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长兴,探访“河长”

来源:人民日报 | 董保存  2018年12月03日07:17

曾经探寻过神秘的三江源,游览过美丽的珠江源,还梦想着走向母亲河黄河之源……没想到,最近却有机会探访了中国独有的“河长”之源。

记得第一次听到“河长”这个称谓的时候,我正在广西境内的湘江源头采访。同行者有几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朋友,有一位开玩笑说,我们的“长”够多的了,这咋又冒出来一个“河长”!

“河长”是干什么的?“河长”又是怎样产生的?他的职责是什么?大家都不甚了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长”这个称谓,在各种媒体上的曝光度越来越高:这里召开河长会议,那里对某某河长实行问责,甚至在中央文件上也出现了“河长制”三个字……

这次到湖州采风,到达的当晚,当地的同志说起湖州的特点,颇有几分自豪地说,“河长制”的发源地在我们这里!

“河长”源头在湖州?

得到的回答是,湖州市的长兴县是中国河长制的发源地。

这在我听来非常新鲜。“河长”为什么出现在湖州?为什么会出现在长兴?这个称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里的朋友看我对“河长”感兴趣,在安排采风地点时,就把我安排到了太湖之滨的长兴县。

前往长兴的路上,还有几分热辣的秋阳照在车窗上。当大巴进入长兴县境内,忽然乌云密布,很快便雨打车窗。江南的天气,大雨说来就来。

待风停雨住,抬眼望去,雨水淋洗过的山更绿,地上流淌的水也染上了山的绿色。沟渠纵横的水乡分外清新。

长兴的朋友说,这里是“吴根越角”,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长兴紧靠太湖,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多,河多,水塘水库多,多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县有规模的河流五百四十七条,总长一千六百五十九公里,光是漾、山塘、水库就有两千五百多个,水域面积近八十九平方公里,约占县城面积的十四分之一。

说起河长制的由来,长兴的朋友会给你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听着听着,我有了一个很特殊的感悟,“河长”这个词的出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一脉相承,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意味——

两天前,我们到安吉县的余村参观,在他们的小礼堂里,看到了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这里考察时的一段视频。

习近平同志对余村的带头人说,“你们讲到,下决心要关掉矿山,这是高明之举,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有所得有所失,在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

习近平同志接着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讲的不正是一个哲学命题吗?

——得与失,成与败,取舍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

这话,很多人都会说,真正认识到、做到并不容易。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辩证法的胜利。

长兴人之所以率先搞起河长制,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实践过程。

早在上个世纪末,长兴县也和长三角地区的大部分农村一样,人们发现仅靠土里刨食是很难致富奔小康的,“无粮不稳,无工不富”嘛!于是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井喷一样飞速发展。夹浦镇是长兴县现代轻纺业发展最快的地方,全镇曾经拥有喷水织机三万多台,那时候夹浦镇流出来的水可以说是“牛奶水”。经济上去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也上来了,要知道,污染的不是别的,可是各种生命须臾不可离开的水呀!

当时,长兴县城周边化工企业有二十多家,这鱼米之乡,这绿水青山之地,平添了许多的烟囱和若干条排污管道。蓬勃发展的长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污染达到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仅有4家……

1988年以来,长兴发生多起水污染事件。其中一件最典型。长桥村一户人家的鱼塘,紧靠着一家乡镇化工企业的废水池。下大雨时他们家养的鱼游进废水池中,过一会儿鱼就漂上来了。有一天,主人看着废水池中的水越来越多,毒水很快就会渗进自家的鱼塘,养的鱼就会被毒死。于是就转到了废水池的另一边儿,用铁锹在废水池的土坝上挖了一个缺口,废水流出去了,没有想到的是,废水池中的几百立方米毒水,因此流进了当时的长兴港。那里是很多长兴人用的自来水的取水地。这下可捅了大娄子,长兴县城居民不得不停水一周,导致很多企业停业、学校停课……

这个事件惊动了湖州市,也惊动了浙江省。水乡没有水吃,这是无法面对老祖宗,也无法面对子孙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天深夜,家中的电话铃骤然响起,是来自河北衡水老家的一个电话,希望我能够把他们写的一封控告信火速转给有关部门——

我的老家,本来水就不多的冀中大平原,也发生了类似长兴县这样的水事件。一个乡镇的化工厂排出大量的污水,把周边村子的土地和饮用水都污染了。工厂被罚款,老板赔钱了事,没过多久,再次出现污染水和土地的事件……

那个时候农村类似这样的事件,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发展市场经济,到处在招商引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最初的经济腾飞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长兴县也正是因为恶性水污染事件,懂得了有所得和有所失的道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如同安吉县余村放弃开采石矿,而走绿水青山的路一样。

时光荏苒,十多年过去了。回首过去,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河长”是怎样迈出第一步的?他们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带着这样的问号,我走进了一栋二十多层的现代化大厦。在大厦的第十五层,有一个关于河长制的展示馆。

如果不到长兴来,你根本不会知道一个县级单位会有这样一栋特殊建筑。

在展示馆里,我们看到了关于“河长”的第一份红头文件——2003年10月8日,长兴县下发的时任水利、环卫处负责人被任命为城区河道“河长”的正式文字。他们对规定的河道水系,全面负责所有的整治行动。

从这个时候起,“河长”绝对不是一个挂名的官儿,更不是一个空头衔,而是“责任到人,完不成任务追责”。这一招对治理城区河道,起到了关键作用。饮用水源的品质有所提高。但当时长兴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另一种醒目的蓝绿色——当年太湖蓝藻暴发时,长兴四大入湖河流——夹浦港、合溪新港、长兴港和杨家浦港入湖处的可怕颜色……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河长”这个称谓的演变过程——

2008年,长兴县围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清水入湖行动领导小组,四名副县长分别担任四条流入太湖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河长,相关部门和属地乡镇政府,为责任单位。相关部门,设立了镇级河长、村级河长,他们都是乡镇的一把手,也是治水的直接负责人。

展板上展示着各种规章制度:《长兴县基层河长巡查工作细则》《长兴县河长制工作制度》《关于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实施意见》,负责解说的工作人员告诉我,2008年夏天,长兴初步构建起了县、镇、村三级河长架构,形成了一整套的办法和制度,这时才正式形成了河长制。

这也标志着,长兴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恒心,大刀阔斧进行产业整治,长兴开始凤凰涅槃般的再造。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河长”——“县长河长”“局长河长”“镇长河长”和“党员河长”“青年河长”“巾帼河长”“红领巾河长”“企业河长”等一批民间“河长”,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串串的故事。写他们治水故事的作品上了报纸,登了刊物,都赫然陈列在这里。

2013年,长兴提出口号——“把锦绣写在长兴大地上”!他们开展的活动是“让长兴的水秀起来”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对全县所有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全面构建县、镇、村三级河长管理体系,开始走一条“凡水必治,凡治必清”的秀水之路。按照“洁、清、净”的目标,积极推进“五水共治”工程——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农业水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综合整治和治污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里,还展示了长兴在阵痛中发展、在阵痛中改变的画面,有摘掉的“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 也有“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区”“经济明星”“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生态县”“全国人居环境奖”等金光闪闪的牌匾和大红的荣誉证书。

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新年贺词的视频。习主席在贺词中说,在生态环保领域“每条河流都要有‘河长’了”。

来到指挥大厅,我眼前一亮。巨大的高清屏幕上显示着长兴所有河流的运行情况。如果想看哪条河,哪个塘,鼠标一点,碧绿的水面就出现在了眼前,每条河道都清晰可见。点开另一个系统,长兴县的各种排污管线一清二楚,重点监控的污水处理厂可以看到每一个出水口的情况……展览大厅的负责人告诉我,当前最先进的大数据系统把原来很难做到的这一切都变成了可能。

指挥台上,有一部电话。旁边是一本所有河长的联系方式,我忍不住发问,这个系统能够和任何一个河长实时取得联系吗?这里的同志说,你可以试试。我提醒说,今天可是星期六,不会没有人吧?他们说,我们要求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于是,我用指挥台上的电话,拨通了泗水塘河长的值班电话,响了三声之后,对方应答。

“你现在在什么地方?”

对方报告了准确位置。

“请你报告今天巡河情况。”

对方详细报告了巡河的情况后,我挂断了电话。……

我们常说这里是水网地带,现在看来,长兴除了水网还有一张无处不在的河长网。

从水利指挥中心出来,我对陪同的朋友说,还是要到村子里去看看,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出了县城,沿着公路往长兴城北方向驶去,坐在车上,我还在想,对于中国农村来说,污染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以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深知治理会有多难。不用说别的,就是生活污水,老百姓还不是哪里用完哪里倒,哪里用完哪里泼。这些问题如果能解决,那可是天大的进步。

我们先到了一个小水库旁边的村子。到这里一看,我是“大失所望”。这哪里还是什么乡村呢,他们的房子全是典雅别致的三四层小楼,街面上的商店和城里也别无二致。走进一家做鱼的餐馆,和城里的餐馆没什么区别。多数的房子上都有“民宿”两个字,那里住着来自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休闲游客。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士告诉我,她和老伴已退休,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月了,她说,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人也好,比在上海老城区住着强多了。我问起食宿费用,她说两个人一天管吃管住两百元,我们其中一个的退休金就够了……

我问,长兴的农村都是这个样子?能不能到一个还像农村的农村去看看?他们都笑了。

我提出,这里不是有很多的专业村吗?比如说,种粮食的,种水果的,种蔬菜的,我就是想看看真正的农村是怎样治理污水的。

于是我们驱车继续向前,沿着绿色的马路长廊,来到一个岔路口,顺着左边一条路,看到了前面的一个村庄。还没进村,村口的一处建筑就吸引了我。

车停下来,眼前的建筑像是一个小小的气象站。白色的栅栏,中间有一座洁白的小房子。在绿树绿草绿色庄稼的掩映下,这个场地格外惹眼。小房子的屋门是上了锁的,只能听到里边机器均匀的嗡嗡声。朋友指着地上几个巨大的水泥盖板说,下面应该就是污水处理交换池……

旁边走过来一位五十多岁的戴草帽的人,我问,你是管理这个处理站的吗?他回答说不是,是下地干活的。我说这里处理的水流到哪里去了?他领我到了处理站的左角,那里有一个出水口,汩汩清流,缓缓流出。顺着沟渠,流到了长满荷花的塘里。我问,这水能喝吗?他说,一般的是不喝了,用来浇地没有问题。

我又问,村里的污水是怎么收集起来的?他说,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下水道,脏水呀什么的,都流到了污水池里, 我们再用水泵把污水池里的水抽到处理站来,统一进行处理……

我站在溪流旁边,不能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如果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村庄,都有了这样的污水处理设施,我们还愁村里的水不清吗?还愁地里的草不绿吗?还愁荷塘里的花不红吗?美丽乡村还遥远吗?

我们沿着静静流淌的小河,走进了村庄,街上不见人影,村委会大门敞开,办公室空无一人。隔壁的卫生站走来一个人,问我找谁?我说要找这条河的河长,来人说:

“找河长啊?河长巡河去了,他在巡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