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山西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18年11月11日11:16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11月10日,由《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和山西石膏山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山西灵石石膏山举行。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主编李炳银,编辑家、作家周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赵瑜,山西灵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正阳,山西通宇天业集团董事长张建新,《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副主编魏建军,以及灵石当地作家参加颁奖活动。

李炳银致辞

李炳银在致辞中说,报告文学是时代观察和记录的真实表达,凝聚着时代的精神和性格,这些获奖作品积极介入现实,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是来自现实生活前沿现场的思考和观察,是作家们带着历史使命倾情投入创作的精品力作,是报告文学在参与中国社会伟大变革和文明进步过程中真实书写记录的动人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丰富体现。报告文学近年来创作的重要收获,从各个层面反映出作家创作的整体风貌。

杜学文致辞

杜学文对前来参加活动的作家们表示欢迎,他说,“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两届,这得益于灵石当地有文化情怀的企业支持,也得益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广泛团结老中青几代作家,积极推动报告文学创作,弘扬报告文学的社会社会关怀和文明建设。他希望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有更多的报告文学作家涌现。

魏建军主持颁奖典礼、宣读获奖名单和颁奖辞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李延国、李庆华的《根据地》获得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首奖,奖金税前6万元;蒋巍的《国之盾》,钟法权的《雪莲花开》,杨牧原的《我的爷爷是英雄》,刘东升的《朝圣故乡》分别获得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奖金税前各2万元;季志敏的《这世界不哭——广州111号病室日记》,徐富敏的《太行山上》,张庆洲的《幸存者说:唐山警世录续篇》,刘裕国的《你的生命之花为何如此绚烂》,牛海坤的《生命的守望者》,王少勇、陈国栋、马亮的《地平线上的身影》,赵进一、花葆竹的《中国又出了个“袁隆平”》分别获得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优秀奖,奖金税后各1万元。另有武国柱的《陕北“水神”》等19部作品分别获得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提名奖,奖金各1000元。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首奖颁奖现场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颁奖现场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颁奖现场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提名奖颁奖现场

据悉,第四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将于2019年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2020年举行颁奖典礼。

合影留念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郝峻忠、陈金萍、赵全胜、孟繁信、王志伟、郭忠辉、张新明、段丽君、郭树林、耿红丽、赵丽红、宋小明、刘计亮、李巧云、曹霞、燕青、王俊才、曹建红、姚明亮、刘全有、赵琳、霍秀琴等。

附:

第三届“石膏山杯”征文评奖委员会名单

荣誉主任:

何建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作家

主任:

李炳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主编

副主任:

张建新 山西通宇天业集团董事长

委员:

彭学明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作家

梁鸿鹰 文艺报主编、文学评论家

何向阳 中国作协研究部主任、文学评论家

刘玉琴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文学评论家

王国平 光明日报文艺部文学评论版主编、文学评论家、作家

评委会办公室主任:

魏建军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副主编,文学评论家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颁奖辞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首奖颁奖辞

《根据地》 李延国 李庆华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5.1 《党建》杂志社特刊

泰山出版社2015.5

【颁奖辞】

“根据地”不仅是消灭和驱逐敌人、执行战略任务的战略基点,更是保存和发展自己、赢得胜利的坚强保证。李延国、李庆华的《根据地》既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下夺取胜利的情形,又很好地阐释了“人民永远是党的根据地”这个永恒主题。没有了人民的支持,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新的时代,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作者以史鉴今、情感丰沛、主题提炼和绘人纪事有声有色,在对革命历史的忠实叙述中,具有烛照天下的慧眼和雄心,是新时代精神视域下卓越的报告文学表达。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颁奖辞

《国之盾——鲜为人知的中国警察故事》 蒋巍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5 群众出版社2015.11

【颁奖辞】

国之盾牌,金盾刚烈。英雄报国,虽死犹生。人民警察,不单是一句亲切的称谓,更像是一个庄严的承诺。作家蒋巍的长篇报告文学《国之盾——鲜为人知的中国警察故事》,以全景式的富有激情的笔法,描述警界英烈英模感人至深的故事,光明尽出,四海无云。这是一部用泪水写就的英雄赞歌,是报告文学介入现实的鲜明见证!

《雪莲花开》 钟法权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3 西安出版社 2016.7

【颁奖辞】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高原的极高和极限。这里“水寒伤马腿,大雪满弓刀”,这里也生长高原的生命之花“雪莲花”。在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中,竟然孕育着洁净而崇高的生命。《雪莲花开》真实地书写了一个美丽的爱情传奇,是比很多爱情童话都丰富和完整地呈现人在极端环境中的自我实现,是报告文学创作有益探索的独特方式。

《我的爷爷是英雄》 杨牧原

泰山出版社 2015.11

【颁奖辞】

《我的爷爷是英雄》以采访健在的抗战老人“我爷爷”葛秀廷为入口,以一个少年的抗战经历为主线,原生态地还原战争状态下中国乡村现状和农民的命运沉浮,最真实地表述底层抗战的历史真相。作品用写实的笔法,活生生的人物,不加修饰的故事,把读者带入70年前的那个宏大的场景,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看到了“我爷爷”那一代人的英雄色彩。这是一部在抗日“雷剧”、“雷书”喧嚣的背景下,原汁原味地讲述抗战故事,还原历史本真面目的优秀报告文学读本。

《朝圣故乡》 刘东升

作家出版社 2014.10

【颁奖辞】

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很多人都在流浪的路上。故乡往往像一种情绪、一缕炊烟、一声呼唤一样蔓延在我们的身体和心魂里。人类不管在顺境中还是逆境时,朝圣故乡便是精神的回乡,便是在此境的坚守和人生的归途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乐以抚慰那流浪了太久的灵魂。刘东升的《朝圣故乡》立足本土,真诚亲切,既有乡土文化的朴实表达,又有现代情境的哲学提升,是一部写给故乡的人生献礼!

第三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优秀奖颁奖辞

《这世界不哭——广州111号病室日记》 季志敏

作家出版社 2014.10

【颁奖辞】

在医患矛盾突出的今天,位于广州大德路111号的那所医院也像一个巨大的矛盾场域,攸关生死的事件、医者仁心的传统、生命崇高的超越,都被作家季志敏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记录就是回应关切,记录就是击碎疑问,记录就是保存良心。这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医护人员天使般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这世界不哭。

《太行山上》 徐富敏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8

【颁奖辞】

太行山不仅是中国地理的重要标志,亦是中国的英雄之山。莽莽太行,文脉绵延千里,历久不衰。徐富敏11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山上》,阔写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农村改革的绚丽图画,主人公李保国教授35年来长期奋斗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富民的第一线,把最好的论文写到了巍巍太行山上。他苦战太行,情满太行,终病倒在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其崇高精神令大地无限悲悯,令人们无限缅怀,英雄李保国像一座精神雕像永远挺立!

《幸存者说:唐山警世录续篇》 张庆洲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7

【颁奖辞】

对于幸存者来说,那场灾难远远没有过去。灾难像一个苦难的母亲,不仅需要身体的疗愈,更需要精神的救赎。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记忆是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记忆,《唐山警世录》的作者张庆洲多年后完成的《幸存者说:唐山警世录续篇》以采写被采访者口述,或史料佐证,客观、冷静地尽最大可能还原昔年场景的方式记录、反思、警示这场举世之灾,不能不令人痛彻肺腑。这就是报告文学的价值,这就是报告文学的使命!

《你的生命之花为何如此绚烂》 刘裕国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9

【颁奖辞】

大地之所以辽阔,是因为有淡淡白云。刘裕国的《你的生命之花为何如此绚烂》主人公景祥俊,是一位普通的护林女工,她以“左肾消失、右肾萎缩”为代价,在20个年头里育林、护林,跋涉10万里,栽树30万株,一直行走在生命的边缘,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深爱的大山,生命之花开得如此绚烂。她的绿色梦,是靠生命的春天时时呵护的。

《生命的守望者》 牛海坤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12

【颁奖辞】

百善孝为先,而善良是有力量的。作家牛海坤在《生命的守望者》一文中所写的朱清章和他的妻子张凤英以30多年的孝心孝行照顾“植物人”母亲的一系列真情故事,真实而传奇,质朴而久远,大爱无声,勾勒出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一个普通的家庭几十年来的社会背景下悲喜交加的生活境况。这是一篇中国普通人家的命运史,是作家内心的文化情怀热烈书写了孝心孝行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密码,只要有这种传统精神品格在,就会焕发出人间的奇迹。

《地平线上的身影》 王少勇 陈国栋 马亮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2

【颁奖辞】

尺测经纬,丈量乾坤。上至航空航天,下至勘探矿藏,他们不仅绘制着地理的精确坐标,他们也在丈量着国测队员独特的人生旅程。王少勇、陈国栋、马亮的《地平线上的身影》记述了国测一大队成立61年来,一代代测绘队员前赴后继,背着沉重的仪器装备,28次进驻内蒙古荒原,3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37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总计57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400多圈的艰苦历程,这些地平线上的身影,是测绘队员遍插于大地之上的生命旗帜!

《中国又出了个“袁隆平”》 赵进一 花葆竹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9

【颁奖辞】

袁隆平是中国粮食安全的象征性符号,在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努力下,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紧紧地捧在自己手中。赵进一、花葆竹的《中国又出了个“袁隆平”》又一次让我们见证了像袁隆平那样的专家陈日胜同志默默为国家研究和种植“海水稻”的艰辛故事。作者以诗一样的激情和语言深度撰写那种生长在盐碱地或海滩涂里、去壳后米粒呈宝石红色的奇异稻谷——“海水稻”,稻花香野,目光坚定,有着大海一样的洁净和滋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