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浦东》《大江大河》《外滩钟声》三部“上海出品”今起陆续开播 影像再现40年奋进与变迁 体会百姓生活寻常温情

来源:文汇报 | 王彦  2018年12月10日08:44

从今天起,三部“上海出品”电视剧陆续开播,将带领观众从各个层面重温改革开放之路。从左至右依次为《大江大河》《外滩钟声》《大浦东》剧照。(片方供图)

曾记否,“世界上最小的证交所”就在上海静安区?曾记否,1978年的高考扭转了多少人命运的航向?曾记否,黄浦江上的渡轮是无数清晨人们既爱又恨的唯一过江工具?曾记否,弄堂里叫“阿美”或“阿根”的年轻人因一张个体经营执照扬眉吐气?

改革开放40年,我们成长或老去,但人生风景里那一处处重要驿站,不曾消弭、不会远行。浓烈的奋进也好,淡淡的温情也罢,一个个“曾记否”都被记得,每一回首,就会奔涌而来。

从今天起,三部“上海出品”电视剧陆续开播。《大江大河》与《外滩钟声》今晚率先登场,落户平台分别是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安徽卫视和浙江卫视。明晚起,《大浦东》将在央视一套重磅开播。这三部上海出品、上海取材、上海视角的剧集,将从经济、金融、城建、生活等各层面重温我们共同走过的改革开放之路。

至此,2018年在全国荧屏上亮相的“上海出品”电视剧已达25部。当那些“曾记否”被收纳在电视剧中,城市的沧桑巨变、城市中个体命运同时代风雷的热烈交缠,一一再现。

涓滴汇成河,剧中人演绎“奋斗者才幸福”的时代真谛

《大浦东》由王义明导演,张强编剧,张博、李念等主演。《大江大河》由孔笙、黄伟执导,袁克平、唐尧编剧,王凯、杨烁等主演。《外滩钟声》由管虎总导演,费振翔导演,洋子、李云良编剧,俞灏明、吴谨言、陈瑾、牛犇等主演,黄浦江边的堤岸与大钟,天然连着一座城的变迁故事。

大格局皆因大时代,孔笙说,“时代之大,每个亲历者都感同身受”。

《大浦东》的大,堪称首部全景式描写浦东开发开放进程的电视剧。它从1986年写到2017年,以40多名主要人物的容量,以金融业为主题来阅读上海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升级的步履、上海代表中国面向世界的合作与竞争。《大江大河》的大,在于包罗了都市、城镇、乡村,包罗了工农商,包罗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外滩钟声》的格局大,既是纵轴上的,它跨越30多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讲述到九十年代初;也是横轴上的,任意切入剧中时间,都能触摸到彼时彼刻的上海一景。

格局虽大,但几部剧不约而同以细节写出城市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大浦东》的开头是青年的成长心事。1990年前夕,财经院校大四学生赵海鹰跌到了人生谷底。他从家里搬出,住进了洋泾浜老街的出租屋,希望少时的记忆和热情的老街坊们能安抚自己受挫的心。与此同时,他在财经大学的同学谢天阳、陈梦蕾、吴一白等人,纷纷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前夜,在中国的股票史仍处于孕育期时,不得不面对前程的分岔路。他们有的雄心勃勃,认为上海将是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的迫不及待想出国,立志去华尔街闯荡。

《外滩钟声》的切口直接深入 “弄堂”。

鸡犬相闻的弄堂里住着杜家三兄妹。老大杜心生继承父亲的工作,在海关大楼里做一名守钟人。老二杜心美有个服装设计师的梦想,“小裁缝”一路追梦,不仅在改革开放后拿到了弄堂里第一张个体经营执照,还考上了纺织学院圆了大学梦。最小的杜心根在42路公交车上卖过票,也干过“倒爷”等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生计,最终在玩具的世界闯出自己的天地。围绕三兄妹的情感与命运,上海人家特有的亲情、友情、邻里情,充盈其间。

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几部电视剧却纷纷落笔于细部,理由很一致。《外滩钟声》的编剧李云良说:“普通人的平凡梦想,往往与时代风云、国家发展休戚相关。而涓滴汇成河,每一个梦想叠加,最终铸就时代的浪潮。”盘点剧中每个人、每一次进取都指向了“奋斗者才幸福”的时代真谛。

以真实事件、真实细节重温上海的沧海桑田

1986年冬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访华,收到一份珍贵礼物、一张中国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它来自“世界上最小的证交所”——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范尔霖带着激动的心情到上海办理股权变更,期待见证改革开放在中国的新进程。而他以及同行美国金融家们的到来,也在上海四名年轻人心中点燃了金融梦。《大浦东》的故事由真实的事件引申开去。

循着年轻人的成长轨迹,观众将看到“敢为人先”的上海在1995年浦东开发开放后,创下了多少“中国第一”: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个金融贸易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也能看到世界经济大势投下的印记,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同样,这些也都如假包换。

《外滩钟声》里的“大事记”不具姓名,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潮。比如1978年高考,把一条弄堂里年轻人的命运导向了不同地方。比如1980年代初,上海发出的第一批个体户经营执照,令许多人乘风而行。又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出国潮、南下潮,在一家人心头点燃了不同的火焰。

在挺进纪事的同时,几部剧还有另一条隐藏线索:百姓生活画卷。

《大浦东》在松江盛强影视基地复刻了一条洋泾老街。老街上有零拷酱油店、修鞋摊等定格在时光里的画面,还有“老娘舅”这一满是温情的邻里称呼。作为剧情的支线人物,老街坊们的日常生活承担着侧面描写城市建设的任务。剧中人从原本每天摆渡过江,到后来南浦、杨浦等一座座虹桥跨越两岸,画外音是上海城市基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外滩钟声》找到了一条拆迁前的老弄堂,以此为剧中“梧桐里”原型。他们满城搜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旧热水瓶、旧煤气表、三五牌座钟等,都从旧货市场淘来。淘不到现成的,自己动手“修旧如旧”。灶披间、老虎灶、老虎窗,1980年代上海街头的巨龙公交车,都会一一出现。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是第一部在外滩钟楼里取景的电视剧。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大钟便是全剧的意象。编剧选“钟声”来讲故事,看中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杜心生的工作,年轻人于年复一年的滴答声里兢兢业业地活,是奔跑时代里不可多得的“择一事终一生”的典型。第二层意思,钟声寓意历史的脚步,这座城市里的千万百姓,伴着大钟的报时声同步走向了美好生活。

“梧桐里第一台冰箱、第一台彩电、第一只传呼机、第一个大哥大的出现,大家看到时会似曾相识,会会心一笑,但更多的,是一种认同感,对一天天幸福起来的生活感同身受。”李云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