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桔柏江声伴古城

来源:文艺报 | 寇宗鄂  2018年11月21日06:54

黄昏时分,过了清江河渡口,汽车沿江边疾驰一阵,便到了古城昭化。进入北门天色已晚,街上行人稀少,有些铺面已关闭,古老的石板路、古老的馆驿和城门,晚霞之中笼罩着一层久远而神祕的气氛。因从南面经七曲山、剑门关一路参观而来,都有些疲乏,当晚便被主人安排在区公所住下。

这是1986年我第一次进昭化古城的情景,至今记忆清晰。

32年后的今春,我再次来到昭化。恰值正午,城内城外游人如潮,市面十分繁华,早已是蜀道旅游风景线上一个十分诱人的地方。这次,我们是以散客自助游的方式,没找导游和熟人。根据当年广元市建委的设想,按照古时面貌把古城复原,建成一座真正的“汉唐古城”,已经变为现实,成为了蜀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中外游客可以沿古驿道或驱车或乘舟而来,寻找古人踪迹,住古时客栈,查考蜀道人文环境,发思古幽情。这座曾经被历史遗忘的古城,已重新打扮起来,迸放出夺目的光彩。

昭化城内古街道格局和房屋建筑,虽然多是重建,但基本保持了明清风格。现代的水泥路部分代替了青石路面,却仍呈弧形,两边低可排水,仍与古时相似。从街沿边忽见一石桩标志,记录着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洪水水位。由于排水系统比较科学、完善,城池才免遭冲毁。

街上铺面整齐,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临街的茶楼酒肆如旧,飞檐高挑,廊前雕花栏杆很精致。东门外的接官厅及货栈,院落小巧而幽深,古时驿馆楼阁交叠,绕过屏风,又见一重天井。文庙内当年莘莘学子科举应试的考棚尚存,庄重肃穆。置身古城,使人想见过去蜀道重镇商贾来往,十字街头车马喧喧,经济文化呈现繁荣兴盛的景象。

32年前来时,昭化还有三座城门保存完好,即东门(迎风门)、北门(拱极门)和西门(登龙门,明以前为临清门)。当初那高大的箭楼,仅剩条石垒筑的门洞和地基,据说是陆续毁于天灾与人祸。南门被毁于上世纪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头脑发热的人们将城门堵死当炼钢炉,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砍伐大批林木,炼出来仍是一堆矿石。如今,四座城门及箭楼已被修复得焕然一新,像重塑金身的四大金刚,威风凛凛地守护着蜀道明珠——昭化新城。

从西门出行数百公尺,有丁公祠遗址。该祠系光绪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昭化县令丁建业及其子丁宫保所修。祠堂毁于十年“文革”浩劫,现仅存一石碑嵌于院墙,碑上刻有颂扬丁氏父子的文章。

嘉陵江畔,绵延着一个平坝,当地人称战胜坝,据传是张飞夜战马超的古战场。唐明皇避安史之乱入蜀途经此地,见江中双鲤护舟,龙心大悦,便在此摆宴犒赏军卒百姓,故又称摆宴坝。城西北约3公里,有关羽媳妇鲍三娘墓。1840年法国人将墓中宝物盗走,空留下一片松柏簇拥的黄土!

昭化的古迹和传说颇多,一处景观一个故事,都会引起人们的遐想。东门外嘉陵江上的桔柏古渡及唐县令何易于腰笏挽纤的故事,是最令人感动不已的了。来昭化的路上就听说当年“白天千人拱手,晚上万盏明灯”的渡头盛况和这个极有意义的故事。唐懿宗咸通元年,春暖花开时节,利州(今广元市)刺史崔朴携家眷、僚属乘船沿江郊游,一路笙歌宴饮。船至昭化后返航上行。崔刺史命昭化县令何易于征调百姓为其拉纤引舟。何县令受命后即来到江边,脱去靴子,挽起袍袖,将笏板插在腰带上,亲自拉纤。待逆水行舟一阵,崔刺史出舱观景,忽见拉纤者乃是何易于,大吃一惊。便问他为何如此不顾官体?何易于躬身答曰:“现在正当春耕大忙季节,百姓忙着栽秧养蚕。卑职不敢耽误他们的农事,所以代他们前来拉纤引舟,以助大人游兴。”一番话说得崔刺史羞愧万分,无言以对,只好罢了春游,带着家眷下船骑马坐轿从陆路灰溜溜回利州去了。对此,百姓们交口称颂,成为千秋佳话。昭化百姓后来在桔柏渡口立一石碑,上刻“唐县令何易于腰笏挽纤处”。我立于碑前沉思良久,被何县令知农事、察民情、体恤民生和躬身拉纤、默默引舟的行为深深感动;同时也为那位刺史的知耻并改正错误的行为而点赞,知耻总比以耻为荣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