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朱珊珊:高铁时代新春运 千里家乡一日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朱珊珊  2018年12月03日10:47

春运,年复一年,像“候鸟”一样的亲情迁徙。春运,由学生流、探亲流、务工流和旅游流等多股客流叠加形成的“春运潮”,年年潮涌万里铁道。

春运是时代赋予铁路的一张考卷。2018年的40天春运,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82亿人次,如此大规模的迁徙考验着铁路的运输能力,也展现了铁路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如今的春运,虽然还是人来人往、依然拥挤,但各方面的硬件条件却大大好过以前,旅客运输井然有序,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高铁平稳舒适、安全可靠、运能强大、节能环保、方便快捷的优势,让过去“以天计算”的旅途变成了“以时计算”。但你知道半个多世纪前的“春运”是什么样子吗?

棚车:旅客被当作“货物”,摇摇晃晃地“装运”出去

印象甚深的是,也就是春运高潮期间,火车票十分紧张。上海铁路局为缓解春节期间火车拥挤,就将装货物的“闷罐车”清冼干净,加开跑常州、镇江和南京的短途“棚车”。棚车照货车的“点”开行,多数在晚上发车,且停站时间长,二三百公里的路程,居然都要花上一整夜的时间。

那是1963年初,我还是一个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机车乘务员班的学生,我们这些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包括班长徐康健、副班长刘华来和团支书孙国强,同学陈履寿、韩忠臣、顾方荣、卞直明、王安才,马康宝、应诗荣等,在寒假中一起被学校安排到上海列车段担任加班车列车员。由于临近春节,经过该段组织的铁路安全常识学习、开卷考试和取得上岗合格证,并领到列车员胸卡后,第二天我们就上岗了。出乘的是棚车,列车长是老资格的卞大刚,他身板扎实,做事严谨,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活力,卞车长发给我们每人一盏马灯,一把扫帚。

在我的印象里,当时棚车没有一张座椅,旅客挤上车后,纷纷争地盘,自带凳子或者铺几块草垫或用纸板一垫,就横七竖八席地而坐。火车一起动,车门立即拉上,车厢里顿时漆黑一片,靠我们临时挂起来的马灯照明。在车厢的一角,用布帘或草帘隔成了一个三角形区域的“卫生间”,里面置一又大又重的木桶,以供旅客方便;临近便桶的旅客,不但身受干扰,而且被臭气熏得难受。对那些不愿上临时厕所的年轻人是一个考验,尤其是一些姑娘和妇女。因为那个厕所前的草帘随着列车的晃动不断地位移,不时地把如厕人的囧态向全车厢做“现场直播”。我发现,列车刚始发的一段时间,还有人窃笑,但“节目”表演多了,大家也逐渐习以为常了。

晚上九点多,棚车从上海北站出发,蒸汽机车喘着气拉着长长的棚车,在夜幕中向镇江驶去。车厢里马灯随着列车的晃动摇曳着,但这并不影响在昏黄灯光下几圈围坐在一起打扑克和聊天旅客的兴致,他们算得上是车厢里最精神活跃的一群;而更多的旅客则枯坐,则静思。是的,他们踏上了回家探亲的路,离家越来越近了,家是令游子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由于棚车的车身较长,约有四十节左右,加上不少站台比较短,除了一部分棚车紧靠月台外,大都棚车上下客的旅客须扶着临时小木梯鱼贯而下。因而我一到有停点的车站,就抓紧拉开车门,迅速地放下木梯,让旅客上下车。不过,尽管车厢如此简陋,上下车这么不方便,但大家还是感激铁路局为旅客创造了回乡过年的条件,而且车票的价钱还比“普客”便宜了一半。

当时的沪宁线还是单线,在列车运行图满表的情况下,棚车要不断地避让同向客车和加班客车,而且是见缝插针地开行,常常在一个小站交会三、四趟正常客车,有时一停就是30多分钟。

棚车过了无锡,已是下半夜,客车少了,停站也少了,相应的速度也快了。夜深时刻,车轮哐当哐当有节奏的轰鸣声显得格外嘈杂。然而,疲惫的旅客却睡得挺深沉,乡愁的梦是最美的,他们也许梦见了长江滚滚的波涛,闻到了苏北泥土的芬芳,看到了白发苍苍的父母,当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和牵挂的情愫如潮水般涌来之时,他们容得下委屈,不计较尊严。

顶着凛冽寒风开行的棚车,从北站出发一路“咣当咣当”抵达镇江时,天早大亮,已经8点多了。值得一提的是,当棚车到站,旅客向我挥手告别,说一声真诚的谢谢时,我暖暖的心中总有一丝快乐。但旅客被当作“货物”,摇摇晃晃地“装运”出去的情景却一直铭记在心,至今挥之不去。

绿皮车:买火车票排长队、坐火车爬车窗

还有一次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未,历史上第一个春节民工返乡潮出现并迅速席卷全国,平均每天有70万人站着返乡,当时我在上海到成都的绿皮车里数过人头,108座的车厢里竟塞了近300名民工,他们顶着蛇皮袋、纤维袋、化肥袋,背靠背站着睡觉。当时上海站北京东路售票处前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能甩出几公里外;到了夜里,人们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铺通宵排队。

上海铁路分局组织机关党群系统的干部春节前加班当列车员,跑了一趟广州的临客。当年的临客列车,都由南翔、新龙华和戚墅堰等地铁路员工跑通勤的车厢拼凑而成,也叫绿皮车。广州临客共12节车厢,没有卧铺;只在最后挂了一节供列车员、乘警和检车员休息的宿营车。在单程都要3天2夜的征途中,乘务员们实行“两班对倒”,即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再接着工作8小时……

从上海北站始发,每节车厢都熙熙攘攘,超员很多。尤其是临客到站后,月台上挤满了背着大包小包、急着回家等着上车的人;停妥后,每一个车门前都排起了一条条长龙。面对一张张焦急的面孔,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旅客将所有的希望与感情,寄托于能挤进一节长长的车厢里,这对铁路是多大的压力呀?

每站都有旅客“吊车”,车站服务员除了帮助维持秩序,还要安排挤不上去的旅客乘坐下一班次临客;所以站站延时,晚点也不稀奇。但那时,很费力地带着老婆孩子挤上车厢的民工兄弟,怀揣着一年的辛苦积蓄,尽管在拥挤的人群中站着,但心里却是非常开心、激动不已。他们说,这样的紧张和拥挤,相比回家的喜悦,显得微不足道。

进杭州站。由于整趟列车挤满了乘客,门窗全部不开。情急之中,有对小夫妻把怀抱的孩子高高地举起,也许感动了车内的乘客,他们把窗子打开,下面的旅客把孩子托起推进窗内,小夫妻后来在车厢热心乘客们帮助下,也终于“趴”进车厢去了,然后把儿子接过来。记得在鹰潭站,临客马上要开,车门已经关上。我看见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年男子急了,大概他怕大年夜赶不回去,就爬车窗。按常规,月台上的值勤人员怕他出事,一定要拉他下来,车上的人一准也要把他往外推。但此刻忽然反过来,车上的人一起往窗里拉他,月台上值勤人员则用力把他推进车窗。那一刻,车上车下的人连同那中年男子都开心地笑了,列车就载着这些快乐轰隆隆开走了。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情怀——回家过年。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人们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尽管大地雪野茫茫,朔风刺骨,而车厢永远温暖他们的胸怀。

当时,临客车厢里人满为患,连厕所里都是旅客,大家挤在人群里,动都动不了。有的旅客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还不能上厕所,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即便如此,相比在沿途的停车站根本挤不上车的旅客,能站在车厢里已经很幸运了;那些民工失望和羡慕的眼神常常让我心生怜悯,恨不能打开车门统统放进车厢。

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蓉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在春运游子的回家路上,乡愁就是汽笛的一声长鸣。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5万公里的铁路像毛细血管般连通着空间人心。这一段拥挤不堪、很不舒服的旅行经历,正因中国的高铁连接着祖国的大江南北而正在迅速改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旅客对乘车出行的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深绿色的车身,低廉的票价,可以推拉的车窗以及烧水、做饭、取暖等全都依靠燃煤解决等一系列的特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铁路的建设发展,让一切都变了。1997年,我国春运已不再使用棚车带客;曾是中国铁路客运主力的绿皮车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是顺应民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见证铁路历史巨变。但买火车票排长队、坐火车爬车窗,以及连行李架上、厕所里都挤满了人的情形深深印入了许多人的春运记忆里。

高铁时代:我们离家更“近”了,“复兴号”也越来越多

每年一到春节,便有上亿中国人挤上火车踏上回乡之途,由此造就了这个国度一年一度的春运盛景。或许不少人都曾有过这种拥挤而又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经历,然而国家全力打造高速铁路网的决心和行动正在迅速改变着这一切。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中国铁路已经实现了由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几十年来,漂泊在外的人们只求能够春节回家过年;如今,能回家过年的要求已经基本能够得到保障,春运回家不再难,我们离家更“近”了。

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到2017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突破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尤其是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从此蜀道不再难。所有这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真实写照。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新时代的中国正一日千里,高歌猛进。穿越繁华都市,驰骋田野阡陌,当我坐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车厢里的时候,那流线型的车体,温柔的灯光,舒适的靠椅;还有迈着轻盈步履的高铁乘务员带给我的细声问候,她们用心服务,倾情打造的温馨旅途;以及越来越丰富的高铁餐饮,不仅有肯德基、真功夫这类快餐,还有牛肉面、狮子头、盐水鸭等地方特色美食,让我神驰心醉,心旌摇荡。

今年1月下旬,我在在上海虹桥站一台自动售(取)票机前,看到一个准备回老家的民工通过轻点屏幕、识别证件、打印车票……不足30秒就取到了车票,他把行李挎在肩上,喊着“回去过年啰!”脸上露出了憨厚幸福的笑容。确实,“这回家的路,是越来越顺了!”那一张薄薄的车票就是一张返乡的“通行证”,牵动着无数异乡游子的心。

曾经“如何回家”的问号现在被一个个拉直。2018年春运,越来越多的旅客从窗口排队变成了网络购票,80%的车票由互联网售出,人们开始享受足不出户、轻点手指,就能查询车次、了解余票、购买车票的便利,“互联网+”铁路出行成为常态。从彻夜排队到动动手指,从现金付款到电子支付,从“人工售票”到“自助购票”,再到“互联网+”出行,一张小小的火车票,记录了一年又一年旅客回家的印记,见证了几十年来的春运变迁。铁路的快速发展让车票不再是乡愁的代名词,春运回家的旅途将更美好。

如今,中国高速铁路 “复兴号”越来越多,车轮滚滚,呈现着一幅幅崭新的中国画卷。铁路是我们国家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铁路四通八达,促进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自由流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解决了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出行难题,更把民族大团结的网络建立了起来,亿万旅客享受着美妙的旅行生活,展现了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

绵延的钢轨线,铺就了回家的路,抚慰了殷殷思乡情;疾驰的列车,缩短了回家的旅程,贯通了暖暖春运路。高铁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时间的关系也让人觉得颇有意思。“复兴号”那长长的车厢,仿佛一头连着中国的过去,一头连着中国的未来。

高铁时代新春运,千里家乡一日还;一年更比一年好,回家路暖旅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