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志光:小村的变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志光  2018年12月04日21:19

我的老家,在粤西的一个小村庄里。村的东面是通往阳春至阳江的旧江春公路,背面是流经漠阳江的大八河畔。在以前,船作为重要交通运输工具,这可谓算得上水陆交通方便了。正因为水陆交通方便,适合于谋生,先辈们就在这里筑房而居。古老的房子虽然低矮简陋,但一座座,一排排,井然有序。

我们小时候,村里人丁很旺,每家每户最少都有几个孩子。这些家庭中,孩子还小的时候,几个小孩都可挤在一起睡。甚至有些小孩子还喜欢跑到别人家里,几个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睡,一起玩,大人也是不会干涉的。可孩子渐渐长大,就要分居,要成家立室。这样就必须要有属于他自己个人的房子,让他们拥有自己私人的空间。这是人之常理,是很自然的事。以前古老式的房子,一座屋就仅仅是两个房间,那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小孩多,建房解决家人的居住问题,也是当时每一户家庭的一个大问题。我亲眼所见的,村里有的人,就是因为年青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而错过了结婚的年龄。

当时村里所建的房子,都是砖瓦房,房顶上都是盖瓦。房子墙壁所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青砖也俗称火砖,一是泥砖。除了火砖和泥砖之外,有些人还会到山上的石场里,买那些坚硬的花岗岩石头,用这些石料作墙壁最底层的材料,人们习惯叫做“落石脚”。有这些坚硬的石料在底层,每到夏秋之时这些多雨的季节,发洪水的时候,洪水只要没有漫过这些石头砌成的“墙脚”,房屋也就不怕水浸而倒塌了。可这石头要从山上运下来,是相当不容易的。当时主要是靠人力,用双轮车到山上的石场上拉,山路崎岖难走,这些石头又沉重,村民上去拉石料是相当辛苦的事。后来村里有了手扶拖拉机,可以雇用手扶拖拉机运石料,用石头“落石脚”的村民也就渐渐多了。

房屋的底层石基建好之后,接着就是用青砖或者用泥砖筑墙了。青砖是在瓦窑里经过烧制而成,体积小质地硬。泥砖就是在田地里,引水把田地里的泥土充分润透。再将湿泥放进用木板做成,呈长方形的砖模里面。湿泥填满砖模里面后,用力将砖模向上提起来,就是一个四面很光滑的湿泥砖,放到地面上晒干,这就是泥砖了。泥砖其实就是一大块扁平且有规格的,晒干后的泥土。这种泥砖最怕雨淋,长时间被雨淋,或被水浸,就会溶化成一堆泥土。这种泥砖又大又重,但很实惠,不需用钱去购买,村里的农户只需出些力气,在田地上自己做就可以了。每年的冬天,天气干燥,土地闲置,就是村民做泥砖的最好时节。那时我家里的兄弟姐妹也很多,父母看着我们一个个渐渐长大,也时刻考虑着如何建房的事宜。在冬天里,年幼的我经常跟着大人,赤着脚在田地里做这种泥砖,那时年少不懂世事,在田野里用脚踩着水下那些松软的泥土,只是觉得很好玩。在大人的心目中,这应该是一种很无奈之举,因为当时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青砖,也就只能选择用这种材料筑房了。读小学四五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我都是自己住在泥砖建成的瓦屋里,这间瓦屋本来是放禾草用的“柴间”,除了我睡觉的地方外,整间屋子里面堆满禾草。不过这低矮的泥砖瓦屋,也给了我一个清静的读书环境。

有钱的人都是用青砖建房,用青砖建的房子美观,坚固。用泥砖建的房子不美观,当夏天发洪水的时候,这些泥砖遇水浸时又容易倒塌。所以当时人们把用泥砖做成的房子,称为“泥砖婆”。用青砖建房的,人们就认为这一家人有本事。那时青年男女谈对象,女方的父母会在媒婆的带领下,到男方那里去“看屋”。这“看屋”的目的,除了了解结婚对象的相貌之外,往往很注重男方房屋,看男方的房屋是用青砖建的还是用泥砖建的。如果是用青砖建的房子,那么这门亲事就好谈多了。能用青砖建房子,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女方的父母当然求之不得了。居于当时的经济收入,大多数人筑房还是使用泥砖,每家每户的孩子不断长大,各家各户也要不断建房。这样在小村的外围,又出现了一间间,大小高矮不一的泥砖瓦屋,出现了这些既粗糙又不美观,也不牢固的“泥砖婆”。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村里人建房的风格,房屋的设计,建房的材料有了明显的变化。青砖、钢筋、水泥成了建房的主要材料。由于材料的更新,村民们建房,已不再象过去那样建成古老式的房子。他们用这些以前难以得到的材料,建成2至3层的楼房。他们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好空间,在房子里面,分隔开一个个房间。这种楼房每层都有2至4个独立的房间,一座这样的楼房,也就够全家人住了。这时在村里也出现了,以前只有在城市里,才能见到的这些几层的楼房。这样的楼房,在村里不断地筑起来。于是,在村子东边,在泥砖屋的外围,又出现了一座座几层高的楼房。原先居住在那些泥砖房屋的村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建了新的房子。我家也是在那个时候,建起了两层的楼房。建房子的时候我在上高中,房子建好后,每到假期,我从学校回来,也不用再在那泥砖房里住了。在两层的楼房里,有我自己的一个房间。假日或假期里,我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静静地在里面看书,而不受家里人打扰。当看书看得累了,走到窗台,透过窗户眺望村庄远处的绿野,内心无比的畅快和惬意。整个村子,在这个时候,钢筋水泥所建的房屋,逐渐取代了原先的瓦屋。

九十年代开始,村子里,村民们建的房子越来越漂亮了,建筑材料也越来越高档,并且越来越精美了。有些楼房墙壁里外都贴上瓷片,看上去真的是闪闪发光。这个时候城市的发展扩大,也给村里人到城镇建房带来了机遇。村里的一些人都抓住了这个机遇,到城里或者在繁华的圩镇上,购买政府规划好用于建房的土地,在城里建起属于他们的房子,由乡下人变为了城里人。城市的生活总是比农村的生活精彩,乡下人对城市里的繁华与精彩,都会产生一种羡慕和向往之情。所以我们村里的人,特别是那些在城里务工的青年人,总是想方设法,在城里购置房子,村里人也不断迁居城里。村里面很多人不止在村里建有漂亮的房子,在城里,同样有属于他们宽敞漂亮的房子。九十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之后参加了工作,这时城里的商品房已经兴起,购买商品房可以按揭贷款。这是最适合我们这些工薪阶层了,工作几年之后有了一定积蓄,我也在城里以按揭的方式购了一套房,在城里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参加工作之后,平时有时间,我都会回老家转转。村子里以往的景物在我的记忆里是清晰的,这里是自己成长的地方,对这里是有深厚的情感。小村里用泥砖建房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留给人们的是一段记忆。原来的那些泥砖屋,有的被屋主拆除,在原址上重新建起漂亮的楼房,有的由于雨水浸浊自然倒塌,但仍然有几间在那里闲置着,不过己经没有人再去住这些泥砖屋了。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出台,小村的村场村貌,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面也有了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特别是村里面的村道,也完全硬底化了。水泥沙石结构的宽阔村道,站在村外沿着村道往里望,心里就觉得舒服,坐在车上,沿着这条宽阔的村道便可绕村庄一周。村道的修建,雨天泥泞难走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这是可喜的变化,相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的不断深入,我们这个小村庄将会变得更美。

小村由先辈最先建造的传统的瓦房,到后来因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住房的问题,小村出现了粗糙简易到泥砖房,再到拥有现代气息的楼房。现在村里的村民也到城里建房,更多的村民,会选择到环境优雅的楼盘购买商品房,由小村迁居到城市。小村的变迁正影射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也记录了阳江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