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豆腐西施”炼成记

来源:北京青年报 | 王伟  2018年11月25日08:20

我叫方凤兰,二十几岁那年我嫁到了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时光荏苒,转瞬已是知命之年。自从嫁到蔡家洼,我就开始从奶奶婆那里学磨豆腐的手艺,可以说这大半辈子都在和“豆腐”打交道。

年轻时那会儿磨豆腐都是小作坊,每天早晨四点摸黑起来就要烧水、筛豆磨豆、压模,两三个小时做好豆腐,骑上三轮车到县城走街串巷地叫卖,时间久了也有了一些老客户,但买卖好坏也就是凭运气。没人替换看摊儿,为了少去厕所,水也不敢喝。夏天的豆腐搁不住,豆腐卖不完,天黑了也舍不得回家,只想着再等等、再等等,多卖几个钱是几个钱。冬天在风里摆摊更是冻得瑟瑟发抖;夏天遇上个刮风下雨,一天就“泡汤了”。那时候的日子过得紧紧张张,每当回想起来都会掉眼泪,受的那个罪啊,简直是没法说。

2005年,蔡家洼村被北京市确定为远郊区旧村改造试点村,规划建设“一大居住区、三大产业区”。为了打造“一村一品”蔡家洼卤水豆腐品牌,村里成立了豆制品公司,建了两座豆腐加工厂房,我和几个姐妹凭着几十年的“豆腐绝活”摇身一变,成了进厂不离家的产业工人。在这里工作统一着装,统一卫生规范,统一销售,扩大了生产能力,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还能品尝现做的各类豆制品,并现场订购,村里的旅游收入和我们个人的收入都大大地增加了。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做豆腐。”做豆腐是个体力活,十分辛苦。村支部信任我们,我和姐妹们也非常珍惜这个岗位,为了把豆腐做精、做好,我们每天都是很早进厂,选豆、磨豆,保持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工艺,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什么温度点卤、什么时候压制,大家都能熟练掌握。几年下来,姐妹们不用测温,不用看表,就能把豆腐做得恰到好处,口味绝佳,很多北京城里人挤着公交也愿意来买正宗的蔡家洼豆腐。

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扩大蔡家洼的影响力, 2015年村里编排了原创乡村实景歌舞剧《玫瑰情缘》,参与的演员全是本村村民。村文艺团特意以我的亲身经历为题,编排了一幕小品《“豆腐西施”炼成记》,还推荐我本色出演。那次演出后,乡亲们推荐我为村里的手工豆腐制作形象代表,还有村民叫我“豆腐西施”。我深知,这是大伙对我的褒奖,我还得努力,可不能砸了蔡家洼豆腐这个招牌。

现在的我可忙了,不仅每天要忙着做豆腐,还要腾出时间指导游客参与豆腐DIY,让他们更直观地体验传统手工豆腐的制作过程。尽管工作很忙,但我对自己的工作是打心眼儿里热爱,我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