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御:一个人与一座城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御  2018年11月08日14:19

一个人对自己所居住城市的臧否与喜好,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见仁见智,各有说法,也属正常现象。正面也罢,反面也罢,中性也罢,一座城市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个独特而私有的形象评价与真切感受,这是旁人所无法左右的。走出大学校园后,我一直居住在江城武汉。那些年,我与自己相依相守的这座城市,说不上亲切,也说不上疏远,就这么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的相处着。

有时外出公干,有时有其它城市的朋友到访,交谈中,总免不了要问一些诸如你对你所生活的城市感觉如何,幸福吗,你喜欢你所在的这座城市吗之类的话题。每逢涉及此类话题,我一般以笑作答,不置可否。担心的是怕出言不慎,既伤了与我相处的城市,也违拂了朋友的好意。但当朋友们聊到他们所在的城市交通如何便捷,绝大多数时间如何的畅行无阻,人不是城市的累赘,城市也不是人所共指的埋怨对象时,总是令人唏嘘良久。

人不管生活在何处,在城市也一样,基本的需求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衣食早已不是问题,各类品牌店、专卖店、好吃街,应有尽有,我所居住的小区也不例外。买衣服你可以去高档商场,譬如世贸、武广、群光等等,买中低档的可以去汉正街,白马商城,品类之丰富,样式之齐全,应有尽有,总能让你乘兴而去,满载而归。吃就更不用说了,我所居住的小区,一条街的美食,让你尽享南北风味,楚天美食。武汉人对美食的喜爱,各类菜肴与菜系之齐全,与其他大都市还真有得一比。市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那些年不可想象的改善,一间小屋支锅搭灶,又睡觉又让小伢读书做作业的窘况早已成为过去时。而最让人挠头的还是——行。一个“行”字既是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让每个人身心疲累的“绝症”。

我供职于一家新闻媒体,前些年多数时间上夜班与早班,按理说,我上下班的时间应该不在高峰期,但只要你一上车,马上有一个字就从心里蹦了出来,“挤”,挤得密不透风,挤得你左右为难,挤得你把忍耐与忍受发挥到了极致。小偷也正是在这种时刻,曾经两次划破了我的背包,两次我都有感觉,但人无法转身,好在偷走的钱物也不多。挤挤挨挨,用了近两个小时到家了,心里并不畅快,明天天亮你还得面对同样的境遇,上班难、下班难成了心头之痛。

1994年10月,我去成都采访,在火车上偶遇两位西南交大的教授,交谈中我得知,两位是市政府请来商讨修建地铁的。一听要修地铁,一下就让我想到了我与市民们每天的心头之痛,兴趣陡增。两位教授从沉管与隧道之争、经费来源、领导决心、又谈到了其它城市的地铁建设。作为一名市民,我一下子就像看到了曙光,看到了解开城市行路难的彩虹。看到了我们将要告别的是什么,迎来的又将是什么。

规划设计,项目报批,资金筹措,这些都是需要时日的。好在过了一段时光后,随着轻轨一号线通车,地铁2号线也很快开工。我所在的小区就有一座站台。拆迁、打围、挖掘,薄薄的挡板,怎么也遮不住里面的热火朝天,夜以继日,灯火通明,地铁公司还在挡板用大笔书写了向居民致歉的标语。即使马路上有涌流的泥浆,即使上菜场要绕路,即使有诸多的不便,但居民都对致歉标语相视一笑,埋在心里的话是:你们为我们造福,我们为你们点赞。度过暂时的不便,是希翼走出行路难的窘境,走向大都市四通八达的地下坦途。我所在的媒体,还有其他的媒体接连不断的报道地铁建设者的忘我奋斗精神,他们一次次排除险情,一次次化险为夷,他们穿过长江,穿过汉江,一米,十米,一百米,盾构机像不知疲倦的“穿山甲”,即使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他们仍在地下不停的向前挺进。我曾经采访过地铁集团的领导们,他们一再表示:不要宣扬我们中的个体,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在地底下奋进的集体,我们的愿望是多修地铁,让它一米一米地延伸,让一条一条的地铁环绕我们美丽的江城,我们的城市太需要地铁了。有了一支这样的地铁队伍,江城市民不仅心存感激,还有一份难得的豪迈与自信。

2012年12月28日是一个值得我与江城市民永远牢记的日子,武汉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这之后,武汉以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的速度,让九省通衢的武汉进入了地铁时代,3号线、4号线、6号线、8号线共7条线路已经开通,总里程达230多公里,设站160多座。日均客流量近300万人次,在建和即将建成的线路还有7条,规划还将建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环线地铁。周边的新城区也将有地铁通达。

人与城和人与人一样,因了某种机缘,某种变迁变得更近了,也变得更亲了。正是因为地铁,让一个人与一座城,有了更深的亲缘扭带,有了一种充溢身心的幸福感。现在上班,可以卡着时间,从小区的站点,一刻钟左右,就可直达办公大楼。不担心堵车,不担心晚点。现在去三镇的绝大多数地点,你都可以从网上查到相近的地铁站点,有的步行几分钟,有的一出地铁口就到了目的地。在地铁上,你只要稍加留心,就会观察到那种摆脱行路难之后的笑脸,与可以意会的满足感 ,你甚至可以听到轻声交流中的赞叹与感慨。

记得一次聚会,我把外地朋友曾经给我提出的问题抛给了餐桌上的好友:你感到生活在武汉这座城市幸福吗?答曰:幸福。我又问:其中让你最感幸福最有获得感的是什么?答曰:地铁。我说:我举双手赞成。这并非娇情。当一个人生活在你所在的城市不再为出行难,不再把出门看作每天心焦、头痛,甚至“积劳成疾”成为“心病”时,那份熨贴与欣慰是每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都能深切体味到的。

席间,有位朋友说,以前女儿在武昌上寄读中学,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难得与夫人去看望一次。不为别的,只是难以忍受车马劳顿之苦。现在有了地铁,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到女儿上学的学校,城市离人近了,女儿也离父母近了。

我给朋友们说,你仔细观察一下,现在乘坐地铁,很少见到扯皮拉筋,为争坐、为拥挤、为踩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竞而大打出手的。人的文明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朋友们除了赞同之外,还例举了很多鲜活的事例予以佐证。

因为有了地铁,人会多了与城市相依相偎的亲情,一个人可以厌恶一座城市,同样也可以张开双臂拥抱一座城市。

城市给了人什么,人同样会给城市回报什么,人城交融,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