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世荣:峡江飞虹大风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万州城区的人和车一下子多了起来。
城临长江,东去的江水不忍回看轮渡口两岸的辛酸画面:
南岸,一辆辆排队的汽车眺望过河;
北岸,一列列并行的车辆驻足等渡;
渡船,不胜载车重负,悲怆蹒跚地缓行着;
过河人,一双双灼热的眼幻化成一种强烈的愿望:修一座长江大桥多好啊!
江水滔滔,困顿的经济收容着万州长江两岸人的企盼。
江风阵阵,羁伴的交通掣肘着万州人走出贫困的宏愿。
其实,贫困的万州人盼望建桥,从建国以来已有30多年了。
时间在倾吐着苦情;
岁月在品尝着酸楚……
然而,不是一切呼唤都没有回音,不是一切企盼都付之东流。
1984年,近千万万州人心中的“图腾”变成了一股不可抑制的江潮:修桥,修桥,修桥!
好事总是多磨,三峡水利工程几起几落、桥位与化工厂建设矛盾重重、引桥工程与经济环境错综交织…… 建桥的历史年轮便这样记载着:
1985年,万州人筹划修建大桥;
1987年,省经委、交通厅批准①;
1991年,交通部可行论证批复;
1992年,大桥及引桥设计审查;
1994年,大桥破土动工。
十年步履,百味杂陈,然坚毅执着,又融入了多少“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宏阔构想?
大风起兮云飞扬,雄浑之歌定下了这样的音韵:
大桥为单拱,全长814米,是长江上第一座单孔跨江公路大桥,比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单拱桥还长近百米;路面设计23米,桥拱净跨420米,桥面距江面高140米;是连接318国道线的一座特大型公路配套桥……
跨下长江直泻夔门,高峡神女当惊飞虹,天、水、山、桥、城,遥相辉映,想像这一壮丽景观,万州沸腾了。
这是万州人的荣幸,这是万州人的骄傲。
万州,自有史以来,有过这样大气磅礴的工程吗?
1996年5月10日,当我们参加社会实践的五十多名高中同学听到上述数据时,也禁不住再次涌起自豪的浪潮。
这设计本身就是大手笔,这设计本身就意味着万州人将出神入化的唱一曲建设的大风歌。
1994年5月,长江大桥所在地——黄牛孔。南岸,巨石锁江,北岸,岩崖陡峭。
冷的山,热的血。建设一开工,峡江两岸便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炮声隆隆,锤声阵阵,汽车轰鸣穿梭,人声鼎沸不已。上万劳动大军用他的血和汗、光和热,向峡江、向两岸约1万8000平方千米的土丘宣战。
看,一辆辆庞然的掘土机,突突突,排山倒海,长江发出雷鸣般的应和;
瞧,一队队满载的工程车,齐驾长风,呼啸长鸣,尘埃冲天飞扬。
人头攒动,银锄飞舞,好一派磅礴气势。
一年,桥基浇平;
又半年,主桥墩铸就;
又三个月,引桥工程完成;
又三个月,引桥空心水泥墩如一个个擎天柱,兀立在南北两岸共10000米沿线的大地上。
当那个火热的夏天如期而至时,雄浑的歌声传来,几十人一组共几十组抬水泥板大军迈着雄健的步伐向一个个擎天柱压来,顿时,峡江滔滔,长风阵阵,劳动的号声震撼江川,二十三米宽总长8公里的引桥铺就。
桥基在延伸,捷报在频传。
在两岸夹缆线牵定,各项架梁工作准备就绪后,真正激动人心的拱桥合拢时刻到了。
这天,江涛逐浪,长风呼鸣,彩旗林立,歌声嘹亮,大气球悬挂的巨幅标语在阳光下焰焰生辉。
峡江两岸,站满了前来观看的各界人士。
江中,上下船只,全都驻足观望。
8时许,乐曲停了,指挥长坐的悬空指挥车莅临江涛上空。他威武魁梧,刚毅沉着,指挥旗在他手中猎猎作响。
一声哨响。
大桥单拱合拢的钢架起动。
顿时,人们的眼睛齐投向江空,投向钢架。它缓缓地上升,上升,仿佛在检验指挥者的力量。人们全都热血上涌;一曲雄浑的风歌在心中鸣响。几百吨的钢架,两百条钢览,鲜红的指挥旗,运动着的一双双驾驭之手……
上升,上升,这是人的意志在上升,这是心愿执着的上升,这是建设者豪情的上升……
指挥旗向左,钢架向左;指挥旗向右,钢架向右;指挥旗直上,钢架直上……
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在人的意志面前,变得如此乖巧,犹如魔术师手中的魔方。
指挥旗一挥定格,钢架轰然一声落座。
人们一下欢呼起来。
鞭炮一下响了起来。
江中汽笛一下鸣奏起来。
浪花欢歌,长风应和,这欢呼,这涛声,这鞭炮,这汽笛构成了一曲雄浑激越的交响曲。
是的,一项建设一首歌,一首歌犹如一部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万州人融进了多少执着,多少刚毅。
建设之初,区委区府下达“天字号”命令,举大债,修大桥。移民局来了,带来了资金;交通局来了,带来了工程车;物资局来了,带来了钢材水泥;水利邮电局来了,带来了通信电缆;建设大军来了,带来了他们热情力量,雄浑意志。
指挥长,这位年过半百、杂病缠身的长者,老当益壮,壮志豪情逐浪高。
跑规划,跑设计,跑可行性论证报告;
跑资金、跑物资,亲临施工之地,亲自督导施工;
哪里有问题,他就在哪里。
两年来,他三上北京,四上成都,往返区府区委大院,行程几十万里。他没有节假日,不避酷暑严寒,有几次昏倒在工地上他也不下岗位,妻子住院,儿子结婚,他都没有顾得上。
长风啊,你该把他对江桥的一片深情传颂到万州大地的每一个地方。
其实,感人的歌声又何止这一曲呢?
大桥初具规模,我们在聆听这一曲曲建设者之歌后,再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来到桥下,又走向引桥,再登上远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看这架飞跨南北的长虹,我们怎么也看不够,心中只涌动着一种自豪,一种大建设的豪情。我们曾设想,一年后,大桥通车剪彩,那是何等壮观宏伟的场面?那时应集合全区上万台汽车,在引桥上布列方阵,一声令下,车驾长风,呼啸长鸣,那该是怎样一种磅礴大气?
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二十三年过去,再看看当年同学们“激将”而写下的这篇纪实性“示范”作文,心中还是有一种不能自已的豪情。二十多年前,在我们贫困的万州,工程建设还缺乏大型机械,缺乏科技支撑;靠的是人,人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人的豪迈干劲、精神力量……
江水东,轻风缕,船经此处弄长笛。而今万州城区沿长江两岸发展,不足十多公里的长江上已有了五座桥梁,公路桥四座,铁路桥一座②。这公路、铁路与长江黄金水路、空中近二十条航线构成了万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
大江滔滔歌盛世,潮汛涌来时时春。二十年来,我没能带领学生一一进入这些令人豪情满怀的建设工地,逐一感受民族复兴的大气磅礴和宏伟瑰丽,但我想,这一首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壮歌,借助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洪钟大鼓,定是唱得回肠荡气、美丽深情。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望一天河。万州,正朝着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