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望小金

来源:文艺报 | 王丽梅  2018年12月05日07:09

3月中旬,汶川地震10周年前夕,我们一行人前往川西北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采访。与乍暖还寒的北方不同,初春的成都平原已是绿意盎然,有些地方的油菜花已经渐次绽放。出成都,一路向西北,经过都江堰、汶川、映秀、卧龙,新城新貌,山川竞秀,草木葱茏。

车子贴着峭壁,在高山峡谷中穿云破雾,一只苍鹰在空中盘旋、俯冲、飞升。雪线下青黄色的草甸上有一些黑色、棕色的牦牛在悠闲地漫步。清澈蜿蜒的大渡河支流小金川始终在峡谷地带缓缓地流淌着,将我们带入阿坝州境内。

司机小杨热情开朗,一路上,边开车边为我们介绍风土人情:“在阿坝生活的多数是嘉绒藏族,再往大山里走,经过的村寨都是嘉绒藏族聚居区。”经过达维镇时,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耸立在路边。小杨介绍:“这里以红色文化著称,附近的乡镇也发展了相关的旅游产业,老百姓的收入还不错。”一路上,山高路险坡陡,道路两边的山上有的丛林密布,有的植被稀疏,偶有灌木,多数是裸露的灰色岩体,碎石很多,看着多少有些令人担心。小杨说:“长年走这条路,尤其是经过靠山的路段,经常会有碎石落下,夏季暴雨天还会有泥石流……”

路过一些乡镇,街道两边,有不少新建的藏式建筑,民族风情浓郁,房子的外墙上画着醒目的藏八宝图案。到沃日镇的时候,隔河望见一座高耸的土司碉楼和雕檐翘角的藏经楼。小杨说:“这就是著名的沃日土司官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这个村子的很多房子倒塌,这座有着260多年历史的碉楼却安然无恙。”

群山静默,景色如新。一幢幢藏式小楼,繁星般地点缀在路边、山坡或河谷地带,傍晚的暮霭中,山谷间升起了袅袅的炊烟,安静而美丽的山寨,山里人家祥和而从容,偶尔有一个主妇出来倒水,院落里不时有一两只小狗跑来跑去……

位于莫尔多群山中的小金(即懋功),藏名赞拉,被称为青藏高原“大地阶梯的第一级”,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县城呈高山峡谷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小金川横贯县城向西。这里汉藏杂居。近百年以来,人们记住的是小金的红色文化,因为这里到处都留有当年红军留下的遗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小金县遭受重创。随后,这里被定为重灾区,由江西省对口援建。千里驰援,江西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并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战略目标。江西援建小金共有128个项目,涉及城乡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旅游、广播电视等11个方面,援建总额13个亿。其中有美汗公路、城关二小、县医院、广电中心、两河口会址、江西路、社会福利中心、防灾广场等十大工程援建项目被称为“交钥匙工程”。这些项目难度大、投资规模大,由江西援建指挥部组织建设,其余项目皆由小金县建设,江西援建指挥部指导监督完成。小金的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完成。在小金县政府大楼正对面的广场前有一处开阔地,建有这十大工程的浮雕,详细记录着每一项工程的具体内容。

震后10年,我们来到小金,当我们以探寻的目光打量这个高原上的县城时,发现小金的城市建设不亚于内地任何一座县城,尤其是她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格的建筑带给人强烈的地域感和新鲜感。这里曾历经沧桑,是大地震后的涅槃重生之地。驻地宾馆附近是美兴镇的繁华地带,银行、商场、超市、长途车站、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应有尽有。由县城西端的新街村向东,有一条贯通老城区的宽阔街道,一直通向著名的懋功会师广场,广场后面的天主教堂是著名的红军懋功会议遗址。整齐宽敞的街道两旁有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建筑,路边的商业楼多是近些年新建。与主街道相连的辅助街道岔路口楼房的墙上,有一幅巨大的两河口会议画像,画面人物的神态清晰而逼真,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两河口会议的情景。正是这次会议,确立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方针。

会师广场是小金汉藏居民每日跳锅庄舞的场所。在街道上遇到一位60多岁的藏族阿妈,微笑着主动跟我打招呼,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并热情地邀请我跟她一起去跳锅庄舞。我问她小金这些年有哪些变化,她说:“变化大得很喽!震后党和国家不仅帮助我们修建了新房子,还关心我们的生活,县城里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变化,新建了医院和学校,我们看病和孩子上学都非常方便……”

小金县城东边高地上的喇嘛庙,在汶川地震前是一片沉寂多年的荒山野岭。灾后重建,现在是小金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周边是一片新建的居民区,高楼鳞次栉比,汉藏百姓和谐相处。

在江西路上采访,无意间走进路边一座高层楼下的嘉绒助梦爱心超市,由残疾人杨德军、张雪英夫妇共同经营。他们二人原是小金县八角镇大坪村的村民,在大山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多年前,干农活时,一次偶然的事故,杨德军脊椎受伤成了植物人,当时孩子还小,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生活重担一下子落在腿有残疾的妻子张雪英身上。雪英没有放弃对丈夫的治疗,这些年为丈夫治病,她学会了按摩、推拿和针灸。值得庆幸的是,沉睡了3年的杨德军又恢复了知觉,渐渐能够坐起来,恢复了体力,后来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一家人的生活又有了希望。

“5·12”大地震,家里的房屋受损,灾后重建,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家新建了房子。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在小金县、八角镇政府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们加入了小金县嘉绒助梦编织合作社,夫妻二人去成都双流参加了免费编织学习班,学会了竹编和其他材料的编织技术。村支部书记热情地帮助他们联系县上有关部门,筹措资金、找门面、做货架,帮助他们开了这家编织、按摩店铺。如今,他们的儿女已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

在美兴镇的西南方,有一条发源于四姑娘山海子沟的赞拉河(小金川),三关桥村隔河与县城相望。1935年红军西进康巴和金川县,在三关桥与国民党守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三关是小金通往金川县和甘孜州丹巴县等地的必经关口,有小三峡之称,赞拉河在山崖中冲出一条狭窄的天堑,这里地势险要,河水湍急。三关桥横跨赞拉河,清代为木桥,1924年改建铁索桥。沿河有一堵用碎石砌成的一人高的防护墙,墙的每个垛口上都用水泥镶嵌着一块拳头大的石头,这是嘉绒藏族的习惯。三关桥仍保持着初建的样子,铁索桥的桥面铺着木板,护栏的铁索上被藏族百姓系上了五颜六色的经幡。走在桥上,河谷的劲风呼呼地吹,鼓荡起一片片经幡发出“呼啦啦”的声响。站在桥上,东望赞拉河从峡谷冲出,汹涌澎湃,滚滚而来;西望碧水急流,农田千顷,桃红柳绿,绿树掩映着的村寨依山傍水。

过了三关桥,沿着河边通向村庄的路,远远就望见绿树红花掩映下的画着海螺、宝瓶、吉祥结等藏八宝图案的藏式民居山墙,这就是三关桥村。

在村道的一个丁字路口,路边竖立着一块大石,上书红色的“感恩”二字。这是三关桥村的百姓为浙江省援建立的一块感恩的石碑。自从来到小金,听当地百姓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恩”,但真正看到石头上的字时,我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镇里的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个只有100余户、400多人,以种植蔬菜为主的村庄。如今,很多村民在河对岸的县城做生意,不少村民每天早晨到县城卖菜,还有一些农户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火爆。

其中,高蓉经营的农家乐远近闻名。高蓉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四川女子。她在“5·12”大地震时的壮举很感人。汶川地震后,因为山体塌方,通往汶川的很多路都不通,全国各地运往汶川的救灾物资无法进入,距小金县城10多里的猛固桥白塔边的公路是惟一一条进入汶川的生命线。得知这一情况,高蓉停下手里生意,联系一些朋友,自发组织起来,带着上高中的女儿,为进入汶川运送救灾物资的司机或志愿者免费送盒饭和纯净水。她说,女儿当年还在绵阳读高中,后来,女儿将这段经历写入作文获得了全市征文一等奖。如今,高蓉有个心愿,希望将三关桥村发展成为集红色旅游和农家乐为一体的民宿村,让家家户户都走上富裕之路。

那日,我们从四姑娘山上下来,前往小金。在高山峡谷中穿行,公路边的沃日河倚着山势奔腾跳跃,在山谷里穿行,沃日河散发着雄壮的气势。“沃日”,在藏语里是“领地”之意。沃日河也叫达维河,发源于四姑娘山的长坪沟,是小金川左岸支流。经过沃日镇的时候,一座石拱桥将我的视线牵引到河对岸,依山而建的藏寨下是一个小广场,一座古碉楼拔地而起,旁边有座汉文化建筑风格的藏经楼,飞檐翘角,五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古色古香。碉楼的广场前有巍峨的护卫碉和经堂碉,散发着古老的嘉绒藏地土司官寨的神秘文化色彩。

碉楼下,广场边的一条水泥路上,村民荷锄赶着几只黄牛,慢悠悠地向前走,牛铃叮咚作响,一幅悠闲的田园居图。广场周边是错落有致的藏族民居,门前的水泥路洁净无尘,有些人家门口养着花。

一条缓缓的坡路将我领到了寨子里的一户嘉绒藏族人家。五颜六色的经幡覆盖了整个院落,矮矮的篱笆墙挡着的小院种了不少鲜花,台阶下靠墙的空地上整齐地垒放着劈好的长方形木材,迎面的台阶上是一座三层小楼,与之垂直的侧面是南北走向的一栋三层藏式楼房。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位精神矍铄、皮肤黝黑、中等身材的老人。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将我们请进屋里。

老人叫刘易全,七十出头,曾经是这个村的村长。老人介绍,他们沃日官寨村有170多户,现有人口700多人。1995年时,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组到官寨村采访乾隆打金川时的古战场风光和沃日镇的小金苹果。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国内外的游客来沃日官寨村旅游。时任沃日村村长的刘易全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动员全村的村民一起做农家乐。现在官寨村有十余家农户做起了农家乐生意。

我问起“5·12”大地震时那座碉楼的情况,老人说,发生地震时,他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感到房子晃荡得非常厉害,家门前的碉楼和藏经楼大幅度地摇摆,但是没有倒。那次地震,村里损失了很多民房,他们家的房子也被震裂,有260年历史的土司官寨碉楼和藏经楼却很结实,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如今,山庄给儿子经营,老人得以好好享受生活。他说,我们老百姓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这些往日土司官寨里生活困难的农民,通过劳动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回望小金,更相信改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