碍于清廷态度,要求在呈文中“切勿说出码头二字,缘非通商处泊岸,例不准设码头也”,只能称其为“功德船”。“功德船”的出现,使南京港具备了轮船停泊作业能力。随着港口运输能力的增强,清政府不允许在下关设码头的规定,已成空文。1895年,张之洞主持修建了一座公用轮船码头,称为“官码头”,仍不允许轮船在此装卸货物,但每年上下旅客,已达十万人左右,下关商市逐渐兴盛起来。

南京的航运条件本来十分优越,海轮可以直达。1895年的《马关条约》之后,列强获取在华铁路修筑权,资本输出增多,开辟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愿望变得强烈。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专门致函清政府,强调南京应当与汉口和九江一样开放。1899年5月1日,本应在1858年就开设通商口岸的南京,终于正式开埠,金陵关开关,地点就设在下关。金陵关成立之初,曾悬榜招贤,没一个中国人敢于应招,后来虽有华人参加,职位均比较低。当时中国尚未有专门人才培养,税务司和重要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实权长期掌握在税务司英国人安格联手中,金陵关的会话办事公文来往,都以英文为主。

南京口岸未设租界,也没有工部局等组织,金陵关成为列强在南京利益的代表。清政府在下关设立商埠局,将金陵洋务局改为两江通省洋务局,管理口岸事宜,金陵关中也派中国人担任监督,这个监督无实权。各国纷纷在下关江边建造码头,经营客货运输,沿大马路一带设店经商。很快巨贾云集,商铺林立,随着外商增多,进出口贸易增加,下关地区开始繁华起来,“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一向落后的城北下关,突然有了一个可以让南京人看热闹的新地方。

事实上,只要没有战乱,南京城市现代化几乎不可阻挡。金陵关开埠之前,也就是1895年,张之洞下令修筑江宁马路。这条马路自下关轮船码头,经仪凤门和鼓楼,直抵汉府街的总督衙门。马路用砖石铺设,石料由绿营兵采自紫金山,参照上海租界的马路标准,路幅6米至9米,大部分是砂石路面,个别路段还是木块路面。不少路段晴通雨阻,只能通行马车和黄包车,也只略优于土路,即使这样,江宁马路大大改善了城区交通,成为后来南京大马路的起点。

张之洞(1837—1909)

旅客自下关轮船登岸,行李物件需要车辆运输,成泰马车公司应运而生。那年头还没汽车,马车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成泰公司由上海昇大马车行承办,南京的商人刘逢霖等招集商股,纠合股本洋银一万元,置办马车数百辆,极大地方便往来行人。江宁马路的开通,直接带动了城北经济,沿着马路,商民房子盖了起来,店肆林立热闹逾恒。张之洞在给朝廷的奏疏中,十分兴奋地汇报修路成果:

三月以来,贫民食力者,竞造手车,以为生计,往来如织,马路两旁,小民购地造屋者日多,不过三年,可成街市。

江宁马路是晚清南京很好的一个市政建设,它直接关系到了民生,造福南京人民。除了这条让南京人引以为豪的大马路,到了1909年,南京又有了一条市内铁路,取名宁省铁路。在此两年前,上海到南京的铁路建成,这件事非常重要。上海一向是南京下属的下属,过去几十年,上海飞快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惊人。沪宁铁路的开通,以及即将开通的津浦铁路,这两条铁路改变了陆路交通布局,使南京成为长江下游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南洋劝业会最后择址南京,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陆交通便利。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一百多年前,似乎就得到了验证。1909年建成通车的宁省铁路,彻底改变南京交通状况。在此之前,除了骑驴子,坐马车和坐轿子,乘船,市民无法享受其他交通工具。宁省铁路全长7.3公里,起自下关江边,从北向南,一直通往两江总督府。这是一条真正属于城市的轨道交通,也是国内的第一条专门服务城市的交通线路,其运输功能与后来的地铁相当。它穿越市区,跨惠民河,经栅栏门,过三牌楼,过丁家桥,过无量庵。无量庵这一站就是后来的鼓楼,然后沿北极阁南麓,从两江师范学堂后墙,也就是今天的东南大学后面,跨珍珠河,在太平北路东侧南折,经过督署衙门的东墙,再往前走,到达最热闹的夫子庙地区。

1911年,宁省铁路更名,改称江宁铁路。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就是从上海出发,乘火车,在南京的下关转车,通过当时中国唯一一条市内轨道交通,直达“总统府站”。

2 南洋劝业会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正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城市革命。这个城市正经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在市政建设方面,南京城开始有点突飞猛进,最突出的标志便是有了市区的江宁马路和宁省铁路。

此外,还出现了国内第一家官办电话局,南京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办市内电话的城市,“分段安设德律风,以线传语,以期呼应灵通”。“德律风”就是电话,最初用户只有16家,皆为南京的各级官署,到1905年,用户已达到60家。1910年秋天,坐落在西华门外的金陵电灯官厂,第一台发电机组正式开始运转,为江宁将军府与两江总督府提供晚间照明,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官办发电厂。此时此刻,南京已从太平天国的伤痛中,慢慢苏醒过来,它的发展开始惊人,这种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日本游客的眼光看到。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并没在南京人的心头,产生多少对日本人的深仇大恨。经过大清两百多年统治,这个城市的老百姓一直都在当顺民,早已习惯了异族统治。有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终于明白什么叫船坚炮利,领教到了洋人厉害。还有中日甲午大战,大家明白不仅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洋人碰不得,跟我们长得差不多的东洋小鬼子,也一样不好惹,更不好惹。有识之士终于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渐渐成为大家都认同的道理。

向日本人学习成为当时的一条捷径,理由很简单,日本为什么能够强大,因为他们学习了西方。有识之士一致认为,学习西方语言太难,日本人用的是汉字,与我们同文同种,学习他们会方便许多。譬如梁启超就认为,“学日本文者,数日而小成,数月而大成,日本之学,已尽为我有矣。天下之事,孰有快于此者”。一时间,学习日本成了速效救心丸,去日本留学的人多,在南京的日本人也开始多了起来。

1902年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身,它的外籍教师,基本上都是日本人。大量日文词汇开始进口中国,新鲜的时髦用词,譬如革命,譬如发明,譬如法律,譬如化学物理,譬如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直接拿过来就用,不仅是使用,这些词汇让我们再也离开不了。当时的南京人一点都不仇日,而且很羡慕日本,把日本视为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带路大哥。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成为新的列强,居然把俄国老毛子都打败了。日本是东方民族成功案例,非常适合成为中国的榜样。当时知识分子中留日学生很多,他们对日本认识深刻,有亲近感,像鲁迅和周作人,就是从南京去了日本。

三江师范学堂旧址

从日本到中国来观光的日本人也多,这些人为南京留下了一些生动有趣的笔墨,很有史料价值。杨洪俊先生的《日本明治游记中的清末南京》一文,对有关游记进行了认真疏理。当时日本游客文章中,集中提到的南京出行道路有三条,一是出中山门至明孝陵的小路,一是江宁马路,一是宁省铁路。游览明孝陵是多数日本游客的选择,从城内至中山门,也就是当时的朝阳门,路还比较好走,可以乘坐马车和东洋车,而出朝阳门后,可供选择的主要就是驴子,众多日本人游记中都有记录。

在1899年,有个叫内藤湖南的日本人,就是骑驴去拜谒明孝陵。到了1908年12月,来南京观光的小林爱雄,游记中写到了中山门外“驴子成群”,“十来个年轻赶脚”在招呼生意。枥木县满韩观光团,东业同文书院第七期学生,在中山门外换乘了驴子。1909年7月到南京的胜田主计,发现“自门外只能乘人力车或骑驴”,他雇了一辆人力车,结果发现还不如干脆骑小毛驴:

但仍十分艰难,上坡下坡都几乎无路可走,而且所行之处非泥泞即砂砾,终于不得已屡次下车徒步前行。如此看来,还是驴子才是最好的选择了。

与中山门外的行走艰难相比,城内江宁马路的平整,以及道路两旁新种的杨柳,让年轻的日本游客印象深刻,下面这段文字写于1899年:

自下关入仪凤门,沿张之洞(甲午乙未之役时暂代刘坤一署理两江总督之际)所修筑马路,行近二日里,抵达近总督衙门之科巷的东本愿寺学堂,暂居于此。此马路平整,细柳夹道,树间距仅二三尺,树皆在离根部约三尺处生出树杈。此时已值孟冬,枝叶难免萧疏。不禁想到,若为初春草木萌生,朦朦嫩绿定会让行人车马意气风发。若巡路者用心修理清扫,持之以恒,单是此处可比拟上海,甚而强过我国帝都了。

七年后,1906年7月23日上午,日本人德富苏锋到达南京下关码头,坐马车进城,“行七英里地到达南京领事馆”,夹道的柳树大了许多,绿树成荫,“所走道路之修洁”,让他略感惊讶。又过了五年,1911年7月3日,还是一批日本同文书院的学生参观南京,负责来接的松岛君把行李装上马车,自己坐在行李一边,先行去了南京城内的宾来馆,那些学生不得不沿着江宁马路,步行去目的地:

我们步行出发,从下关到南京通行的这条林荫道着实是好。绿柳枝上,有鸟儿嬉闹,真可谓之为“文明的绿门”。

这时候的江宁马路,在日本学生眼里已是很漂亮的林荫大道,而且四通八达,“各路均可行东洋车及轻马车”。当然,更让日本游客满意的,还是市内轨道交通,这种便利,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与文明世界的同步。宁省铁路的一等客票,价格为每站五分,全线单程三等票价为二角,二等四角,头等八角,还可以带行李,与当时主要交通工具马车和小船相比,既经济又快捷,铁路营业状况极好。小林爰雄记述了在半山寺游览时,看到的铁路道口情形:

途中过一道口,立一大门,上大字写着“眼见火车,往来人等车马勿过”。

这就是辛亥革命前夕的南京,这期间,同盟会成立了,革命党人正在抛头颅洒热血。武昌起义之前的一系列武装暴动,广州起义,自立军起义,惠州起义,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所有这些起义,与南京都没什么太大关系。天高皇帝远,革命也很遥远,南京显然还沉浸在风花雪月之中。

在南京的历任两江总督,几乎都是晚清的能臣,平心而论,都为南京城市现代化,多少做过了一点实事,有过一些贡献。李鸿章让南京有了现代工业,左宗棠让南京有了开放口岸,张之洞让南京有了大学和江宁马路,而宁省铁路能够应运诞生,则与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有着直接关系。端方在当时虽然还算不上改革派领袖,在封疆大吏中,他的思想无疑属于最新潮的一位。

正是因为端方努力,才有了宁省铁路的通车,同样也是他的坚持,南洋劝业会才得以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能够选址南京,很重要原因,因为南京的城市建设成绩突出,南来北往交通便利。“扼长江之要,上溯湘鄂,下达苏沪,轮帆所指,克期可至,今则沪宁铁路已通,省城轨道又将告竣”,环视当时国内,很难再找到比南京更合适举办的城市。

南洋劝业会

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历时半年,影响极大。这也是有史以来,首次用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前后共有二十多万中外人士参观。会址选在城北,南起丁家桥,北至三牌楼,东邻玄武门,西达将军庙,占地七百余亩。在形式上,完全借鉴了美国的万国博览会,当时媒体对这个劝业会评价很高,称赞它是:

全国之大钟表也,商人之大实业学校也,产品之大广告场也,输送本国货以向外国之轮船、铁道也。

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

《申报》热情洋溢地把举办南洋劝业会的南京,“与日之东京大坂、美之圣路易、意之米廊”相提并论,说它们“皆以地方为名,而实含内国与世界性质,本会虽名南洋劝业会,实与全国博览会无殊”。对于南京这个城市来说,南洋劝业会绝对盛况空前,城市形象也因此获得了极大提高。会场内共设立了三十四个展区,有各个省的展馆,有分门别类的专业馆,还有华侨馆和外国馆。

南洋劝业会期间,有来自有全国各地的展品,也有来自南洋和英美日德等国的展品,共约一百万件。当时还成立了一个南洋劝业研究会,学者李瑞清为会长,实业家张謇为总干事,组织专家对各种展品进行审查评奖。结果一等为奏奖66名,二等为超等奖214名,三等为优等奖426名,四等为金牌奖1218名,五等为银牌奖3354名。今天的读者不太明白什么是“奏奖”,就是这个奖要报请皇帝奖赏,要皇上他老人家说好,才算真的是好。在当时,“奏奖”才是最高奖,而我们今天普遍看好的金奖和银奖,反倒是具有了安慰奖性质。

南洋劝业会的会场布置得极为隆重,吃喝玩乐一应俱全。专门设了电梯,可以登高遍览整个场景。宁省铁路每小时发一趟车,会场内到处都有马车和人力车,随喊随到。早在筹办期间,就专门修建了通往会场的劝业路和丰润路,为方便参观者游览邻近的玄武湖,特地开辟一个新城门“丰润门”,也就是后来的玄武门,这个地方有了城门,以往要想游览玄武湖,“必自太平门出,非舟莫渡”的不方便,再也不复存在,也为即将来临的民国,将玄武湖开辟为现代意义的公园,做好了铺垫。

鲁迅先生当时是浙江绍兴中学堂的学监兼博物教员,他亲率全校二百多名师生赶来南京观摩。考察他们的行军路线,从绍兴经杭州到嘉兴到苏州,这一路应该是坐船,再从苏州乘坐刚开通的沪宁火车到南京。到了下关车站,已是夜晚时分,同学们走下站台,抬头一望,只见对面狮子山上,用电灯排列成约一米见方的“南洋劝业会”五个大字,对未曾见过这么多电灯的学生来说,真是大开眼界。有位在劝业会江西馆工作的绍兴同乡,他是鲁迅好友,慷慨解囊,居然赠送给师生每人一只特制细瓷茶杯,杯上刻写着“南洋劝业会纪念”字样,大家拿到这个杯子,视同至宝,爱不释手。

那时候,还未开始现代小说创作的大作家鲁迅,马上就要三十岁,而中国现代文学史另一位名声显赫的作家茅盾,还在上中学,那一年十四岁。茅盾也随着学校一起来参观,在南京玩了三天半,临走,买了几块雨花石,带回家送给母亲作为纪念。苏州草桥中学的师生,也组织大家参观南洋劝业会,他们运气不太好,刚走到会场正门,突然下起一阵很大的急雨。同学们兴致勃勃,好像并没当回事,照样停步立正,成双行,向左转,报数,然后散开队伍,到各个馆去参观,秩序井然。第二天的《会场日报》作了特别报道,说苏州草桥中学的同学来参观,完全是军队模样,遇到阵雨,队伍绝不散乱,学生个个精神百倍。

与“振兴实业”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相比,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它的“开通民智”和“引领风气”,更为明显更加有效。它集中展示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最先进的工农业产品,衡量出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成为西方文明向中国展示魅力的最直观场所,西方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展品,不仅代表现代技术,代表现代管理,也代表了先进思潮,让正在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国人大开眼界。事实上,南洋劝业会举办的几个月前,1910年的1月7日,《申报》就刊登过一篇《劝业会与立宪》的社论:

国民之政治责任心必后于经济竞争心。唯因经济竞争心之发达而政治责任心常不知不觉之间增进而未有已。故在今日欲引起国民之政治责任心,必不可不先引起国民之经济竞争心。劝业会之作用在招致全国之物品萃以一堂,以比较优劣。因比较之故而竞争之心乃生。

通过观摩和比较,参观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只可惜当时中国,当时的南京,虽然有过一阵热闹,有了一点新气象,经济上仍然封闭匮乏,社会风气仍然恶劣,骨子里仍然保守。从规模上看,南洋劝业会是近代中国最成功的一次商业预演,在当时堪称最大的一次全国性交易会,与外国的博览会相比,差距还是太悬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以参加人数为例,南洋劝业会为二十多万人,平均每天一千人左右,在国外,不要说欧美各国,1903年日本举办博览会,每天的参观人数,已高达三万四千人。

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更像是大清帝国的回光返照,帝制时代结束前的一场嘉年华。大清朝眼见着就要完蛋,此次盛会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竞争心也确实刺激了政治责任心,然而民众虽有改革之心,清朝政府却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当时“富商大贾,凡结伴而来者,无非快游览夸豪举耳,真能研究农业,考察工艺者,百不获一”。“西学东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劝业会耗资数百万,成交额数千万,临了亏空严重,难以为继,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当初筹办劝业会,曾考虑过要恭迎慈禧太后驾到,准备修建一座行宫。原计划放在行宫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石貔貅,还没来得及运到现场,慈禧她老人家先驾崩了。结果这两只守护神兽,只能当作摆设,只能作为见证。现如今,它们与湖北水泥厂当年送去参展的一个水泥阳篷,成为南洋劝业会仅存的珍贵遗物,还保留在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校园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