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朱晓明:塞罕坝上的女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朱晓明(满族)  2018年11月15日16:14

赛罕坝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属于高寒海拔地区。历史上赛罕坝森林茂密,水草丰沛,辽、金时期称“千亩松林”,为辽、金皇帝避暑狩猎之所。然而在遭遇了大规模开围、伐木、垦荒之后,赛罕坝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草场、河流面目全非。56年前,赛罕坝机械林场刚刚建立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漠。改革开放后,赛罕坝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如今赛罕坝造林面积112万亩,已经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也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陈彦娴代表林场建设者接过奖杯后,感慨地说:”我们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变成了快乐、骄傲和自豪!如果我能重新回到19岁,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

一、六女上坝

时光回转到1964年夏天,19岁的陈彦娴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她和五个好姐妹聚在一起谈论着自己的理想。

陈彦娴从书包里小心翼翼拿出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同学们都摇了摇头。陈彦娴无比敬佩地说:”她就是咱们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姐妹们纷纷凑过来想看个究竟。

陈彦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我的理想就是像她那样开着拖拉机驰骋在原野上,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其中一个姐妹问道:”我们也想去开拖拉机,哪里有拖拉机呢?”陈彦娴想了想说:“我听妈妈说我们家的邻居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听说他们正在开展大规模机械化造林,他们那里就有拖拉机!”姐妹们说:“那我们一起去找他!陈彦娴说:“他太忙了,一两个月都不能回家一趟,根本见不到他的面!”一个姐妹出了一个好主意:”那我们可以给他写封信。” 大家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把信寄了出去。

一个月后的一天 ,大家接到了场长的回信,王尚海代表林场热烈欢迎她们来塞罕坝工作,而且还给大家介绍了塞罕坝的情况:塞罕坝,意思是“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年为弥补国库亏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围放垦,再加上日寇掠夺、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变成了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六十年代初,内蒙古沙漠大举南侵,其中的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由于它平均海拔1100多米,北京的海拔只有40多米,如果这个沙源堵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北京的院子里扬沙子。所以国家下定决心,要在塞罕坝建设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于是就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一批建设者上坝植树造林。

二、艰苦岁月

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颠簸,在陈彦娴的带领下,一脸憔悴的六个人终于来到塞罕坝,没想到第一个出来欢迎她们的是沙尘暴。沙尘暴来临的时候,只见远处黄龙腾起,声如牛吼,嗷嗷直叫,象闷雷滚动。天边,一开始有一条抖动的黄线,向前滚动,越来越宽。瞬间,还没来得及反应,黄沙便一扫而过,眼前只是一片黄,看不到房子,看不到树,甚至看不到自己的腿。

躲过沙尘暴,她们好不容易才找到林场指挥部。王场长和职工们敲锣打鼓欢迎她们,热情洋溢的同事们让姐妹们暂时忘了恶劣的环境。食堂管理员端出来烙饼和一大盘炒蘑菇介绍说:”咱们职工平时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偶尔能吃顿黑馒头,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这是王场长特意嘱咐给你们做的,也是咱们林场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

看到陈彦娴带头,姐妹们才皱着眉头吃了几口,难以下咽。吃完饭,王尚海又带着她们走进一间仓库,土炕上只铺了一层莜麦秸秆:”这是你们的宿舍,炕已经给你们烧好了!这个仓库是整个林场最好的宿舍,现在房子不够住,男同志都住泥草房里!”

姐妹们看到这种情况,都感觉很失望,开始抱怨起来。陈彦娴打断大家:”我们来工作的,不是来享福的!遇到点困难就想打退堂鼓,啥事也干不成!女人怎么了,女人也是人。男人能克服的困难,我们女人也一样能克服,咱们来了就要争口气,不能给咱学校和父母丢脸!”

林场把六位女同学分到育苗站,姐妹们都不理解,就派陈彦娴去找场长:”场长,我们是来开拖拉机的,现在你却让我们学习育苗,我想不通!”

王尚海告诉她:”革命工作分工不同,不可能人人都去开拖拉机,育苗是林场最重要的工作,就像养育刚出生的孩子一样,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来不得半点马虎。这确实不是个容易干的活儿,整地、做床、催芽、播种,每项工作程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为了掌握好播种时盖土的厚度和压实度,大家必须苦练滚桶和刮板技术。拿筛子敷土时还有一句口诀“大筛大晃,小步轻移”,这是为了敷土薄厚均匀,既能防风保暖,又不会限制树苗抽芽生长。”

陈彦娴这才明白育苗工作的重要性,每天带领姐妹们苦练基本功。育苗需要掏大粪给幼苗施肥,她二话不说跳下粪坑,一瓢接一瓢地掏。中午吃饭饥肠辘辘的她端起碗来,却怎么也吃不下去,不由得泪流满面。再后来,她就适应了,粪照掏,饭照吃,“有时候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去,实在太累了,吃着吃着饭,人就睡着了,碗和筷子‘哐当’掉在地上……”

开春的时候,王尚海对大家说:”同志们,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已经开春,我们不能等,不能靠,要学习当年的南泥湾,自己动手,说干就干,树苗不够先跟外地借,买的机械还没到,那就人工先上,我们要打响改天换地的第一仗!”

王尚海扛着铁锹,走在前面。率领全体林场员工和周边人民公社的数百名社员,举红旗,牵骡马,唱着歌,呼呼啦啦开进荒原。晃了一天晃的都“散架子”了,刮风沙子都刮得睁不开眼睛。把窝头拿在手里头,弄碎了,往嘴里放,都不敢嚼,嘴一动就疼的厉害,就直接往下咽。

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大家满怀希望种下的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8%。林场理人心惶惶,军心浮动。于是王尚海带大家来到林场东部的一片荒原。放眼一望,四野空旷,荒草萋萋,只有离车不远的地方立着一棵高大的落叶松。场领导把大家引过去,围着那棵松树站定。

王尚海说:”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一个特殊的现场会,主题就是这棵老松树!”

大家都愣了,仔细端详着那棵落叶松。此树高一丈有余,看样子足有二三百年树龄。树皮嶙峋黝黑,主干粗壮挺拔,不过在一米多高的地方却一劈两半,又在上方合抱成繁茂的树冠。

王尚海说:“因为我们造林失败,有些同志思想动摇了,甚至公开主张林场下马。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很沉痛。说实话,我也一直在想,在塞罕坝种树到底有没有希望?看到这棵树,我找到了答案!你们看,这棵树一劈两半,树皮黝黑,裂纹遍布。毫无疑问,几百年来它遭遇过无数次风雪袭击、雨打雷劈,但它还是坚强地挺立着,一直挺到今天,哪怕荒原上只剩它自己也绝不倒下。我看它就像我们革命者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脊梁!面对眼下林场遭遇的困难,我们难道不应该学学这棵松树的品格吗?”

三、栽植成功

经过反复试验,陈彦娴和姐妹们不仅改进了“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而且还改变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遮阴育苗确实出苗率高,但是苗木变得脆弱,经不了风雪,生长不好,这也就是树木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经过多次试验对比,全光育苗的落叶松树苗反倒更为茁壮,更能适应低温干燥的自然环境!她们的发明成果就像一颗火种,让大家的信心和希望在荒原上重新燃起。

塞罕坝的冬天,嗷嗷叫的白毛风吹到人身上刺骨地疼,一刮起来对面根本就看不到人,呼吸都很困难。零下40多度的严寒让好多人的脸上、鼻子、耳朵、手和脚上都长了冻疮。大家睡觉的时候也要带上棉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被子上都是一层厚厚的霜,毡子要用铲子才能铲起来。大家全副武装,都穿上牛皮靰鞡大棉袄,打上裹腿戴棉帽!

在场长的带领下,林场全体职工都来到马蹄坑作业区清理残木,为明年春天大规模种树做好准备。男同志负责采伐残木,女同志负责拖坡!由于山上积雪太深,根本没有路,大家拖起来十分吃力,使出浑身力气才能缓慢地向前挪动,但大家都比着劲儿地干,你拖得多,我比你拖得还多。汗水把棉袄湿透了,棉衣又结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全身哗哗地响。肩膀磨红了,棉袄磨破了,但是没有一个女同志掉队。

第二年春天,一场大会战又开始了。林场精心挑选了60多名员工,分成4个机组,分别由领导带队,挺进马蹄坑作业现场。陈彦娴带领姐妹们将一棵棵带泥浆的树苗放到植苗机上,两手不停地取苗、放苗。泥水糊得满身满脸都是,不说话分不清谁是谁。

大家一边忙碌,一边唱起《军民大生产》: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

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

齐动员呀么嗬嗨。

兵工队呀么嗬嗨,互助组呀么嗬嗨,

劳动的歌声西里里里嚓啦啦啦索罗罗呔,

满山川呀么嗬嗨。

妇女们呀么嗬嗨,都争先呀么嗬嗨,

手摇着纺车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儿,

纺线线呀么嗬嗨。

又能武呀么嗬嗨,又能文的呀么嗬嗨,

人问我什么队伍,一二三四,

八路军呀么嗬嗨。

自己动手么嗬嗨,丰衣足食么嗬嗨,

加紧生产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

为抗战呀么嗬嗨。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

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

齐动员呀么嗬嗨

大家吃住在山上,大干两天两夜,在马蹄坑的山坡上栽满了落叶松,经过查验,树苗成活率达到96.6%,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四、从头再来

1977年,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这天夜里,陈彦娴和姐妹们突然被外面爆竹般的响声惊醒。出门一看,雨落在树上,冻成了厚厚的冰溜子,越压越重,到了晚上,刚刚长成的小树不堪重负,就会纷纷折断。

陈彦娴带领姐妹们呼喊着冲出门去:“快去救树!”

大家跑到山上,用手托起被压弯的树枝,用木棍敲打树枝上的冰凌。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57万亩林地受灾,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折断,林场10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

面对着一片狼藉的松林,姐妹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大喇叭里传来场领导熟悉的声音:“同志们,面对灾难,塞罕坝人不会屈服。树倒了,还能扶起来;林子毁了,还能种出来;只要人不倒,塞罕坝就不会倒!我们要把一年一次的春季造林变成春秋两季造林,清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从头再来!今年咱们塞罕坝机械造林要全面提速,今年计划造林8万亩,而且成活率、保存率都要创全国同类地区最高!”

就这样,塞罕坝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接续奋斗55年,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更让塞罕坝人自豪的是,他们忠实履行了当年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让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和承德、张家口的绿廊连成一片,在首都北部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将浑善达克沙地南下的黄沙,死死挡在了河北最北端。这片林海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的水源,相当于10个西湖的蓄水量。今天的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是红色的。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美丽高岭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

塞罕坝的春天山花烂漫,夏季蓝天白云,清爽怡人,7月份的平均气温只有16度,非常凉爽,非常适合人们休闲避。到了秋季层林浸染,五彩斑斓,吸引了很多爱好美景的和摄影的爱好者到塞罕坝赏景、创作作品。到了冬季,白雪皑皑,真像毛主席那句诗说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现在塞罕坝这里的野生植物多达600多种,由于生长条件特殊,塞罕坝的野生花卉花大色艳,引种栽培的价值很大。林场成立了一个专门课题组,准备将玉竹、百里香等20多种坝上花卉,引种到低海拔地区。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画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天堂”。

2017年8月2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6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我们相信,塞罕坝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