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秦顺福:八峰山上的精神丰碑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秦顺福  2018年12月04日16:49

地处湖北鹤峰县海拔1200米的八峰村,曾经是贺龙元帅率领几千红军将士驰骋沙场的地方,也是国家确认的“老少边穷山”地区。本文主人公姚绍斌就是在这片红色而贫穷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赞的奇迹。他所在的八峰村虽然不能与江苏的华西村、天津的大邱庄、河南的南街村相提并论,但他带领全村人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艰苦奋斗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峰村的面貌。

当我沐浴着五月的阳光来到八峰山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茫茫林海,朵朵云彩,百鸟啁鸣的天然美景,更是一幅高楼林立、繁荣昌盛的都市景象:幢幢厂房机声隆隆,宽阔的柏油马路车来人往,高耸的办公大楼、商业大楼、电视大楼、宾馆、学校、医院、敬贤楼、运动场、图书楼、农家别墅鳞次栉比,气宇轩昂,颇具现代化气息。矗立在白鹤岭下的八峰大会堂则像西藏的布达拉宫,雄伟壮丽。这就是被外界称之为“人间天堂”的八峰村!如果眼前的这一切发生在沿海沿边等经济发达地区,我不会感到什么惊奇,但它出现在我国西部大山深处的八座山峰上就不得不让我惊叹。姚绍斌无愧于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透过这一连串耀眼夺目的光环,我们似乎看到这位奋斗在西部山区的苗家汉子那博大精深的胸怀和宽广无边的精神世界。因而,我们有必要沿着八峰人也就是本文主人公姚绍斌走过的路去探寻他的人生轨迹。

八峰人的“背篓精神”

1979年6月的一天,雨过天晴。21岁的姚绍斌从县一中高中毕业。十年寒窗之后,他回到了这个生养他的“神仙怕鬼见愁,滑倒麒麟摔死猴”的地方,八座高高耸立的山峰如同八大金刚屈浴于苍凉凄苦之中。全村100多户人家,400多口人,人均年总收入不足60元,人平欠债71元,集体账户上只有0.74元。为逃避贫穷困苦的重压,一些人开始举家迁移到外村落户,仅1974年至1978年间就迁走10多户人家……造山的切割冲撞,历史的荒芜沉淀,加之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土司制”,封闭落后的农耕意识、山地意识,勤劳朴实的八峰人世代突腾于祟山峻岭、千山万壑之间,但他们末能突出大山的重重包围,一年又一年,留给八峰人的依然是一些荷锄晚归聊以自慰的山歌和饶有情趣的民间传说。山荒、水荒、钱荒、粮荒;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行路难年年成了八峰人难以克服的重重困难,如同磐石般沉重地压在八峰人身上。

然而,贫困中的八峰人却具有济困助人的传统美德。当他们得知姚绍斌在县一中读高中时几天没饭吃靠喝自来水充饥而昏倒在教室,纷纷捐出五分、一角、贰角的人民币,半碗玉米,一碗土豆……就这样,姚绍斌在村民们如涓涓细流汇集成的大爱之中读完高中。

回到村里,他的心情十分沉重。面对淳朴善良、被饥饿贫困困扰着的父老乡亲,他想:我拿什么回报他们?家父姚福普是一位老党员,老队长,看出儿子的心事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绍斌啊,你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又读完高中的,要想回报乡亲们,就得有个思想准备,下决心苦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是熬出来的,你是乡亲们共同栽培出来的一个高中生,有知识,大家都信赖你,领着大伙干吧。”

家父的教诲使他明白,自己作为乡亲们勒紧裤腰带共同培养出来的全村唯一的高中生,肩负着改变八峰人命运的责任。他曾想过通过争取招生、招干机会跳出八峰村,实在不行,就下山做“倒插门”或者外出谋生。但面对乡亲们一双双期待的目光,他能忍心只顾自个儿扔下他们不管?难道乡亲们一分钱,一粒粮从手心里抠出、牙缝里挤出供他读完高中就是为了改变他个人的命运么?

回村不久,在乡亲们的推荐下,组织上任命他担任大队会计。

为人厚道又病魔缠身的村党支部书记覃和清见姚绍斌不仅有文化,而且工作有魄力,便在一次群众大会上对他说:“从今往后,八峰的建设你说了算,胆子只管大些,有什么问题,我担!”

姚绍斌也不推迟,不说客套话,响亮地说:“您是书记,把舵掌好,我在前面冲,跌倒了爬起来再接着冲。”

就这样,姚绍斌踏上他人生大搏杀之路。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姚绍斌带领村里20多个热血青年聚集在村头垭口上,凝望山下县城的万家灯火,以山寨古老的方式跪地发誓:“城里人有的,我们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之后,姚绍斌便在群众大会上宣布了他着手改变八峰命运的计划:先解决“通电、通水、通路”的三通问题,再寻求机会办集体企业发展经济。乡亲们为他的大胆设想振奋,但也担心:分钱没有如何办成这些大事?当场有人反对。姚绍斌心里明白:穷怕了也穷惯了的乡亲们,自己说上几天几夜不如干出一件实事让他们信服。

他踏破了县水电局、信用社的门槛,感化了对方,技术和贷款都落实了。回到山寨,他带着跟他发誓的20多个青年小伙子,用自家14斤棕片换来的一把扳手干了起来。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一条长达10里,从山下拉到山顶的电线拉通了。当他压上闸阀,一瞬间,颗颗明灯似群星闪烁,整个八峰山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乡亲们一片欢腾。他们从闪亮的灯光中看到姚绍斌是值得信任的人,也看到八峰未来的希望。

姚绍斌决定修水库、水池解决人畜饮水、庄稼灌溉等难题。但要到10里外的山下背河沙、水泥和钢材。这时,乡亲们已信赖他,纷纷表态:“绍斌,我们听你的,再苦再累都跟你干。”于是,他带着全村男女青壮年,每天下山上山来回两趟,每趟20里陡坡,肩挑背驼,无论晴天雨天从不间断。几年下来,八峰人从山下背上山的水泥、河沙、钢筋等笨重材料达200多万公斤,人平八万公斤!建起了14口水池、水库,蓄水量达2万立方米,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接着,姚绍斌带着大伙以这种不屈不挠的苦干精神修通了县城至八峰村的公路。

省里领导将八峰人的苦干精神总结为“背篓精神”,正是这种天下少有的“背篓精神”才使八峰人从贫困中走了出来,摆脱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受穷受苦的日子,也正是这种“背篓精神”体现出贫苦山区各族儿女“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民族自救精神。

八峰人的自强精神

1980年初,姚绍斌和村里另两名村干部每人筹集1000元,买回两台揉茶机在八峰村办起第一个集体企业——八峰村茶叶加工厂。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两台揉茶机,当年八峰人揉出了几千元的利润,更为八峰人走向富裕打开了思想和物质的大门。

办茶叶加工厂使姚绍斌和八峰人深刻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接着,他带着八峰人在高高的八峰山上办起了木材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酿酒厂、养猪厂、建材厂和汽车队。1987年,村办企业产值达到40多万元,而山上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姚绍斌的精心管理下变成一座座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人平拥有林业财富10万元。到1988年,八峰村基本消灭了粮荒、钱荒、山荒、水荒;村办企业初具规模,总产值达81万元,全村人平年纯收入达1000元。

逐渐解决温饱并开始踏上奔小康之路的八峰人是满足于现状还是抓机遇,放开手脚,激流勇进大干一场?这是摆在姚绍斌和村干部面前的一道课题,如何选择,他们也拿不定主意,毕竟大山被封闭了几千年,要打开这道禁锢多年的思想之门不是件容易的事。

1988年3月,姚绍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七届人大会议一次会议。他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心里盘算着八峰如何才能富得快,富得久。会休时,他穿梭于各代表团驻地,不耻下问拜师请教。对这个来自祖国“老、少、边、穷、山”地区的农民代表,大家给予了满腔热情。同时,他还独自一人跑到天津大邱庄考察。他的视野开阔了,从那时起,他认准了一条路:“要发展,要富得快,富得久,必须依靠科技工业和广阔的市场!”于是,人代会刚结束,他就奔赴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武汉等1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考察、咨询,几经周折筛选,最终在国家化工部、国家制药工业总公司、武汉化工设计院、上海化工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帮助下,确立了国内外市场需求紧俏而生产单位又较少的甘氨酸原料药项目。

这是一个现代化高科技工业企业项目,对于不具备任何条件,更谈不上优势的八峰人要建好这个项目,必须克服“技术、资金、原料、市场、人才”五头在外的重重困难,姚绍斌也十分清楚,这绝不是造林、拉电线、修水库,仅凭苦干蛮干就能解决的问题。他把这个想法在群众大会上和盘托出,惊愕得半天才回过神来的山民们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说行吧,这分明是水中捞月的事,说不行吧,自己会被当做绊脚石靠边站。于是,还是那句老话:“我们听你的,跟你干!”

一个划时代的宏伟计划在山民们提心吊胆中出台了。

困难一个一个地克服,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为解决资金问题,他风风火火地找到恩施军分区政委黄予阶、司令员李承高,面商“军民共建”文明村的新举措。两位首长在过去与姚绍斌的交往中,深信这是一个干事业的非等闲之辈,他们当即拍板,拿军分区招待所几百万元财产作抵押帮他贷款。资金问题解决后,他只向两位首长说一句“请你们放心,我会为你们争气的”就飞奔武汉,寻找技术靠山去了。湖北省化工研究院院长熊家林热情接待了这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苗家汉子。两个事业“知己”一拍即合,达成共识。随后,熊院长派出一位高级工程师陪姚绍斌北上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考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时间的发条被姚绍斌上得很紧,在他马不停蹄地跑来资金和找到了技术靠山之后,当年就把这个科技含量较高的工厂建在了八峰山上。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然而,乡亲们在简单的试车典礼上,似乎看到姚绍斌脸上布满阴云,他并没有因为历经千辛万苦亲手建成一座现代化化工厂而兴奋,反而显得沉静和忧虑。

严酷的现实不容他乐观。老实厚道的八峰人已经上当了,有关厂家为了赚钱,把一套早已淘汰的设备吹得天花乱坠后塞给了八峰人,而那位颇具权威的推荐者,却越来越暴露出唯利是图的贪婪面孔。

烟囱冒出了浓浓的黑烟,产品质量总是达不到质量标准,每吨产品亏损2万多元。

一个投资几百万元的企业刚刚诞生就面临死亡的危险。

姚绍斌心头如同压上了一块沉重的龙骨石,喘不过气来。他崇尚科学,敬仰专家教授,然而,在商业社会中,也有伪科学和伪知识分子!

当工厂亏损到六、七十万元时,他终于在心力交瘁中病倒了,这条顶天立地的硬汉子望着高高矗立在八峰山上冷冰冰的烟囱,他泪如泉涌!

个别支持八峰的领导见势不妙急忙表白:这事与我无关!

局外人抱着双手冷嘲热讽:看那些吹捧八峰的人怎么收场?

真正理解他与他心连心的还是八峰的乡亲们,他们心里明白:绍斌是为了我们有长久的好日子过才走这一步的,如果他只想着自己,早就下山到县城买房子,把全家迁到城里过清闲日子去了,哪还用得着操这份苦心!

全村人都来看他、安慰他,千言万语还是那句老话:“你一定要站起来啊,我们跟你干,天塌下来大家一起顶着。“

炊事员端来荷包蛋,流着眼泪说:“绍斌啊,我们都是党员,你常说,党员在关键时刻要顶得住,你一定要顶住啊!“

在乡亲们的信任和期待中,姚绍斌坚强地站了起来。

金秋十月,漫山遍野的枫叶,红得透明,知了聚集在一起齐声鼓唱着一曲催人奋进的歌!

姚绍斌再次下山组织资金对工厂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并聘请专家上山把好技术质量关。1991年夏季,八峰化工厂的产品送省里化验,达到国家一级标准!1992年,企业生产合格甘氨酸117.50吨,创企业产值658.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89.5万元,创利税97.42万元。1993年,八峰化工厂在全国仅有的7个同行业厂家中,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甘氨酸原料药生产厂家,产品畅销全国20个省(市)和36个制药厂家,并出口美、日、英、德、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1993年创利税200.83万元,全村人平纯收入达1700多元。

奋斗取得的成功,成功带来的喜悦,姚绍斌没有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随着他创办企业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视野不断拓展,思想境界进一步提高,他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大。当1993年全年的生产效益分析报表摆到他的桌前,一个大胆的设想产生了:筹集1500万元再次扩建八峰民族化工制药厂,建成全国名副其实的甘氨酸基地!他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让国家领导十分欣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亲自批给他1200万元的资金。他深知这笔资金的份量,不仅仅是1200万元人民币,而是国家领导人对贫困山区人民的关怀和支持,是对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和农村基层带头人的充分信任和鼓励!

办高科技企业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姚绍斌不惜重金聘请人才,以年薪10万元的高薪从天津聘请2名氨基酸专家上山。他充分调动专家的科研积极性,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国家空白原料药L—蛋氨酸,L—苏氨酸,L—苯丙氨酸都是在这八座山峰上诞生的。

八峰人的创新精神

1997年9月,姚绍斌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听完江泽民总书记的报告后,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十五”大刚刚落下帷幕,他就一头扎进市场搞调查,经过精心收集和分析来自日本、北美、欧洲以及国内许多省市等方面的信息,得出一个新结论:八峰药化开发氨基酸保健、医药品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消费人群市场。

1998年春节刚过,八峰山上还是皑皑白雪,寒风凛冽的时候,八峰药化董事会和八峰开发区党委、八峰村党总支联席会就开始认真讨论八峰药化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问题。会上,姚绍斌提出把原料药生产转化为直接面向亿万消费者的高科技氨基酸保健药品生产,从而建立一个国际性的能跻身于世界氨基酸系列产品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确立2000年完成工业产值2亿元,利税4000万元,2005年完成20亿元,利税4亿元,资本运作量达8亿元的奋斗目标。

新产品的开发得到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但也有人感到担忧。他们认为:八峰药化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来的十分不易,现在投入这么多资金和人力财力,风险太大,弄不好,一千多人的企业就要丢掉。

姚绍斌耐心开导他们,语重心长地说:“只求稳,不求突破,现有的小康也不一定保得住。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怕担风险,怕栽跟头,就不敢上新项目,不上新项目,怎么发展?依我看,不发展就没道理!”

1998年6月,在课题组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几百次的配方实验和数千例的临床实践,氨基酸口服液试制成功。这是国际上第三代口服液新产品,具有营养学和多重药理学作用,适合现代人讲求营养、注重保健、延年益寿的需求,具有不可限量的市场潜力。

姚绍斌在高兴之余,深感责任重大,日夜想着的是保证产品质量。在一次研究厂房、设备的董事会上,他回顾了过去的深刻教训后说道:“过去在设备问题上偏重节省吃过亏,这次大家思想要解放,不管什么设备,不搞则以,要搞就要搞第一流的。”

在他的亲自督导下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厂房和净化空间,车间达到10万级,局部达万级净化标准,厂房达GMP标准。

姚绍斌这位逐渐成熟起来的山区农民企业家,在他广阔的视野中,对宏观领域的每个环节都不马虎,如同所有具备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一样,认识到建立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营销队伍的重要性,先后在全国18个大中城市组成营销公司和办事处,并展开强大的宣传、公关攻势,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占领市场。在他的精心运筹指挥下,企业效益如日中天。1999年决算,八峰村办企业的净资产达1.4亿元,当年完成社会总产值2.14亿元,实现经济总收入2.4亿元,创利税3602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048万元。

说他在中国西部山区创造了奇迹一点也不过分。全村实行上下班制,耕田种地实行工资制,老人有退休金,孩子上学不交学费,用水用电看电视不用交费。这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生活,实现了当年姚绍斌带领20多个青年在村头垭口上的誓言:“城里人有的我们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全村近20年无一打架斗殴、偷盗等民事案件,更没有刑事案件。

在大山深处的八座山峰上创造这样神话般的奇迹,靠的是什么?

除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背篓精神”外,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精神内涵需要我们去探寻和思考。

八峰人的扶困精神

登上八峰山,看到眼前的繁荣景象,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姚绍斌20年前用自家14斤棕片换来的一把扳手起家,想起八峰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禁不住感慨万千。早年举家搬迁下山的人家又举家迁上山来,外地的姑娘、城里的姑娘嫁上山来,山上的姑娘再也不愿嫁下山去。八峰村现有常住人口2000多人,本村村民只有480人,企业人员1500多人。

20多年来,姚绍斌为八峰的崛起付出的代价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他穿梭般地来往于省城、州城,来往于首都和各大城市,跑项目,跑资金,跑市场,日夜兼程,废寝忘食。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最清楚。

一年前,中央电视台曾专题报道姚绍斌,集中探索他创办八峰药化的成功经验,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以市场为先导,多头在外的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重视人才,尊重科学,优化管理,实行激励机制等等,但却漏掉了非常重要而且难得的一条,那就是他不断追求,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没有这种人格魅力,“八峰模式”“八峰精神”就缺少了深刻内涵。

几乎所有到八峰的人都会听到许多关于姚绍斌个人的故事:它曾冒着生命危险,用双肩顶住下滑的车轮;他曾经在病床上自己拔下针头,不顾一切,请人背着他去向领导汇报项目;他每年评的是一等奖金,但拿的却是二等奖;政府给他的巨额奖金、甚至把当劳模、当先进得来的奖金全都交给企业;他亲手发包过上亿元的工程却没有收过一个“红包”;他经常自带方便面和榨菜出国考察……这与那些成功后就忘乎所以、贪图享乐的成功者们相比,是何等的鲜明啊!

有人问他:“你为八峰呕心沥血奋斗几十年,不图钱不图官不图享乐,那么,你图什么呢?”

姚绍斌坦然的说:“其实,我想的很简单,最初创业是想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以回报他们对我的帮扶之恩。当我走出山寨开阔了视野之后,追求的不仅仅是帮助乡亲们丢掉穷帽,过上富裕生活,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山区的首富村,而是要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经济角逐,让世界了解中国农民,追求共同富裕不是我个人的理想,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想,这才是我的人生乐趣和享受!”

全国扶贫攻坚战略实施后,姚绍斌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承担扶持全县特困村—朝阳村的艰巨任务。由于各种原因,朝阳村的贫困状况比起20年前的八峰村不相上下,全村不通公路,无一企业,还有64户人家住茅草棚,人平年收入只有500多元,居全县村级收入第181位。姚绍斌接受这个任务后,首先投入110万元在朝阳村建一座面积3100平方米的希望小学,随后投资120万元修建公路,又投资上百万元兴建小煤矿、小水电厂,同时,按八峰村的标准给朝阳村村组干部发放工资补贴。短短3年的扶贫帮助,朝阳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年纯收入由1995年的500元上升到1999年的1853元,不仅解决了温饱,实现整体脱贫,而且一举跃入全县村级经济前5名。

朝阳村的群众对姚绍斌感激不尽,有人编了一首顺口溜:“五十年前闹革命,上山造反跟贺龙,五十年后搞改革,脱贫致富跟姚总。”

八峰村,已成为中国西部山区治穷致富的一面鲜艳旗帜!八峰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无穷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