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老实街》:现代为魂魄,传统乃血脉 ——王方晨长篇小说《老实街》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8年12月10日14:48

12月7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山东省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王方晨长篇小说《老实街》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姬德君,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伊沛扬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主持。

读王方晨,读一种大雪纷飞

近二十年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王方晨的小说为“山野间的先锋”,意思是即便在闭塞山野的孤绝路上,他也能为先锋这个语词注满血泪。二十年后,李敬泽用 “大雪纷飞”来概括王方晨的小说美学。“就我个人的印象来说,王方晨脑中的想法大雪纷飞,他一辈子最重要的斗争就是和自己那么多的想法做斗争。”有的作家热衷虚构世界,也有的作家对生活哲学不求甚解,在李敬泽看来,很少有作家能像王方晨一样对现实充满思考,不断辨析人与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面对飞速变化的现实生活,王方晨在反思城市文化传统中展示了自己的答案。

评论家彭程也注意到,《老实街》的艺术探索就如同纷飞的大雪,在一片混沌中展示世界的幽微,清晰与模糊在小说中浑然一体。“书中有一章就叫做《世界的幽微》,整体弥漫着说不太清楚、道不太分明的情绪,但这种情绪包裹着一个核,一种传统的文化和道德。”

评论家胡平用比读一般小说更慢的速度来阅读《老实街》,之所以有这种不一般,是“因为王方晨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背后隐藏的东西更复杂”。胡平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优秀的作家应该忌讳把文章的意思让读者一望而知,“王方晨的小说是一种混杂主观的客观,这种表达世界的方式,我觉得确实是探索和先锋的,体现了纯文学的精神”。

何向阳认为,从早年的“金乡系列”到如今的《老实街》,王方晨实现了很大的跨越,但在这种跨越中,他丝毫没有放弃文学根性。“王方晨是一个非常有定力的作家,他的沉潜的态度、稳健的作风、低调的风貌,在小说当中都有所反映,表现得非常冷静沉着。”何向阳说,当前反对浮躁的写作,其实就是在召唤一种“纯真”。小说家王方晨带有诗人一般的纯真朴素,“在《老实街》中可以读到作家引以为豪的东西,但同时又有一种令人感佩的东西,那就是他保存了世事洞察之上的练达,这是一种最宝贵的品质。”

为文学鲁军增添新质素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在贺信中提到,王方晨的创作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而且到达了更上一层楼的节点。人性久而恒成,世界千变万化,文学揭示人性的奥秘,也许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怎样具体回答和探究人性为何如此。王方晨文思敏锐,冲动多、出手快,能够及时对客观事件做出心灵反应,具备一个好作家最难得的素质。《老实街》贴近生活、深入细部,在表现人性及现实的对应和演化中显示出新的触点及深刻内涵。

山东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姬德君对王方晨的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王方晨用30多年的时间、几百万字的篇目构建了“塔镇”这个文学地理坐标,近年来以《老实街》为代表的作品,探讨了常人未曾关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问题,展现了一种成熟深刻的中国气派。姬德君认为,王方晨的创作实践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山东作家,希望文学鲁军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艺术实践和文学创作,坚定文化自信、牢记使命担当,进入伟大时代,创作出一批有格调、有品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学精品。

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伊沛扬说,王方晨的《老实街》寄情济南本土文化,从容不迫书写济南文化性格,写出了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在血脉和神韵,让一条虚构的街巷成了老济南的缩影,通过老实街的精神密码,丰富了济南城市文化的内涵。王方晨对传统道德文化深刻、独特的思考,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为乡土文学大省,陕西作协副主席李国平给山东文学概括了几个关键词:历史、道德、质朴、厚重、现实主义品性、浪漫主义激情。李国平认为,王方晨继承了文学鲁军的写作传统,同时他用自己的写作践行对先锋精神的理解,也为山东文学增添了新的质素。从王方晨这一代开始,山东作家迎接着更广阔的文学背景和文学现场,在艺术上不懈的探索,呈现出了新时代文学鲁军新追求。

“《老实街》给我们提了个醒”

“《老实街》给我们提了个醒,在都市文学的惯常叙述之外,还有更多的传统经验可供借鉴。”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观察到,近年的都市文学热衷于追逐潮流,“新”和“流行”是大多数都市文学目光的中心,但《老实街》非常特别,小说写出了老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当中的变化,作者对这些变化的描写非常之细。黄发有谈到,《老实街》在书写现代性的“有形”与“无形”上下足了功夫,一方面写了高楼大厦的崛起,都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另外一个方面又写出了传统精神的逐渐碎裂,“一切人性都像古老的瓷瓶一样慢慢地开裂,变成一种碎片。”

“衡量一个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最关键一点应该看这个文本给当下的文学写作,甚至对整个文坛提供了哪些个性的、新鲜的经验。”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谈到,《老实街》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都市文学贡献了新的经验,既写了传统文化的敦敦醇厚,同时又带有鲁迅式的狠毒和冷酷,挖掘出了传统文化中,以道德的之名对个体生存和个性自由掠夺的残忍。李掖平说,相比于早年的“文学狂徒”、“文学圣徒”的状态,而今王方晨的写作显得更为通透平和,“带有着张爱玲式的不动声色,又带有沈从文和汪曾祺笑咪咪的观看姿态”,“可以说,王方晨本人见证了中国文学是怎样从急急忙忙的追赶到华丽的高唱,再回过头来逐渐沉潜为一种内敛、从容和游刃有余。”

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评论家李一鸣读完《老实街》的第一感受就是“大”。李一鸣说,这种“大”体现为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在王方晨的作品中,读者能看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为万物之灵的传统文化的基调,作者把人放在伦理关系中考察,也放到整个济南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考察,具有道德化、伦理化的特色,作者对传统文化有反思也有期待。“大”也体现在他的作品的蕴籍上。《老实街》的读不透,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意蕴。如同劳伦斯所说,小说的意义在于可以不断从阅读中得出新质,而非固定某种确定的价值。一本书只有在能够感动我们,而且以不同方式感动我们的时候才能有生命。此外,作者语言古雅、俭省、凝练,叙述不温不火,时疾时徐,有跳跃、有留白。李一鸣认为,王方晨的小说意味悠长,兼具温暖盎然的诗意、风流云散的风雅、沧桑蕴藉的味道。

山西大学教授、评论家王春林将《老实街》定义为一部“反市井小说”。在王春林看来,由于现代性的冲击,传统的市井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同时,以市井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市井小说也失去了表现的空间。“表面上看《老实街》是在写一个老街巷的土崩瓦解,写老实街人的风流云散,其实是要写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现代性冲击之下的变化。”王方晨的《老实街》是一部带有明显的自我颠覆与解构色彩、色彩非常鲜明的反市井小说,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挽歌式的书写。

“如果说他以前的人物是无声地大吼,现在变成了叹息。”作家乔叶看中的是王方晨总体写作气质的改变,“他以前的人物,战斗型的、拧巴型的居多,现在由拧巴变为了宽和,战斗变成了和解,抗争懂得了悲悯。”乔叶说,这种“懂事”的本质是“懂人”,文学是人学,所有的事情是在人身上发生的,人与事之间本质互通。乔叶谈到,她与王方晨相识多年,曾经一同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进修,多年来王方晨的作品里的故事不断变幻,但始终不变的是字里行间的诗意与超脱。“《老实街》在艺术上是空灵的、留白的、隐藏的、跳跃的,像风吹过花枝一样,摇曳的非常漂亮,就像齐白石的色彩一样,墨的干枯浓淡很有韵致。”乔叶说。

通往人性隐秘的幽微

如果说展示人性的隐秘是纯文学的重要的标志,王方晨的小说无疑在重申一种纯文学精神。汪政谈到,《老实街》是一部书写人性隐秘的作品,对作品做数据化的分析后,他发现作者写暗夜多过白天,写房间多于街市,写内屋多于厅堂,而这些隐秘之处正是老实街故事诞生的地方。“风俗不是炫技,不是猎奇,也不是怀旧,风俗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情,《老实街》恰恰写出了人情。”汪政认为,《老实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不可多得的全景式风俗图画,作者以一条普通街巷为例,展示出改革开放40年来景观变化对人心理和文化的影响。

《文艺报》副总编辑胡军从语义层面分析了“老实”的两种含义,“说这个人是个老实人,是说这个人遵从内心道德律定;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比如说‘你老实点’,这个‘老实’就是必须要服从,对外在规则的臣服。”在胡军看来,王方晨敏锐地把握住了传统社会现代转型时的“幽微”。如果幽微指人性幽深的微细,那传统社会中,“所谓的老实,其实体现着某种生存状态。”而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物质生活、精神世界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利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什么叫老实,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了”。胡军认为,传统观念上的规则,尽管有着种种的冷漠,但总夹杂着脉脉温情,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训让人变得既敏感又淡漠,实质上,人的精神反而更焦虑、更浮躁。

作家、评论家房伟认为,和早期抒情风格浓重的乡土文学相比,《老实街》体现了王方晨创作的“中年变法”。“小说通过济南老街巷把独具北方意味的传统文化标识了出来,‘现代’是它的魂,‘传统’则是它的血脉。”房伟观察到,王方晨的小说人物很多是对称的出现,比如说阿基和米德、陈玉伋和左门鼻,在对比中塑造人物的丰富性与立体型,表现出对市井生活的别样理解。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大先从文本叙述的角度对作品展开分析。“我们这些老实的孩子,如今都已经风流云散。”刘大先发现,《老实街》开篇以“我们”开场,这种以第一人称复数作为叙事人的小说相对少见。“我们”既是旁观者,又是叙述者,既是议论者,还是抒情者。“小说的议论和抒情中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瓦解的张力,叙事者是一个超脱于历史之外的观察者,虽然这条街道有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但是它显然超越具体时空。老实街幽微、质朴,似乎有一种悠长的光芒,仿佛是一个永世长存的世外桃源。”但也并非真的世外桃源,“那些居民把不是世外桃源的老实街,过成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悠长岁月中掩藏着许多人生的悲哀。” 在刘大先看来,这种空灵的叙述透露出中国古典造型艺术,在老实街意象形成当中,有一种含蓄不尽的余味,建构了一种变动中的时代情绪。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施战军、李朝全、刘琼、杨庆祥、赵宁、聂梦、李珍等专家学者。

(摄影: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