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王中王》:电视戏曲节目的时代样本
目前已播出三季的《伶人王中王》节目以传统戏曲之美深深吸引了在全媒体多种终端选择信息的观众,培养并引领了青年观众对戏曲的喜爱和鉴赏。电视戏曲是融合艺术形式与传播渠道于一身的电视节目类型,它凭借电视媒体的技术优势传播戏曲文化。在媒体融合、资源共享的“人人都是传播者”又“人人都有选择权”的传媒背景下,《伶人王中王》在传统戏曲的推广、电视内容生产和多网融合传播上对当今电视戏曲节目具有样本意义。
《伶人王中王》采用的节目模式是:“真人秀”+“擂台赛”,其节目制作理念是:展现传统戏曲自身之美。节目总策划白燕升认为,必须扩大戏曲的观众面,特别是年轻观众面,让有机会接触到它的人停留下来,看到、听到、感知到戏曲与生俱来的以及正在焕发出的青春之美。因此节目制作的逻辑起点在于:让观众真正见识到戏曲之美。在电视电影互联网陪伴下长大的青少年接触戏曲的机会太少,多数青年对戏曲的欣赏很陌生。《伶人王中王》先期播放走进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戏曲公开课特别节目,用生机盎然、美妙绝伦的戏曲趣味节目吸引青年观众的关注,在之后名家竞演节目的定位是“重展示轻比赛”,为观众全面展示传统戏曲魅力。这一“戏曲真人秀”节目秀出的不仅是戏曲名家的艺术才艺,更秀出他们对于传统戏曲精神的理解及其艺术追求、责任担当。节目形式与其说是“真人秀”,更确切地说是“传统艺术+”。一切“真人秀”与“擂台赛”的外在形式都在为展示传统文化服务,都在为传统戏曲搭建一个魅力展现的平台。这一节目,正是对当下文化生态与国家文化政策的理解与呼应。
《伶人王中王》着力点在于塑造“伶人”,即以“表演者”为中心。“伶人”的表演是观众追看电视节目的最大原因。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伶人表演让我们体验到。当演员登上舞台,运用自己特殊训练习得的“四功五法”等表演技艺,塑造一个个鲜活独特的剧中人物时,演员和角色是相互成全。演员是角色的诠释者、塑造者,而他通过塑造诠释剧中人则展示了其自身舞台魅力。《伶人王中王》舞台上的“伶人”个个身怀绝技,充分展示剧种特点和演员塑造戏曲人物的本领技艺。参赛演员的表演选取其代表剧种剧目中的一段,展示其装扮为角色的舞台扮演。演员甫一出场,就成为牵引着观众的焦点,他掌控着整个舞台,无论是应工青衣或是老生,又或是小生小旦,观众欣赏演员的扮相、唱腔、身段、水袖、表情、眼神……演员魅力得以全方位呈现。
《伶人王中王》将不同剧种的戏曲表演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不同的剧种进行比较的基础,在于他们都以“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呈现戏曲的程式美、虚拟美、写意美。在名号较小的戏曲剧种中,也有独特的表演技巧,如山西蒲剧中的跷功、水袖、翎子功等。技艺精湛的“伶人”,呈现戏曲之美,更呈现剧种的不同特色,让观众了解地方剧种,使各地方剧种做到活态传承。每一位艺术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展示自己所代表的剧种。如三晋第一刀马旦演员苗洁在其《打神告庙》中呈现一个晋剧的敫桂英,她充分运用舞动着的水袖、勾魂夺魄的手势、脚下稳健而有节奏的台步,在舞台上辗转腾挪,极为真切的表达出敫桂英心里的起伏跌宕,悲愤、哀怨、痛苦、绝望的感情变化表现得层次分明;而名家陈巧茹用川剧表演了相同的剧目段落,陈巧茹举着三炷香一唱一叹表现敫桂英的悲伤与绝望,充分展现川剧高腔与曲辞方面的特点。有趣的是,晋剧《打神告庙》本就是从川剧同名剧目移植而来,在学习表演这段戏时,苗洁还从表演此剧的京剧同行和豫剧同行身上学习,正因为转益多师、眼界开阔,苗洁在同样剧目的竞技中大放异彩。这正符合《伶人王中王》的创办宗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伶人王中王》节目中设置了引导观众进行戏曲鉴赏的评委,这是节目成功的重要经验。城市青年惯于接受网络与影视等流行文化,而忽视甚至排斥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传统文化,其对于中国传统审美、传统价值观与娱乐观念的树立亟需引导。《伶人王中王》节目设置评委座席,评委起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说、引领观众的戏曲接受的导赏作用。“导赏者”在更多传播中国文化的场合都需要,他们的作用类于评委,但又高于评委,在导赏者的文化素养上,应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专门学者,要循循善诱,能与接受者达成互动而促进传统文化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