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

来源:长篇小说选刊 | 白烨  2018年11月12日15:39

白烨 ,陕西黄陵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八十年代初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术专长为作家作品评论与宏观走向考察。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在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评论方面,撰著了3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了《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文学论争二十年》《赏雅鉴俗集》《批评的风采》《观潮手记》《热读与时评》《演变与挑战》《边看边说》《新实力与新活力——我看“80后”》《文坛新观察》等10余部文学理论评论著作;另主编有“中国文坛纪事”(1999年—2017年)、“中国文情报告”(2003年—2017年)等多种文学选本和年度文学现状概观图书。

现实主义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关于现实主义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就曾开展过为期数年的热烈争论与讨论,各种意见相持不下,各有各的说法。而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是联系着中国的社会文化现实,对应着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创作实践,跟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俄苏的批判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剥离开来的,是内涵与外延都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简要地说,关于现实主义,有偏严与偏宽的两种思路的理解。偏严的,在内涵与方法上都持守现实主义的原本要旨,即“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典型性 ; 偏宽的,则主要强调富含人文主义内核的社会性、真实性与向上性统一的基本精神。

“现实题材”是现在人们谈论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与现实主义密切相关,我想从这个话题说起,谈三点相关的看法。

第一,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的内在联系。现实题材说的是一种题材类型,现实主义指的是一种写作方法,但因为面对和处理的同样都是现实,这便使他们之间有了无法割舍的种种联系。

关于现实主义,恩格斯有一段称之为经典表述的话,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段话里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现实主义要求细节的真实,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现实主义要求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学是人学,小说主要是写人的,好的小说一定是要塑造比较独特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求就更高了,就是要写出这个人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比如我们要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新的人物的话,一定是这四十年里头凸显出来的,带有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特有时代气质的人物。而我们现在写人物有时候不太注意人物跟时代的关系,以及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有的东西,这个年代跟别的年代不同的东西,所以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求很高。现实题材讲究反映生活的真实,现实主义为此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证。因此,现实主义应该是现实题材写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好的现实题材的写作应该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或者最好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例如鲁迅笔下的阿 Q, 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一个青年农民的性格特征,他身上凝结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很多东西,民族的很多东西。当然我们不一定都能写出阿Q这样的典型形象,但我们也应该力求塑造出我们自己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

第二,现实主义的原则性与开放性。现实主义的要义,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方法。这就使现实主义本身,在原则性的基础上, 又具有着相当的开放性, 从现在看恐怕没有一个标准的现实主义。比如说十九世纪的欧美,俄罗斯作家作品,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后来苏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像爱伦堡的一些作品,帕斯捷尔纳克的一些作品,他们表现出了另外一种风格,有的人把它称之为“严谨现实主义”。后来又出现了拉丁美洲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样的一些作家,他们的作品又被人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 “结构现实主义”,这些都表明现实主义本身,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可以带进各种艺术元素来反映现实。

从我们中国来看,现实主义从新文学时期的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人开始,我们的新文学传统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到了当下,现实主义几乎是我们当代文学的一个主流。我们在讲“十七年”文学时,关于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有一个“三红一创”的概括, “三红一创”就指的是《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还有个概括叫“保青山林”,指的是《保卫延安》《青春之歌》《山乡巨变》《林海雪原》 。每一组简要概括里既有革命题材,又有乡土题材。这些作品我们回过头去看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所以现实主义是发展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造诣,自己的需要,去进行创新和发展。

第三,关键是要有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我们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人的一种高度关注,对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命运的关注。因为关注人的现状,人的发展,所以会对环绕着人的环境的一些问题进行揭露或者批判,所以现实主义精神里一定包含着批判性,抗辩性。因此,现实主义精神其实是一个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在写作中能不能真正做到富含现实主义是一回事,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要把人民真的放在心中,人民是历史的主角,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在创作中要以人民作为主角,这是一个总的精神。

当然, 在文学写作中, 我们写的都是具体的人,你可能写的是一个干部,一个职员,或者是一个小人物,其实都没关系,心里装着人民,把每一个小人物都当大人物对待,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我觉得严格意义上讲,文学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小人物。举个例子,陕西陈彦的长篇《装台》出版之后评价很高,原因就是他写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给舞台装置背景的,灯光、布景、假山、造型等等。这群人很能吃苦,爬高登低,既是力气活但不懂艺术也不行。他写他们的含辛茹苦,也写了他们力尽所能的相互温暖和帮助他人。这个作品里的主人公顺子,先后跟三个女人好,但爱情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很大,这三个女人都是没有着落,需要帮助的人。他悉心地爱护照顾每一个女人,让她们体面地生活。他自己过的已经很艰难了,但尽其所能领着一帮小兄弟干活装台,以便他们养家糊口。作品写出了小人物难以言说的苦处,更写出了一个小人物的担当,小人物不光像萤火虫一样带着光亮照亮自己,同时也温暖别人。这个作品在怎么样写小人物和处理小人物方面,确实有他的新意。所以我认为好的作品中没有小人物,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把每一个小人物都当大人物,写出他的灵魂,写出他的神性,这样人物自然就栩栩如生。所以在文学作品中,精心对待每一个人物,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物,其实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一个方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写过一篇引起很大争议的理论文章《文学主体论》 ,其中谈到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时,特别强调要尊重作品人物的主体性。他指出,当作品的人物你把他写出来了,赋予他生命之后,就要把作品中的人物当生活中的人物对待,要遵从他的性格逻辑发展,不要任意揉捏,要把他当成一个活着的人去尊重,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却常常被一些作家忽略。

现实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精神其实就是要真诚地面对生活,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命令,直面现实大胆地书写,发出审视的,怀疑的,抗辩的,乃至是批判的声音,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作家自己主体力量投射的一种反应和表现。作家自身的主体精神,丰富性也非常重要。如果作家自身的精神层面不丰厚,那作品的精神层面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作家必须保证自己的主体精神是丰富的,饱满的,是有文化自信的,这样才能对生活有自己的发现,并在作品中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作家的思想内涵决定作品的精神蕴含,现实主义精神取决于作家的主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