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且行且思且成长

来源:文艺报 | 天下尘埃  2018年11月21日06:57

为期10天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采访活动结束了,回程的行囊比去时沉重许多,除了沿途带回的文献资料、材料,更多的还是出行的所见所闻所想,收获丰盛,感想太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起笔。

安徽三日感触最深。出发伊始得知本团主要是调研农村改革成果,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一代,印象中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近郊农村都已跟城区无异,心里不由得疑虑,去农村到底看什么?

足迹、纸笔和镜头,在安徽大地上延伸。从第一站的岳西县,农民依托高山自然条件,从小种小试到走出一条以茭白主导的产业致富之路;再到霍山县利用自身山林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致富的山区崛起之路;最后到小岗村,村民不坐等观望,敢于通过自己来创造和改变历史的开拓发展之路……禁不住想给这片沃土上的人们点赞,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忍不住想给地方的基层干部点赞,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没有基层干部的付出,没有他们的带领和推动,没有眼光的长远和行动的坚持,也难带领大家从艰难中走出一条阳光大道。但最应该的,还是要给安徽精神点赞。

稍事休整,马不停蹄地赶往浙江。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难道还需要扶贫?!也许没什么可看的吧?可是当下姜村曾经的村景照片展现在眼前,不得不相信,此刻身处的村道洁净、河水清澈、民居精美的地方,的确曾是浙江全省最穷的村子、历届省委书记的工作联系点,如今数年过去,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不可同日而语。随后去到鲁家村,参观由一辆小火车牵上致富路的村庄,蓦然发现时时标榜身处浩瀚互联网的自己是多么孤陋寡闻,直到亲眼见证观念创造的奇迹,才知道现实如此奇妙。生活永远比小说精彩,能凭借想象描绘出二次元空间的我们却很难有人能像鲁家村的支书一样,有了创意便付诸实施并收获实效,倒是叫人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来——“实干兴邦”,莫如一是。

余村堪称乡村振兴的典范,一路走来,都是山川美景。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展现。采石场旧址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不难想见是怎样的痛让余村人舍弃了曾经短视的选择,山重水复之时是党中央的肯定让他们坚信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最终迎来了新余村的柳暗花明。

采访团进入湖南湘西自治州时,行程已近尾声,两天半的采访很是紧张,但也感慨良多。在花垣县十八洞村座谈时,一位青年介绍自己的经历,他原本是个野生野长的孤儿,成天除了醉酒无所事事,后来扶贫工作队进驻村里,反复多次做思想工作,又组织相亲大会解决他的个人问题,现在夫妻俩通过养蜂勤劳致富。当他说出一句“我是被扶贫工作队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孩子”,众人无不动容,令人欣慰的是他找回了自己,并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精准扶贫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对贫困百姓的不抛弃、不放弃,而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思想扶贫,转变贫困人员观念之后再辅以相应措施,效果便立竿见影,由此可见思想建设是多么重要。在凤凰县菖蒲塘村的采访中,我们又一次被集体感动。已经退休的老村支书在谈到推广农旅一体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时候告诉我们,20世纪70年代引进蜜桔、20世纪90年代推广椪柑、2000年种植猕猴桃,都是干部带头种,到销售时则是村民的先卖,现在开始要搞旅游开发了,依然是干部先尝试,干部交学费,取得经验之后再传帮带,不让老百姓承担风险。

十八洞的村民看见我们的团旗频频招呼,苗家的老奶奶一个劲地拉着不舍得我们走,不时路过的村人也许是拙于言表,索性高声喊“共产党好”,走过猕猴桃园,素不相识的大姐提着果篮,追着塞果子。参加采访团之前,眼睛里只看到了越变越美的乡村;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则触摸到了这些“美丽”背后的故事,从心里对“美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环境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的不仅仅是自然面貌,更是整个乡村风貌,进而是人民的精神风貌。每个采访对象对自己变得越来越美的家园都是由衷的热爱,对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这份幸福更是对推崇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乡村的肯定和拥护。“美丽”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体现在外在,更是引发了内在的连续系列转变,那就是人心向先进观念看齐、人性向更高境界靠拢、人文向更新层次进发,社会因此变得更加文明。乡村已经越来越美,中国必然越来越美。

回顾采访的10天,颠沛奔波,身体虽累,思想却异常兴奋,感受了一路的山水美景,感动于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感慨着改革大时代带来的巨变,感到胸腔里无以伦比的激动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