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是温暖和宽容的,也是清醒和忧患的 ——“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文艺报 | 金美杰 林孟  2018年12月10日08:37

2018年11月24日—25日,“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中国新文学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新文学评论》编辑部共同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媒体代表与会,共同探讨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的关系,助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繁荣发展。

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主持大会开幕式。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晓玫致开幕词,她说,刘醒龙是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的得主,是从湖北走向全国并享有世界性声誉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引领了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我们能够从刘醒龙近年来的作品中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现实,把握时代精神主流。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肖伟池在致辞中表示,刘醒龙始终坚持将文学视野放置在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场,保持着对于广大现实和复杂历史的深度关注,努力将传统中国文人的诗性情怀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追求融为一体。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说,新时期以来,刘醒龙除了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外,也是一个典型的楚文化与楚文学的后裔。

阎晶明表示,刘醒龙坚持小说本位,又坚持创作新作品、大作品,努力地追寻历史和现实的融合以及明确的地方志意识铸就了刘醒龙创作的大格局。他相信刘醒龙一定还能写出对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重要贡献的大作品。

施战军就刘醒龙的创作谈了三点感想。一是有境遇感。在现实的杂乱当中,刘醒龙认认真真地探究现实的秩序,以非凡的眼光找出现实的头绪。二是有根须。他的想象与虚构无一不是从根须生发,他每部小说都有想象的渊薮和忧患的去向。三是有方圆。刘醒龙的每部作品都有个性的棱角。而在面对浩大生命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圆融包容。有方圆更有格局,刘醒龙是一个心怀家国天下的作家。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教授於可训认为,刘醒龙创作起步阶段就基本避开了“伤痕”文学的潮流,因此他的创作总是充满温暖和宽容的,他的小说既有深厚的现实感,也有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新潮的一面。刘醒龙近几年的作品非常重视文化问题,他的《蟠虺》《黄冈秘卷》更多是从文化而不是政治、社会角度切入社会现实。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认为,新世纪以来,刘醒龙改变了传统纯文学作家的姿态和面貌,他将自己的经典之作放下,给自己减负,使自己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他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他不是一个在纸上行走的作家,而是一个在大地、在历史深处、在一个个陌生领域行走、学习和思考的作家。他重建或者说更新了与读者的关系,《黄冈秘卷》就是对当下读者所关心的社会热点的一个很好的回应。

湖北省作协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先霈提出了刘醒龙为什么能够长期持续地推出高质量作品、保持强劲创作势头的问题。他结合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中刘醒龙冲在第一线进行采访的经历,对刘醒龙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深情阐发。

暨南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贺仲明认为,很多作家都存在一个“获奖魔咒”,而从刘醒龙的《圣天门口》到最近的《黄冈秘卷》来看,他无疑打破了这个“获奖魔咒”。

武汉大学教授陈美兰则从“我爷爷”到“我父亲”的角度,独辟蹊径地阐述了对刘醒龙创作脉络的理解和把握。从《大别山之谜》开始,刘醒龙突出强调的“我爷爷”的形象,留给了他两笔精神财富,分别是接近心灵的坚守和对自然界之谜的探索。新作《黄冈秘卷》则是对“我父亲”这一辈人的触动心灵的审视,塑造了一个回归者的形象,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讨论期间,朱寿桐、马步升、李师东、宋剑华、郭宝亮、张志忠、何言宏、王春林、张丽军、朱小如、刘颋、刘艳、桫椤、杨经建、杨厚均、李勇、朱一帆、李雪等专家学者也做了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发言。

闭幕式上,刘醒龙致答谢词,对参加研讨会的嘉宾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就评论界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分享了身为作家的真实感想,包括创作中“贤良方正”的精神追求,读者关心的“重写”现象以及对宿命与命运的理解辨析等。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致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