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许钧 总主编  2018年12月06日16:40

内容简介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由浙大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担任馆长,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勒克莱齐奥,以及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 — “北极光”翻译奖的得主许渊冲担任顾问。

“中华翻译研究文库”由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集合全国译学界的力量,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本文库坚持积累与创新的学问之道,收录的翻译研究领域的专著、论文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社会性、跨学科性,就翻译活动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如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研究、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与影响研究等,旨在打造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精品丛书,“传承文化之脉,发挥翻译之用,促进中外交流,拓展思想疆域,驱动思想创新”。

第一辑出版9本,计划每年出版10本左右。

在“中华翻译研究文库”序中,许钧老师写道:“积累与创新是学问之道,也将是本文库坚持的发展路径。本文库为开放性文库,不拘形式,以思想性与学术性为其衡量标准。青年学者是学科发展的希望,我们特别欢迎青年翻译学者向本文库积极投稿,我们将及时遴选有价值的著作予以出版,集中展现青年学者的学术面貌。在青年学者和资深学者的共同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把‘中华翻译研究文库’打造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精品丛书。”

总主编简介

许 钧,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与法国文学。

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第一辑) 分册简介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一)

许 钧 李国平 主编

定价:88元

ISBN:978-7-308-18697-1

目录

第一编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理论思考

姜智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

曹丹红 许 钧|关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若干思考

周晓梅|文学外译中译者的文化认同问题

许 多|中国文学译介与影响因素———作家看中国当代文学外译

曹丹红|文学的多元诉求与文学接受的多重可能———从诗学观差异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祝一舒|文化自觉与文学译介———论许渊冲的对外译介

过 婧 刘云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的异质性问题

周晓梅|试论中国文学译介的价值问题

黄 笛|论中华文化外译的策略与途径

周晓梅|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读者意识问题

潘 震|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介模式———以吉狄马加为例

李澜雪|“双重目光”下的求真译作———评程抱一、程艾兰的法译本《骆驼祥子》

许诗焱 许 多|译者—编辑合作模式在中国文学外译中的实践———以毕飞宇三部短篇小说的英译为例

单 昕|先锋小说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之转型

白 鸽|现当代科幻小说的对外译介与中国文化语境构建

勒克莱齐奥/文 施雪莹/译 许 钧/校|文学与全球化———在北京大学博雅人文论坛的演讲

第二编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媒介研究

余 华|我的书在世界

朱 波|小说译介与传播中的经纪人

许诗焱|中国文学英译期刊评析

陈大亮 许 多|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与接受

祝一舒|翻译场中的出版者———毕基埃出版社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

胡友峰 卫婷婷|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三编 中国作家与作品海外译介的个案研究

汪壁辉|沈从文海外译介与研究

臧小艳|陕西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以贾平凹为例

申朝晖|路遥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乔 艳|论贾平凹作品的国外译介与传播———兼论陕西文学“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梁红涛|贾平凹小说“译出”模式的文本选材嬗变(1977—2017)

第四编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学者对话

许 方 许 钧|翻译与创作———许钧教授谈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

刘云虹 [法]杜特莱(NoëlDutrait) |关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对话

许诗焱 [美]陶 建(EricAbrahamsen) 鲁 羊 等| 文学译介与作品转世———关于小说译介与创作的对话

后 记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二)

许 钧 李国平 主编

定价:88元

ISBN:978-7-308-18720-6

目录

第一编 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吴 赟|民族文学的世界之路———《马桥词典》的英译与接受

吴 赟|译出之路与文本魅力———解读《解密》的英语传播

胡安江 胡晨飞|美国主流媒体与大众读者对毕飞宇小说的阐释与接受———以《青衣》和《玉米》为考察对象

吴 赟|《大浴女》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接受

卢巧丹|莫言小说《檀香刑》在英语世界的文化行旅

吴 赟|《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冯全功|《红楼梦》英译思考

朱明胜|《西游记》英译本副文本解读

第二编 中国文学在法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许 方|试论中国文学在法国的阐释视角

高 方 吴天楚|巴金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高 方|老舍在法兰西语境中的译介历程与选择因素

周新凯 高 方|莫言作品在法国的译介与解读

曹丹红|从风格视角看法国对毕飞宇的翻译和接受

杭 零|法兰西语境下对余华的阐释———从汉学界到主流媒体

吴天楚 高 方|韩少功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胡安江 祝一舒|译介动机与阐释维度———试论阎连科作品法译及其阐释

陈 寒|可能的误读与理解的空间———试论池莉小说在法国的译介

王天宇 高 方|法兰西语境下刘震云作品的接受与阐释

第三编 中国文学在德语、俄语和西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赵 亘|新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在德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

张世胜|贾平凹作品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情况

陈 民|多维度、多方位、多声部———苏童在德国的译介与阐释

崔涛涛|德译本《蛙》:莫言在德国的“正名”之作

杨明明|“不语者”:莫言的俄罗斯式解读

袁淼叙|余华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

张伟劼|《解密》的“解密”之旅———麦家作品在西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张伟劼|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的西班牙文译本

第四编 中国文学在日本、韩国和泰国的译介与传播

梁向阳 丁亚琴|路遥作品在日本的传播

宋 丹|铁凝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阐释

吴少华|贾平凹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张乃禹|韩国文化语境中的余华

张乃禹|超级畅销书如何炼成:戴厚英在韩国的接受与解读

聂渔樵 林敏洁|20世纪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泰国的

译介与传播

后 记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三)

冯全功 卢巧丹 主编

定价:88元

ISBN:978-7-308-18593-6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一、卷二系许钧教授自2012年起在《小说评论》主持的“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所刊载文章的编选集。该专栏高度聚焦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译介与传播问题,就中国文学外译的整体状况、存在问题和译介、传播途径展开研究,对具有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译介历程、接受状况进行分析。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三精选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方面的近三十篇论文,均为知名翻译学者近年发表的代表性文章,体现了学界对中国文学外译的最新思考。论文集内容分为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理论与思考、文本与策略、渠道与效果、个案与综述四大部分,卷一、卷二形成了有机整体。

目录

第一编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理论与思考

许钧|试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路径———兼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思考

刘云虹 许 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

刘云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周晓梅|试论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认同焦虑问题

许多|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译介与接受的障碍及其原因探析

汪宝荣|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传播的社会学分析模式

韩子满|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与“送出去”

孟祥春|Glocal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

第二编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文本与策略

周晓梅|显化隐化策略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基于《狼图腾》与《无风之树》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冯全功|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历时演变研究———基于莫言小说中意象话语的英译分析

许诗焱|基于翻译过程的葛浩文翻译研究———以《干校六记》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为例

许诗焱|葛浩文翻译再审视———基于翻译过程的评价视角

周领顺 丁雯|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模式———葛浩文与中国译者对比视角

周领顺 周怡珂|葛浩文译“狗”———基于葛浩文翻译语料库的考察

第三编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渠道与效果

刘亚猛 朱纯深|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

鲍晓英|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王颖冲|中文小说译介渠道探析

曹进 丁瑶|《丰乳肥臀》英译本可接受性的调查研究———以美国田纳西州读者的抽样调查为例

王祥兵|海外民间翻译力量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以民间网络翻译组织PaperRepublic为例

第四编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个案与综述

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

王颖冲 王克非|洞见、不见与偏见———考察20世纪海外学术期刊对中文小说英译的评论

王洪涛|社会翻译学视阈中中国文学在英国传译的历时诠释

邓萍 马会娟|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国的译介和接受:1949—2015

叶秀娟 马会娟|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的译介:1949—1978

胡安江 彭红艳|从“寂静无声”到“众声喧哗”:刘震云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

卢巧丹|木心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飞散之旅

缪佳 汪宝荣|麦家《解密》在英美的评价与接受———基于英文书评的考

译道与文心——论译品文录

许 钧 著

定价:78元

ISBN:978-7-308-18698-8

本书系改革开放以来,作者在翻译研究领域不断探索的历史记录,所收录文章有三类:一是为国内翻译学者的重要著作所写的序言;二是作者为其主编的重要作品所写的序言或所著作品的前言;三是为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研究著作所写的评论。

目录

上编 译学思考

第一辑

一项真正的基础工程———荐《中国翻译词典》

历史会给予肯定———评《中国翻译词典》

对翻译的历史思考———读《从西塞罗到本雅明》

促进大众对翻译的关注、思考与理解———《翻译》述介

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读歌德对翻译的有关论述

关键在于为翻译准确定位———读《听季羡林先生谈翻译》

译者的《客观性》———读《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读《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在继承中发展———纪念《天演论·译例言》刊行一百周年

从“全译”到“变译”———《变译理论》与翻译观的革新

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选择适应论》评析

第二辑

“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序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序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序

《翻译学》序

《古诗词曲英译论稿》序

《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序

《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序

《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序

《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溯源》序

《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幽》序

《古诗词曲英译文化理论研究》序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序

《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序

《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序

《信达雅的翻译———经验谈和译作选》序

《文本意义与翻译批评研究》序

《齐向译道行》序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序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序

《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序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与《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序

第三辑

翻译:崇高的事业———“巴别塔文丛”代前言

思考应该是自由、闪光、多彩的———《翻译思考录》代前言

“法兰西书库”序

主编的话———“镜与灯人文译丛”序

绕不过去的翻译问题———《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代引言

文学复译是一种文化积累———我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的翻译之路———《历史的奇遇———文学翻译论》后记

“译学新论丛书”总序

《法语现代语法》序

谈谈《法汉翻译教程》的编写

译普鲁斯特难译蒙田更难———关于《蒙田随笔全集》的翻译

下编 鉴书品文

第一辑

对神话的批评———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流亡之魂与知识分子的良知———读《失却家园的人》

把握人类生存的深层脉络———关于“西方文明进程丛书”与“日常生活译丛”

揭开“公共舞台”后的真实世界———“日常生活译丛”序

观察历史真实的“碎片”———“西方文明进程丛书”

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读郁白著《悲秋:古诗论情》

第二辑

“遭遇”莎士比亚———读《纪德文集》

译可译 非常译———读许渊冲的《译笔生花》

“信达雅”没有过时———读《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粗糙、失误还是缺乏警觉?———谈张承志对傅雷的“批评”

汉语的境况令人担忧———从《汉语的危机》谈起

第三辑

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思考———兼评张泽乾著《翻译经纬》

三十年的实践与思索———读《神似与形似———刘靖之论翻译》

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兼评《翻译文化史论》

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

中国翻译史研究及其方法初探———兼评马祖毅先生主撰的五卷本《中国翻译通史》

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关于《大中华文库》的评价与思考

论翻译批评的介入性与导向性———兼评《翻译批评研究》

第四辑

阅读傅雷 理解傅雷———读傅雷翻译有感

融生命之美于再创作艺术之中———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读后

“橙红色的梦魂啊,会年年放歌!”———读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

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白先勇等谈《台北人》的英译

译文的美及其他———读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少一分虚假的伟大,多一分真实的平凡———读金圣华《荣誉的造象》

语言的鸿沟让“遗憾接近于绝望”———由池莉读《生死朗读》而想到的

文字、文学与翻译———读布朗肖《未来之书》札记

朴素的存在与真性的光芒———读柳鸣九著述

思想者的灵魂拷问与精神求索———读《回顾自省录———柳鸣九自述》

中西贯通与互鉴———简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

批评的参照与阐释的力量———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翻译与翻译研究——许钧教授访谈录

许 钧 等著

定价:55元

ISBN:978-7-308-18570-7

该书收录了许钧教授接受国内外学界重要访谈的记录。访谈涉及翻译本质、翻译伦理、翻译的使命、翻译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翻译的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等重要问题,同时就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中译外研究,发表了具有引领性和启迪性的观点。

目录

许钧| 总序

许钧| 代序

尚岩许钧| 加强翻译学科的建设——— 许钧教授访谈录

刘云虹 许钧|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

刘云虹 许钧| 如何把握翻译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 关于翻译本质的对谈

刘云虹 许钧| 异的考验——— 关于翻译伦理的对谈

许方 许钧| 关于加强中译外研究的几点思考——— 许钧教授访谈录

陶李春 许钧| 关于翻译研究的思路与重点途径——— 许钧教授访谈录

周新凯 许钧 |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典籍外译

许钧 曹丹红| 翻译的使命与翻译学科建设——— 许钧教授访谈

祝一舒 许钧| 科学研究、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许钧教授访谈录

冯全功 许钧| 青年学者如何做翻译研究——— 许钧教授访谈录

穆雷 许钧| 关于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互动关系——— 许钧教授访谈录

许方 许钧| 翻译与创作——— 许钧教授谈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

许钧 阿迪纳·巴朗特‐巴博斯| 勒克莱齐奥在中国的历险之路——— 许钧访谈录曹丹红 许钧| 文学“走出去”,重点在“文学”———与许钧教授谈中国文学“走出去”

袁筱一 许钧| 给文学翻译一个方向——— 许钧教授访谈录

朱竞 许钧| 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 许钧教授访谈录

卢欢 许钧| 翻译,是历史的奇遇———翻译家许钧访谈录

余晨 臧哲 兰婕 |许钧 :戴着镣铐跳舞的翻译家

文敏 许钧 |对话翻译家许钧教授

黄新炎 许钧| 文字· 文学· 文化· 思想——— 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访谈录

《红楼梦》翻译研究散论

冯全功 著

定价:68元

ISBN:978-7-308-18453-3

本书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主要论述《红楼梦》译学的建设问题,包括译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模式、新世纪的译学现状与展望、翻译图书述评等;微观层面主要聚焦于《红楼梦》译学的具体话题,如霍译《红楼梦》中的形貌修辞、附加疑问句、诗词押韵策略等。

目录

上 篇 《红楼》译学:不懈的追求

《红楼》译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模式

新世纪《红楼》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0)

喜看红学添新枝———《红楼梦》翻译研究专著述评(1976—2015)

中国文学经典的译介之路与阐释空间———基于《红楼梦》英译的若干思考

中 篇 《红楼》译评:不断的探索

《红楼梦》中“情”及其英译

《红楼梦》中“笑道”翻译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回目中人物评价词英译探析

霍译《红楼梦》中附加疑问句研究

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中诗体押韵策略研究

麦克休姐妹《红楼梦》回目英译研究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改译研究———基于《中国文学》期刊版和全译版的对比分析

论《红楼》译评中的底本意识———兼评《<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

这《红楼》不是那“红楼”———互文写作理念下英语小说《红楼》评析

旧金山英文版歌剧《红楼梦》的推介与接受———基于相关网络资源的分析

下 篇 《红楼》译论:不停的思考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论文学翻译中的形貌修辞———以霍译《红楼梦》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整体细译与整体细评———从霍译《红楼梦》分卷标题的汉译谈起

英语译者对汉语死喻的敏感性研究———以四个《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中文小说英译中的逻辑显化研究———以霍译《红楼梦》中由“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

从句为例

论文学翻译中的诚信观———以杨译、霍译《红楼梦》为例

论文学翻译中的互文翻译观及其应用———以《红楼梦》复译为例

跨越文化边界: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

卢巧丹 著

定价:45元

ISBN:978-7-308-18413-7

本书以动态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以鲁迅、木心和莫言的小说的英译为个案,围绕着“摆渡”“飞散”和“求异存同”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考察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译介与接受的状况及其跨文化行旅的形态。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动态文化翻译观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接受现状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一章 摆渡:鲁迅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行旅

第一节 鲁迅小说的摆渡性

第二节 “摆渡”即“运送”:文化意义的转换

第三节 “摆渡”即“对话”:跨越文化边界

小结

第二章 飞散:木心短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行旅

第一节 飞散的积极意义

第二节 飞散之旅:异、易和移

第三节 文化的繁衍:再创艺术胜境

小结

第三章 求异存同: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化行旅

第一节 莫言小说的经典性和文化语境

第二节 葛浩文的文化翻译思想

第三节 求异:保留异域情调,传承中国文化

第四节 存同:适度文化认同,灵活文化改写

第五节 文化第三维空间: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洽洽调和

小 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索 引

致 谢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伦理模式研究

申连云 著

定价:58元

ISBN:978-7-308-18646-9

本书以翻译的利他论为出发点,认为应尊重译入语文化,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伦理模式。全书共分五章,包括在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理论框架里建构一个翻译伦理模式,认为利他是翻译的积极可能,对利他性伦理的应用等。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翻译伦理研究的繁华景观

第一节 异军突起:国内翻译伦理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节 众声喧哗:国外翻译伦理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 全球化文化状况:人生意义的丧失与寻求

第一节 生长的沙漠:人生意义的丧失

第二节 意义在别处:他者伦理学的意蕴

第三章 “利他”:一个翻译伦理新模式

第一节 翻译伦理学的作为

第二节 怎么译:从“操控改写”到“克己利他”

第三节 “利他”的用心

第四章 “利他”:新的精神自由状态

第一节 傲慢与偏见:翻译目的论批判

第二节 翻译与人生

第五章 “想到上帝的虚己”:德里达的寄望

第一节 译者的任务:德里达对话本雅明

第二节 翻译与好客:德里达的深情

第三节 翻译的神学:德里达的深意

结 语

参考文献

索 引

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理雅各《关雎》注疏话语研究

胡美馨 著

定价:55元

ISBN:978-7-308-18188-4

本书综合话语研究、经学研究方法,将理雅各《中国经典•诗经》跨文化注释与中国注疏加以比较辨读,发现理氏注释与中国注疏深度互文,具有经义之“神”与体裁之“形”兼备、“述而不作”与“述而又作”并举、“经学注疏”与“西方语码”切换等话语特征,提出中国经典“走出去”应立足中国经学成果,跨学科协同开展阐释型学术释译。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化诠释视角下的中国经典翻译研究

2.2 对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的研究

2.3 话语与文化多样性研究

第三章 作为西儒经注的枟中国经典枠

3.1 理雅各对中国经典的定位

3.2 西儒经注枟中国经典枠

3.3 枟中国经典 · 诗经 · 关雎枠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章 “地方性知识”“深度翻译”与经典跨文化诠释

4.1 从“地方性知识”到“深度描写”与“深度翻译”

4.2 注疏作为中国经典“地方性知识”

4.3 “深度翻译”与中国经典跨文化诠释

4.4 文本分析方法

第五章 西儒注疏之经义呈现 :剪裁连缀

5.1 理雅各注疏体例

5.2 题解中的中国注疏引述

5.3 字词训诂中的中国注疏引述

5.4 名物释义中的中国注疏引述

5.5 理雅各“以史证枟诗枠”与中国注疏的互文

5.6 多声部赋格的注疏观点并呈

第六章 西儒注疏之经典论释 :案语旁白

6.1 注疏者案语作为释义路标

6.2 中西互照下的文化差异论说

第七章 西儒注疏之西方话语特征

7.1 名物释义中的科学话语特征

7.2 “以史证枟诗枠”的现代史学话语特征

第八章 理雅各西儒经注的当下观照

8.1 经义“辨识”与“再生”的当下意义

8.2 经学话语对突破现代性话语困境的启发

8.3 西儒经注对中国经典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理雅各枟中国经典 · 诗经 · 关雎枠注疏

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 理雅各枟关雎枠注疏话语研究

附录二 理雅各枟中国经典 · 诗经枠之枟周南枠题解

附录三 理雅各枟中国经典 · 诗经枠主要注疏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翻译是文化的建构性力量

——《中华翻译研究文库》序

改革开放前后的一个时期,中国译界学人对翻译的思考大多基于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数次翻译高潮的考量与探讨。简言之,主要是对佛学译介、西学东渐与文学译介的主体、活动及结果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转向,让我们不断拓展视野,对影响译介活动的诸要素及翻译之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考察一国以往翻译之活动,必与该国的文化语境、民族兴亡和社会发展等诸维度相联系。三十多年来,国内译学界对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与“五四”前后的文学译介的研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西古今关系发生了变化,其态势从总体上看,可以说与“五四”前后的情形完全相反:中西古今关系之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在民族复兴的语境中,新世纪的中西关系,出现了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诉求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输出为特征的新态势;而古今之变,则在民族复兴的语境中对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传统与精华有了新的认识,完全不同于“五四”前后与“旧世界”和文化传统的彻底决裂与革命。于是,就我们译学界而言,对翻译的思考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对翻译思考的路径和维度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变化之一,涉及中西,便是由西学东渐转向中国文化“走出去”,呈东学西传之趋势。变化之二,涉及古今,便是从与“旧世界”的根本决裂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与发扬。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给译学界提出了新的大问题:翻译在此转变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翻译在此转变中如何定位?翻译研究者应持有怎样的翻译观念?以研究“外译中”翻译历史与活动为基础的中国译学研究是否要与时俱进,把目光投向“中译外”的活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要向世界展示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当中国一改“五四”前后的“革命”与“决裂”态势,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在世界各地创建孔子学院、推广中国文化之时,“翻译什么”与“如何翻译”这双重之问也是我们译学界必须思考与回答的。

综观中华文化发展史,翻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永葆青春”,“翻译之为用大矣哉”。翻译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从文化角度来考察翻译,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其形式与内涵在不断丰富,且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被动的联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建构性的力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重大力量,我们应站在跨文化交流的高度对翻译活动进行思考,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为目标来考察翻译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也基于对翻译的重新定位和思考,浙江大学于2018年正式设立了“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旨在“传承文化之脉,发挥翻译之用,促进中外交流,拓展思想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中华译学馆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译的层面,推出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译丛,“译入”与“译出”互动,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的出版工程;在学的层面,就翻译活动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出版系列翻译研究丛书,举办翻译学术会议;在中外文化交流层面,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翻译家论坛,思想家、作家与翻译家对话等,以翻译与文学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我们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集合全国译学界的力量,推出具有学术性与开拓性的“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积累与创新是学问之道,也将是本文库坚持的发展路径。本文库为开放性文库,不拘形式,以思想性与学术性为其衡量标准。我们对专著和论文(集)的遴选原则主要有四:一是研究的独创性,要有新意和价值,对整体翻译研究或翻译研究的某个领域有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学术洞见;二是研究的系统性,围绕某一研究话题或领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合理的研究方法、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以及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三是研究的社会性,鼓励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选题与研究,如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研究、语言服务行业与译者的职业发展研究、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与影响研究、翻译教育改革研究等;四是研究的(跨)学科性,鼓励深入系统地探索翻译学领域的任一分支领域,如元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史研究、翻译批评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技术研究等,同时鼓励从跨学科视角探索翻译的规律与奥秘。

青年学者是学科发展的希望,我们特别欢迎青年翻译学者向本文库积极投稿,我们将及时遴选有价值的著作予以出版,集中展现青年学者的学术面貌。在青年学者和资深学者的共同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把“中华翻译研究文库”打造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精品丛书。

许钧

2018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