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太阳升起》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彭荆风  2018年11月28日11:11

《太阳升起》

作者:彭荆风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ISBN:9787521201352

定价:39.00元

内容简介

《太阳升起》是彭荆风继创作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旌旗万里》后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这部小说构思了60多年,写作了7年,6次修改。小说通过西盟佤族大头人窝朗牛一家在解放前的遭遇到解放后的生活,描写了佤族人怎样从原始部落末期进入新社会的艰难曲折过程。这一过程见证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历史。

65年前的1952年冬,彭荆风作为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的成员,进军西盟佤山,在那里剿匪战斗并开辟民族工作。他一手握枪,一手拿笔经历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是解放后*个走进佤族部落的作家。亲历见证了佤山从原始部落后期步入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透过这部作品,能感受到佤族人奇异的风俗、异彩的佤山风情,更加突出了西盟佤山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气象。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西盟佤山的和平解放还是一部开启了区域民族发展的新篇章,更为世界提供了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样本。

小说分为十一个章节,叙述上世纪50年代云南西盟佤族部落社会变革中佤族人经历的痛苦与欢乐。从而形成一部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历史性,故事性,感人的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11月出生。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初随军进入云南,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民族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第一位用小说、电影文学体裁描述拉祜、哈尼、佤、景颇等民族的作家,第一位发掘并用文学作品描述滇缅铁路历史的作家,是云南边地军旅文学开拓者之一。七十余年来,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芦笙恋歌》《边寨烽火》等,出版文学作品三十二部。短篇小说《驿路梨花》选入中学课文,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获1954—1979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三等奖,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中国作协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红指甲》1988年获首届金盾奖,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2010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桑荫街》2012年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长篇纪实文学《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2017年获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奖”。

目 录

一、去蛮丙部落的路上/001

二、在蛮丙部落外边/024

三、求助于神灵/050

四、初见窝朗牛/071

五、不幸的叶妙/101

六、解救叶妙/136

七、岩浆在永恩部落/185

八、叶妙回到了小寨/214

九、去寻找岩浆/237

十、被岩浆偷走的信/254

十一、山谷里的激战/271

尾声/297

后记/308

后记

1952年夏秋,我们步兵第一一五团二营,结束了澜沧大黑山的剿匪战斗后,在黑山附近的小集市新营盘进行了短时间的休整,又奉命在12月初,进军西盟佤山。 西盟佤山是个聚居有六万余佤族、山势险陡的边陲要地,如今正被匪众屈洪泽部占据。 1952年冬进军西盟,是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西盟。 一年前,当时的中共澜沧县委,曾派出区长唐皇一行十余人,进入西盟去建立区政府。由于人枪过少,又缺乏在佤族地区的工作经验,唐皇等人进入西盟不久,就被匪首屈洪泽啸聚境内外千余名反动武装围攻。唐皇等人在苦战几天后,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西盟又沦于敌手。 盘据西盟佤山的匪军屈洪泽部,约有七八百人,平日还能耀武扬威。一得到我人民解放军将进攻西盟的消息,自知力量对比悬殊,哪里还敢抵抗?在我军还未攻抵西盟前,就急忙利用浓雾的掩护遁往境外。 于是我们部队不发一枪一弹,在1952年12月20日清晨收复了西盟。为了巩固西盟的民族工作,上级特意从部队中抽调了一批干部、战士,组成几个“民族工作组”,派往西盟、大力锁、永别烈、岳宋、马散等部落(这也是后来西盟各个区、乡政府的前身)。 当时我为了写作边地生活,从昆明军区文化部到第一一五团二营五连工作近一年了,对边地民族工作已经有所熟悉。我就被抽调出来担任营教导员兼西盟工委书记侯立基的“联络员”,背着一支卡宾枪、四颗手榴弹,依次去各个“民族工作组”了解收集材料,然后在月底回到西盟,向侯立基汇报,作为他一个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的参考。 侯立基同志说:这样我可以在会议前,就了解各个 “民族工作组”的近况,你也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 有这样的深入生活条件,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这也是后来的一些作家临时去佤山采访所不能比拟的。 我也从中感悟到,生活极其丰富多彩,作家不仅要积极投入,还要在工作中加强了解,用心思考,才能够比一般的人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特异之处。这“特异之处”也就是其中不同一般的故事、人物、事件。

所以那几年,我能够比那些只去西盟采访的作家、记者了解得深入、透彻;写出了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佤部落的火把》等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并与人合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从而成了早期云南边地文学的主力。 有这样良好的生活条件,我本来可以写得更多更好;但是不幸的是,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一起,我被那几个自己有“右派言论”的军区文化部领导人所陷害,沉入“右派”的陷阱二十二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改造”中度过;既不能正常去边地生活,更不能写作。直到1979年冬得到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坛。但是身心被长期折磨后,已经极为憔悴,又得费很长时间去慰藉、调整。这真是作家的不幸! 所以,我的创作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2年春至1957年秋,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冬重新开始。 虽然在那二十二年间经受了包括七年监狱生活的折磨,在年过半百后,身心大不如前,我还是经常带病深入边地生活、写作。 这很艰难,但是因为我能尽力拼搏,在1979年至2018年的三十余年时间,仍然出版了长篇小说六部、长篇纪实文学四部、中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八部、散文集两部、评论集一部,还有大量的短篇小说、随笔待辑录成册。 这些作品多数发表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并获得国家级的重要奖项:如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红指甲》获得首届“金盾文学奖”,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的“鲁迅文学奖”。另外几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旌旗万里》《挥戈落日》,因为材料丰富,描述生动,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全面、系统描述那几场大战役的文学空白,还因为材料的丰富,描述的生动,深为关心那段历史的专家和读者所称道。 但是经常使我念念不忘的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开辟西盟佤山的工作经历,那是云南边地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壮举。 过去的西盟佤山,由于佤族对外民族的过于畏惧、警惕,一向是对外隔绝,很少与别的民族交流;对内则由部落的大小头人简单、粗暴的统治。政治、经济上也就长期处于保守、贫穷落后的状态。直到1952年冬,人民解放军向西盟佤山进军,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才得到大的改变。 如何真实、详尽地描述从1952年冬以来,那一段既艰难又极有历史意义的变革过程,一直是我这个曾经参与进军西盟、并在那里的几个民族工作组工作过的亲历者的愿望。关于那段往事,由于各种原因,我的这一写作计划被担搁了六十余年,也思考、梳理了六十余年,如今才形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太阳升起》。我真实地叙述了佤族人苦难的过去,也形象地叙述了佤族人在内外压迫下苦苦挣扎的状况。虽然有些事件,在过去是所谓“写作禁区”,但是为了把历史的真实呈现给后来人,我还是按照历史和生活的真实状况作了描述。这虽然比较麻烦,但这是一部描述处于特殊地域、特殊民族、特殊时代的作品,不大胆面对真实,就会使这一作品失去其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如今长篇小说《太阳升起》,终于在我晚年的九十岁时完成。虽然时间过去多年,回忆、整理那些历史事件,并演化成文学作品,是一项颇为吃力的事;我还是能利用对云南边地的了解,以及多年写作的经验,尽力写好这一作品。我把那段在西盟佤山的工作往事,在记忆中保存了六十余年,是因为那段历史太精彩、太不同一般了。现在好不容易写出来,这是用心提炼、剪裁后的故事。我相信,即使是如今身在西盟佤山的年轻读者,在读到这些六十余年前的事时,也会惊讶那年月的西盟佤山怎么会那样与世隔绝,社会的变化是何等不容易! 如今的西盟佤山已经跻身于正在发展的现代社会,与全国各民族共同前进,这当然是过去和现在,在西盟佤山工作的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这是一本用文学方式描述特殊的边地、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书;我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能深感真切而有兴趣!

2018年4月14日—4月20日于安宁市太平玉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