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都江堰本土作家马瑛:灵魂深处,欠故土一份情
来源:封面新闻 | 陈静  2018年11月23日07:59

“人生一场,不过活一回心境。灵魂的深处,我总是觉得我还欠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一份情。于是,我又拿起了手中的秃笔,去审视记录故乡的山水人情。”四川都江堰本土作家马瑛,近期推出新书《月是故乡明》,他道出了整理、出版这本书的初衷。

《月是故乡明》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地方文史文集,却是作者数十年来挖掘、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一本集萃。“寻悠问古”“秦水悠悠”“道出青城”“代有才人”“古城古韵”“记忆不生尘”等六个篇章,对都江堰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书中《天府之国的由来》这一篇章中说,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故称“天府”。

“生命是一场相遇,写作与生命经历是紧密相连的。”马瑛告诉记者,五十多年前他与文学相遇,从此爱上了文学创作,人到中年以后又把经历投入到地方文化的发掘之中,专注道教文化研究,擅长创作赋记。

在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出了上百万字的小说、诗歌、剧本、赋、记,其中,小说《艾家皇城的姐妹们》曾获成都市金芙蓉奖,散文《望月之犀》曾获《四川日报》副刊奖,还有《青城山道教志》《道在青城》《灵山秀水》等著述出版,《玉垒阁赋》《南桥赋》《青城山赋》《都江堰赋》等深受中外游人和文人墨客青睐。

马瑛用20多万字对都江堰历朝历代的官吏、名人、古迹进行了梳理,体现了他数十年来对文化的执着、虔诚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