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车承金:窑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车承金  2018年11月22日15:58

朋友周六去体验紫砂手工制作,给玉龙紫砂老总徐振海打电话。徐总爽快地答应下来。还说,推掉所有应酬,亲自安排陪同。

从喀左县城出发,乘车,二十多分钟,我们一行六人就到了南哨紫陶文化旅游产业园。下车北望,是紫砂制品展馆。南看,一排楼房,是五六家紫砂生产企业。目光搜寻到写着“玉龙紫砂”几个大字的牌匾,推门进去,茶香弥漫。

徐振海早把茶泡好,在等候着我们。倒茶,让茶。然而,我已无心品茶,心飞到展厨里的紫砂作品上去了。那些紫砂作品,有壶有碗有杯有罐,形状奇特各异,有圆的有方的有扁的,精致秀美,精雕细琢。颜色也好看,紫红,紫褐,朱红,娇而不艳。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的脸,清新温润。

目光随着脚步一点点前移,移到东南角的一个展厨时,脚就移不动了,被几把壶给死死地钉在了那里。

一把壶呈菱角形,远看像船舰,壮观威武。一把壶是圆形,亭亭玉立,壶把是红山出土的玉龙形,“的子”为牛河梁出土的玉猪龙。还有一把壶,壶嘴似马头,“的子”如马鞍,壶把像马尾。看看下面的标签,第一把壶名为“海魂”,第二把壶名为“红山神韵”,最后一把壶名为“草原雄风”。作者是徐振海,陶瓷工艺师。在每把壶的旁边还摆放着获奖证书。

这三把壶是获国家和省金奖的作品。徐振海介绍说,创作“海魂”的灵感,来自辽宁舰航母雄姿,寓意祖国强军之梦和走向深蓝的雄心。“红山神韵”是以境内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的孕妇塑像为题材,展示喀左五六千年的陶文化底蕴。喀左作为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聚居区,“草原雄风”体现了马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看得出,这里的紫砂制品已脱离了普通陶器的限定,是一种工艺,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而作为艺术品,每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一次创作过程。每件作品都有它的创意和文化内涵。创作出一件优秀的紫砂作品,离不开生活,更源于这个火热的时代。

在展厅的北面,有几块像大土块的石头,土灰土色的,与这些精美绝伦的紫砂作品同处一室,显得极不协调。

徐振海告诉我们,这些大石头就是制作那些精美紫砂作品的原料——紫砂矿石。他又指着窗外连绵不断的山山岭岭说,那里都是紫砂矿石,紫砂资源非常丰富,含铁都在10%左右,是高档紫砂制品的优质原料,储量达10亿吨,按现在规模可开采500年。

10亿吨的储量,喀左成为全国最大的紫陶原料产地。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这就是财富啊!而对于酷爱紫砂艺术的人来说,这些紫砂资源不仅是财富,还是施展才华,奋发创作的宝贵资源。

下楼,第一房间是泥料库。那些泥料被塑料包裹得严严实实,像砖厂里的砖坯一样,一排一排地排列着。每排泥料上都有一张纸,上面分别写着战国红、大汗泥、桃花泥、紫玫瑰。我看了看,名称不同颜色也有所不同。数了数,有七种。纸条上还标注着年月日。我问徐振海,泥料上标注的日期啥意思?

那是练成泥的时间。徐振海又接着说,有些矿产品开采出矿石直接生产使用,紫砂不行,开采出的矿石必须经过一年多自然风化成土,再练而成泥,泥料醒一年后,才能制作紫砂产品,这个战国红都醒七年多了,别小看这些“烂泥”奥,在我们紫砂艺人眼里可是无价之宝!

难怪紫砂制品这么讨人喜爱,争相收藏。一块泥料,最少得“修炼”两年的时间才能使用,才可能创作出质地细腻、透气性强的紫砂作品来。

从泥料库出来,徐振海说,走,看看那座窑去!啥窑?在哪呢?我指着那两台电窑问道。徐振海没有急着回答我,出楼门,他指着楼外的西墙根说,在哪呢。原来是一座柴窑。

这样的柴窑早已被废弃了,没了踪迹。人们都使用电窑炉了。电窑温度、时间自动控制,方便,省时,省事,成品率高。而柴窑烧制有着难以把握的关键工序,体现着工匠独有的绝活。人们说“陶是人与火的艺术”。我想,指的就是这种柴窑吧!

那柴窑窑室呈正方体,边长一米多,用砖彻筑,水泥抹面。窑右侧是火膛,半米左右见方,放入木柴后点燃,火焰热量就进入窑室,烟从烟道排出。紫砂烧成温度要达到1150左右度。柴窑的肚腹黢黑黢黑的,还有浓浓的烟熏味,显然还在使用。这是典型的辽金时期古法烧柴窑炉。

在我看来,古老的柴窑作为紫砂器物的母体,它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承载了丰厚的传统紫陶文化,弹凑出几千年窑火的颂歌。那些陶坯在母体里历经烟火燎淬,孕育出新的生命。柴窑让我肃然起敬。而更让我感动的是,民间古老的紫砂烧制工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手工作坊里很静。五位年轻的女工,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着。见我们进来,她们抬起头朝我们微微一笑,算是打招呼了,后来听说我们要体验手工制作,就忙着给我们找泥料,介绍案台各种模具工具的用法,制作步骤,有的还手把手地教,无奈我们个个手拙脚笨,折腾了半天毫无长进。

那些精致模具工具,在我们手里成了废物,没有任何用处。同伴们扔掉手中的模具工具,双手齐下,来个纯手工制作,就像小时候玩泥巴一样,不一会还就真捏咕出了茶杯,笔筒等陶坯。亲手所做,虽很粗糙,还是兴奋,写上名字,摆放在木盘上,等待着窑炉里有空闲地时放进去,让它浴火重生。

手工体验回来的第八天,徐振海在微信上发了一组照片,第一张照片是古柴窑里,摆放着三层紫砂壶,壶四周是红红的火焰;第二张是徐振海手拿一把壶,在吹去上面的是尘埃;第三张是一把紫红色的壶,泛着点点青色光泽;第四张也是一把紫红色的壶,青光明显厚重,光泽明亮。

看到这些照片,我不由的一阵激动,忙给徐总打电话,问他这是不是窑变?徐总兴奋地回答说,是窑变,正常颜色都是紫红色的,现在呈现的是黑红色,正常的紫砂是没有这么明亮的光泽。

我们知道,窑变是紫砂矿岩,因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在烧制过程中,不同温度和气氛,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和肌理效果,出现意想不到的色彩变化。而这种变化达到了不可复制的效果,可遇而不可求,是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

又过了两天,徐振海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的专利产品紫砂墙泥,注册“燕然居”商标成功,可生产上市,喀左紫砂产品大家庭又添了新成员。

我在《喀左县志》上看到,改革开放前,喀左只有两家紫砂企业,六座推板窑,以生产花盆、茶具为主,共有六个品种,生产规模小,工艺简陋,品种单一。

而今入驻产业园区的企业就有95家,还有小型作坊100多家,经专家命名的矿料达33种,开发各种紫砂产品达到100多种,有东北地区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窑炉。紫砂作品在国家、省市旅游产品比赛中摘金夺银。南哨被授予“五色土紫陶文化旅游小镇”。“ 喀左紫砂”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喀左县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北方紫陶之都”。

那天,我问自己,四十年的时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