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周元伦:蓝色的火苗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元伦  2018年11月13日10:31

四十多年前的冬天,那时好像比现在寒冷许多,早晨起来,常常能看见茅草屋的房顶铺满白霜,屋檐下长满一溜冰凌。科学家们断定,我们的地球将变得温暖,我不知道是好还是坏,那时我还是个青涩少年,因为老是感到整天饥肠辘辘,便总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

我的家乡在距县城有十余里的乡下,再往东十里便是充满神话色彩的三学山,在传说中,三学山曾是神仙栖居的福地,可那时候的冬季,天刚放亮,便能看见通往山里的每条羊肠小道上,不断是背着背篓的农村女人杠着竹扒浩浩荡荡的开进山里去拾柴禾。她们大多揣着几个苞谷馍馍,走上十多二十里路才能进山,要到下午3、4点钟才能背着柴草返回,劳苦得很。

在那个年代,农村都是以秸杆和柴草做生活燃料,但极不科学的乡下老土灶使柴草耗量很大,到了冬天,生活燃料就变得极度匮乏,方圆几十里的三学山一带便成了唯一的依靠。乱砍滥伐成为必然现象,林木一年年稀疏起来。就连一座座无树贫草的山头,也要被竹扒镰刀刮脱几层皮。

那时我年纪小,觉得上山拾柴很好玩,曾缠着跟妈妈进了一次山。现在妈妈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每当想起妈妈在山里拾柴的情景,就想掉眼泪。那时我家里有七口人,爸爸因严重的风湿病,已彻底丧失劳动能力。哥哥姐姐弟弟与我都在读书,全家仅靠妈妈和大姐的劳动支撑着,生活极为艰难。那次因为有我跟着,就没有往深山里赶,但为了拾更多的柴回家,妈妈就拣了一个一般拾柴人不敢上去,非常陡峭的山坡爬上去,看见妈妈爬那么高挥镰砍柴,心里特别害怕,真怕妈妈从上面摔下来,就在山脚哭闹着要回家。尽管我“妈妈!妈妈!”的喊个不停,声音回荡在孤寂的山谷。但她不理睬我,因为家里柴禾不够烧,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到了晌午,妈妈砍了堆尖尖老沉老沉的一背柴,才带着我往家里赶,这时的妈妈一脸尘土,头发也散乱了,手背上添了几道血痕。一路我们不知歇了多少次,才回到家。这次经历,多年来一直是我内心隐隐作疼的记忆。

曾经让我不安和叹息的大山,如今却不一样了,随着年龄一年年的成长,我被常去常新的山野着了迷,而三学山去的次数最多。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注定将被历史铭记和感动,随着不断发展的农村生产力,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今我们家乡已彻底放弃了以山林作为生活燃料的严重依赖。如今进山拾柴的现象早以绝迹。记得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是秸杆与蜂窝煤来解决农村生活燃料所需。但如今,在国家大力推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农村战略背景下,农民已在建文明家园,追求和谐发展的引导中,有了很强的生态意识与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深入人心。在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中,代表着绿色农业的标志性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已在农村地区如滚雪球般遍地开花。一种清洁、卫生、可回收利用,原料获取简便的新型能源技术,已彻底改变了农村传统而落后的生活习俗,这种改变,对农村而言,无异是前无古人,惠及子孙的一次能源革命。

记得2007年3月28日,我家仅出资350元的自筹费,国家数千补贴了两千多元,不到一个月完成了沼气池建设,厨房也按清洁环保的要求改造一新,我便搀着年老的妈妈参观,让她亲自打开点火旋钮点火,妈妈见炉具中蓝色的火苗飞舞,开心的笑了,笑得很开心,还赶忙吩咐我给她煮了一碗面条,妈妈吃着可口的面条,直夸儿子能干哩。其实,这都是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沿用千年土灶的历史便一去不返了,至今家里打沼气的发票成了历史见证,被珍藏了。

后来,我学着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心情“终于看见/新农村的沼气/成为进步的标志/那延续千年的灶堂/燃尽了最后的夕阳。/终于明白/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让我们没有留恋/就跨过祖辈的历史/向烟尘做最后的告别。”

如今的三学山似乎向着太阳行走,树也多了起来,也一年比一年的青翠,三学山的冬季也不再那么寒冷。每当人们踏进三学山那绿色边界,总有山风快意摇曵着大片林海,尽情张扬着活力与灵性与那清丽、勃发的神韵和自信的灵魂。这种情景常让我想起那关于神仙在此栖居的动人传说,但传说中的神仙终是没有见到。每当远望三学山一座座山峰,我的村庄,总有一束蓝色的火苗温暖地穿透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