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芸:万道纷达 有理相通

来源:文艺报 | 王芸  2018年11月16日11:04

再上井冈山,与第一次的感受有所不同。现场采访互动教学课上,革命前辈曾志的孙子来到现场,讲述了曾志井冈山留子、解放后寻子的故事。这故事以前听过,可我还是被打动了。他讲到曾志在解放后特地到她工作过的小井红军医院,去看望那些曾并肩战斗过、已经在几十年前牺牲的战友,哭倒在烈士墓碑前。当年因敌人突袭、牺牲在小井红军医院的140多位战士,看似这段讲述的背景,但我觉得他们正是井冈山斗争史的“主体”——曾志就是从他们中间走出来的,是他们中幸存下来、并坚持走到最后的人。正是这许多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的普通人,以自己宝贵的只有一次的生命成全了我们的今天。每一个体的命运,都嵌在国家命运、时代背景中。凑近去看,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波澜起伏的个人史,更何况复杂、曲折、艰难的改变国家命运的民族革命史。一个人、一群人,当年选择走上一条新的、前路莫测的道路,最初一定需要勇气,需要热忱;他们一直坚持走下来,而且越来越明确为什么走在这样一条路上,靠的则是信念,是精神。

万道纷达,有理相通。回到文学,每个人最初写作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坚持走到现在,我想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一路走来,经历过瓶颈期、困顿期、迷茫期,甚至有过停笔的念头,这时候,我会问自己:你为什么要写作?写作的意义何在?文学真的有存在的价值吗?她的价值何在?这些问题恐怕也是每一个执拗的写作者曾经问过自己的,或许你已经找到答案。

曾经跟访一位70多岁的采茶戏演员、南昌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小妹老师,为长篇小说《对花》搜集素材,完成小说后我又写成3万多字的非虚构文本。采访中无意间瞥见的一幕,让我忽然间眼眶潮热,内心充盈感动的情愫。那是一次演出即将开始前,我从后台化妆间走去观众席,无意中看见空旷得只有灯光的舞台上,魏老师以戏曲演员特有的轻巧碎步走过去,身后拖着长长的影子,她挪了挪道具的位置……这一幕让人猝不及防,这只是她50多年戏曲生涯养成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在一次采访中,她说:想做好一个演员,你什么都要比人家吃苦在先……我是第一代传承人,我们的采茶戏还应该有更多的传承人,那我就应该为了这个目标,为了这些年轻的演员,帮助他们来传承南昌采茶戏……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应该传承下去。魏老师的话很朴实,从中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责任,精神。

我想魏小妹老师最初学戏时,只是出于对唱戏的喜爱,但唱着唱着,这两个词就进入了她的意识,化为她生命意识的一部分。

万道纷达,有理相通。我们也是一样,在不断写作、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慢慢感知手中笔的分量,以及文学所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写作,是为了留下那些由来已久的美,这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美,之中隐埋着我们精神和生活的线索、依据。我们写作,是为了写下那些波澜起伏的表象之下未被人洞察的“真实”,写下那些在瞬息变幻的情绪中未被人捕捉的感受,写下生活和人性那丛生的褶皱中隐匿的暗影和闪烁的光亮,写下变幻不定的时光中那些逐渐远去或恒定不移之物,写下曾在、此在、将在的一个个“我”……在看清这一切究竟为何的同时,也更清晰地看清我们自己。这是我们的执拗,我们的坚持,我们的责任。

在责任和精神之外,我还想说一个词——态度。

今年正月我到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采访傩舞,跟访傩班4天。石邮傩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专家认为它保留了远古傩仪的原始形态。在采访中我了解到,正是因为石邮村历来有严格管理傩班的制度,每一代傩伯在传承过程中都秉持了认真、严谨的态度,才保证了傩舞传承、延续的周正、不变形。

也是从两次采访中,我深深体会到“深扎”的真正含义——不只是说你在“现场”,还指你不是走马观花赶一场热闹,不是追求一番诗意或是新奇体验的那种一过式采风,而是避开喧闹,以一定的时间跨度,去扎扎实实地看、听、观察、询问,类似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去看到那些甚至被当事者本人都忽略的表层下隐伏和涌动的东西,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疑问,获得解答,激发思考,进而进行文学的提炼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