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谢思球:诚恳面对脚下的土地

来源:文艺报 | 谢思球  2018年11月16日10:59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著名诗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作家,要坚定文学理想,把握时代脉搏,真正低下身子,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诚恳面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寻找典型素材,选取独特视角,着力表现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真情实感,努力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篇章。

具体到我们安徽,有血与泪像麦浪一般翻滚的淮河大地,中国民间博物宝库徽州大地,文脉像长江一般久远的古皖大地。这片土地上,走出了鲁彦周、江流、公刘、陈登科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老一辈作家和诗人,陈桂棣的报告文学也产生过广泛影响,他们为我们后辈作家树立了榜样。安徽还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同时,安徽又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输出的农民工超过2000万人,全国排名第四。40年来,江淮大地发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内涵和概念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农耕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那些长年“进城”谋生的农民工,或有幸“扎根”城市成为市民的农民,还有乡村土地上最后的留守者,正在转型的新型农民,他们的生存现状、精神状态和心理困境都值得作家们深入探究和分析。一个作家,如果漠视这些变化,不能熟悉、准确把握和生动再现这些变化,而是躲进个人的象牙塔里,读几本闲书,写几篇闲文,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何以谈得上负起时代责任,何尝谈得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又如何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呢?

作为一个基层作者,不忘初心,坚定文学理想,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职业道德,显得尤其重要。对基层作者来说,由于创作视野、基础、条件、水平和机遇等差异,作品发表难、出版难和提升难的情况普遍存在,面对市场化的诱惑,如果不能坚守职业道德,牢记一个作家的职责和使命,稍有闪失,就容易使自己的创作滑向低俗、庸俗和媚俗的深渊。就我个人来说,写过官场小说,写过故事,也写那种每天更新的网络小说。除了博得少数读者的猎奇心理,这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在写出来的那天,就决定了它毫无文学价值,连自己都不想再看第二眼,更不敢拿给朋友们看。虽然这样的创作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回报,但是,回过头来看,还是感到惭愧和可惜,白白浪费了好几年的宝贵光阴。特别是我在两年前成为安徽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和201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后,进一步端正了创作态度,调整创作方向,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热土,向生活学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先后参加了安徽省作家协会组织的“金寨红”和“走淮河”等大型采访创作活动,走进红色土地,寻思淮河两岸,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先后创作出了长篇历史小说《大泽乡》和《大明御史左光斗》,两书都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创作出了《绝境》《兰花》《好好演戏》《等一等灵魂》等直面现实的中短篇小说,受到了读者好评。如今,由于找准了自己的创作定位,我也找到了自信,感觉越写越有底气。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作家满怀赤诚和真情,沉下心来,实实在在地走进生活,深入群众,去了解和熟悉他们。那种浮光掠影和浅尝辄止的观光式“体验”,难以真正深入到群众的心灵深处,也难以真正倾听到他们的真实心声。一个作家,要始终聚焦人民生活、命运和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和心声,我们就能找到思想和创作的源泉,就会获得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永远不愁写不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