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现实主义的一枝半叶

来源:长篇小说选刊 |  鲍 人  2018年11月26日15:49

鲍人,本名鲍坚,1965年出生,籍贯福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秘书长。著有散文集《无非世事》、长篇小说《清风有骨》。

现实主义是文学的生存方式,虽然相对于文学悠久的历史,它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这种生存方式不是唯一的,却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文学就将成为一个肢体不全的残疾人。如果它存在着,却又不发达、不强健,那么文学作为一个人也是形像蹇伛,至少可以明显看出他缺失了一个正常人所需要的重要功能。当然,这种道理或许人人都知道,只是谁来勇担责任去繁荣和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却不是人人都能挺身而出的。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至今仍然是舶来的概念。本来,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的形成与传播,不应该用“舶来”或是“本土”的标签来区分和看待,它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是“舶来”一词的运用有时仍然有必要,它提醒人们:引进了一个概念和理论之后,还应当结合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对概念和理论作同样科学的发展,否则难免要坠入鲁迅先生所嘲讽的拿来主义的窠臼之中。

如何让“舶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去掉“舶来”的标签?这个问题恐怕会引起比交响乐还要复杂却未必如交响乐那般和谐的喧闹,一时也很难有定论,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讨论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鉴于现实主义文学概念的历史,它在中国存在的时间更短。概念的出现一定是滞后于事实的存在的,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指出:远在概念出现之前,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就已经生机勃勃。但是这里又出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存在事实与“舶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是协调一致的吗?应该不是的。那么孰是孰非?其实并没有是非的矛盾。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史与西方文学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它们的观察、归纳与定义也不应当完全相同。文学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的影响,中国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甚至有许多它们所不及之处,其中就包含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作用。试想,有哪个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就把《诗经》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经典广泛而深入地应用于国家与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之中?说到此,可以不必隐讳地说: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与理论,中国文学应当有自己的理解、发展与完善。这不仅仅是文学的话语权问题,更是文化的自信问题。文化的自信不是盲目的,它有文化发展史的坚强后盾。诚然,当今中国的文学理论系统性不强,这是我们的短项。但是,这是方法问题、技术问题,不是历史以来缺乏现实主义文学的事实和内涵问题。我们不缺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事实与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伟大作用,我们缺的是理论建设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自强能力。西方文学理论不是绝对的真理,不是我们不敢评判、不可改变和发展、只能膜拜的真理,关于现实主义的概念与理论也是如此。西方某某人说的很重要,因为他或者他们是概念与理论的先行者。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言必称西方某某人?我们自己又是怎么说的?

这里讲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作用。一切文学都是服务于大众的,而不是文学创作者自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它是文学的科学性,而非政治口号,文学人应当有这种认识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自觉,不是连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鼻祖们也主张吗: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重申这一点,在当今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十分重要,它蕴含的现实针对性不容忽视。任何一种艺术,当它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欣赏需求与欣赏能力,我行我素地在创作者和围绕创作者而生存的少数专业群体之间自赏、自恋,那么它大约就要走向衰微。如若不信,可以拭目以待。

现实主义文学所反映的现实,是重叠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我们看到的、身处的现实,另一个层面是支撑第一个层面存在的更深刻的现实,是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国际的背景,而其中每一项本身也是复杂的、综合的,如社会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习俗等等元素,当然这些元素不是只能归属于某一个背景之中。第一个层面在前面,在文本上看得见;第二个层面在后面,许多时候不见诸于文本。第一个层面是真实的、机械式的现实,有的现实真实到近似于鸡零狗碎,不过因为有作者心中、文本内外的第二层,鸡零狗碎就有了巨大的现实主义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第二层,鸡零狗碎永远是鸡零狗碎。

因此,现实主义文学需要一种特别的功底,即文学创作手段和技巧之外的生活和社会眼界的功底。写的是农村,是农民、村妇,他们操的却是城里人的语言,那是失败的现实主义尝试,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功底不深。现实主义最需要的生活和社会眼界功底,是值得我们高度赞颂、顶礼膜拜的才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实主义的加分项,那就是情怀,悲天悯人,它曾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宝贵基因。

那么,文学创作手段和技巧就不重要了吗?不是的,它也重要。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手段和技巧是展现文学水平的必要条件,却不应当是最重要因素。没有文学的手段和技巧,生活经验丰富的任何人都可以被称作文学家,只要他能够用文字记录下他眼中的生活;而如果一味突出技巧和风格同时又轻视文学的现实性与大众性,那么这种文学作品即使愿意以现实主义为题材,也是轻薄的和没有生命力的。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至今,有一种思潮就是偏执、臆想与虚妄,它已经在病态思维和自我封闭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不要指望大众都能够接受并且用偏执、臆想、虚妄去改造他们的思想、眼界和需求,使大众自己成为病态思维的跟屁虫、应声虫。对近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影响极深的西方绘画艺术是如此,文学自身何尝不是如此?尤其在中国,在当代,文学应当警醒。否则,就会被抛弃。

说到抛弃,网络文学的兴盛未必与抛弃有什么关联。不过就当今中国的文学阅读而言,许多读者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非此即彼的选择——当然不能说是绝对的——毫无疑问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存在。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与现实主义的友情还不太深厚,其写作技巧也为许多传统文学圈内人所渺视。在我看来,这种渺视也是目前的网络文学所应得的。然而,如果网络文学把它当作卧薪尝胆的动力,贴近现实、厚积创作功底,那么它将会是“鄙视”一词的使用主体而不再是使用对象。我始终认为,中国的网络文学有一股朝气蓬勃、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力量,它不断地在大踏步前进,与传统文学的一些现象形成了对比。一旦解决了现实性和技巧性的问题,那么它会不会是中国文学将来的王者?对此,不妨存一些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