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寂寞猫头鹰

来源:中国科普作协(微信公众号) | 钱荣斌 陈莉  2018年11月16日07:56

没有百灵鸟的歌喉、灰喜鹊的热闹、啄木鸟的执着,猫头鹰因它面部像猫、身子似老鹰,且昼伏夜出、行动诡秘,在鸟类家族中,被人们视为另类。

被誉为动植物天堂的皖南山区,沿秋浦河大拐弯处有一个小山村,生长着几十株上了年岁的大柳树,枝杆盘曲,虬劲苍老,时常就有猫头鹰出没。但是,当地人除了在夜间偶尔听到它的鸣叫外,也很少有人看到它的真实模样。

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猛禽,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它看中了这些大柳树上有许多树洞,是一个理想的憩息场所,便于隐蔽自己。同时,秋浦河沿岸种植着水稻等农作物,田鼠特别猖獗。而这些田鼠,又是猫头鹰的主要猎食对象。

白天,猫头鹰往往选定合适的树洞,将自己的身体完美地塞进树洞里,如同量身定制。它善于伪装,周身灰褐色加细斑纹的羽毛,很像苍老的树皮颜色,似乎与大柳树融为了一体,如不去仔细看,还以为是柳树干上长出个大“结疤”。它的睡姿很特别,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能让左右脑轮换着休息,又能有效防范外界未知的危险。白天,大柳树周围非常热闹,喜鹊、麻雀等鸟儿叽叽喳喳,喧闹不停,猫头鹰却置之度外、闹中取静,独自伫立洞口,除偶尔扭扭脖子外,基本上能做到纹丝不动,很惬意地静心养神,悠然自得地做着自己香甜的美梦。外面的世界,好像跟它没什么关联。

山村夜晚,万籁俱寂,仿佛世界被清空般的宁静。猫头鹰从睡梦中醒来,扭了扭脖颈,随即钻出树洞,既像个我行我素的独行侠,又像个飘忽无声的幽灵,一道黑影“嗖”地炫动羽翼,从黑暗的夜空中忽闪而过,让人不寒而栗。据当地人说,猫头鹰很少在夜间鸣叫,如果听到它的鸣叫声,就有不祥之兆。于是,它在人们的猜测、联想甚至是误解中,开始了一天的猎食行动。

猫头鹰的视觉很发达,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能感受到外界极微弱的光信号,似一架微型望远镜。它的听觉也非常灵敏,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而且左耳有很发达的耳鼓。另外,猫头鹰头部有着密集硬羽组成的面盘,而这个面盘是很好的声波收集器,能感知外界细微的声音。据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猫头鹰在捕食田鼠等猎物时,主要依靠听觉来定位,同时视觉也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

再说说专食水稻等农作物的田鼠。这些家伙,别看个头小,但四肢短粗有力,门齿粗壮,喜欢在田间地头、树根和岩石的缝隙里挖掘地道,作为自己的安乐窝。田鼠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夏季是田鼠怀孕产崽的高峰期,一只雌田鼠一年能产6至8窝,每窝能产10至20只小幼崽,而这些幼崽两、三个月后便成年,又能繁殖后代。田鼠一年四季都在忙于找食的,尤其是秋季,积极储备粮食,准备着过冬食物。据了解,一只田鼠一生能糟蹋两公斤粮食。可见,田鼠的危害有多大。不过,田鼠也是白天休息、夜晚出来活动,生活规律也与猫头鹰保持一致。

以田鼠为主要捕食对象的猫头鹰,就成了庄户人家守护田间农作物的最称职的“哨兵”。每当夜深人静,它就钻出树洞,用钩状的锋利鹰爪紧抓大柳树的枝桠,猫着身子,瞪着两只闪闪发光的眼睛,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田野。它的双眼不像其他鸟类生在头部两侧,而是长在面部正前方,只能朝前看;既长又柔软的脖颈能转动270度,灵活地支撑起头部,能随时观察四周的环境。

田鼠 “吱吱吱”地开始闹腾,或在地洞口探头探脑,或在田地间找食的。此时,猫头鹰凝神静气,根据田鼠活动时产生的细微的响动,依靠听觉定位,辅助以高超的视觉,不断调整着扑击方向。猫头鹰的羽翼覆盖着一层细密的小茸毛,飞行时空气阻力小,很难听出动静。一旦断定一只田鼠的准确位置,它半收羽翼,不动声响地俯冲下去,快如闪电,丝毫不差,尖利双爪正好钳住田鼠的身体,呈钩状的利喙猛嗑田鼠的头部。在田鼠无力的反抗中,猫头鹰嘴爪并用,旋即扑闪着羽翼,将田鼠抓了起来,带离了地面,停憩在大柳树枝桠上,美滋滋地享受着可口佳肴。据说,一只猫头鹰一年能捕食500多只田鼠,相当于为庄户人家多收了一吨的粮食呢。

猫头鹰依旧在山村的夜晚里忙碌着,无论别人是否理解,它都能坦然面对,淡定而从容,凭借在各方面适应夜行生活的能力,而成为一个高效的夜间捕鼠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