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写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推动时代发展进步 ——《文艺报》“回首40年,放歌新时代”系列研讨会之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18年11月07日09:13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各个领域的创作成就蔚为大观。11月5日,由《文艺报》社举办的“回首40年,放歌新时代”系列研讨会第二场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散文、报告文学、民族文学以及军事文学四个文学领域展开讨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出席研讨会。《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会议。

阎晶明谈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从学术研究、理论发展、文学史进程、创作实践等各个角度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地回顾、总结40年中国文学的成就,反省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是非常切实、务实、专业,也是非常需要的的行动。他谈到,散文从90年代开始,就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广博性、知识性和艺术性;报告文学是跟新时期以来才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学门类,至今仍扮演的着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及时记录时代发展的重要角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成就瞩目,发挥着传承多民族文学、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军事文学一直处于新时期文学非常重要的前沿地带,在继承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交融聚汇。这些领域的经验都非常值得研讨和总结,在这个基础上,新时代的文学才能迈向新的纵深与高峰。

梁鸿鹰表示,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不仅国家经济、政治各方面的活力迸发,中国文化、中国文艺、中国文学同样获得大解放,无论是思想、观念、题材、手法,都空前丰富,反映了时代精神,同时又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为了回顾40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总结经验,启示未来,《文艺报》陆续邀请各门类资深专家和40年文学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共同研讨、交流,以期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繁荣提供有益的借鉴。

拨开纷繁表象,散文创作进入幽深内层

《光明日报》编审彭程以 “自由的表达”来概括新时期散文的特点。在他看来,散文是最能直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的文学样式,可以自由地书写各种各样的题材。“自然与社会,历史和现实,一应可以诉诸写作者笔端。骨肉深情,儿女呢喃,车马喧闹的都市,鸟啼虫鸣的乡野,江山社稷的宏大叙事,平头百姓的卑微人生……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一切,大千世界的广阔和幽深,都天然地归属于散文的视野。笼罩在散文的广阔田野之上的,是世界和生活的巨大而完整的投影,走向纵深,便是更为宏大的情怀、更为深邃的思索。

《中国社科》杂志编审王兆胜提出,散文创作不仅要继承传统,还需要体现时代生活,要关注社会问题,把脉社会重大转型,加强对社会文化的关照。

方向明确、步履稳健,报告文学与时代同频共振

“从1978年进入《文艺报》,到今年,我正好亲身经历了报告文学的40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回忆起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不禁感慨。他谈到,报告文学最初并不为社会所了解,直到《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似乎成了改革开放的先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期待。人们对此前的生活有了一种深刻的反思,对文学有限度的认识和表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在我们国家思想、文化、社会思潮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报告文学逐渐介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但无论是哪种题材,都始终方向明确、步履稳健,保持着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李炳银表示,报告文学一定要深入生活,要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获取生机活力,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不断调整自己的脚步,使自己的表达、行为能和时代发生深层的互动关系,感受伟大辉煌的时候,也要给辉煌理性的注解。

气势磅礴、细致入微,军事文学书写家国情怀

“军队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家,目光始终关注着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转型期中的变革,记录下它前行的脚步,书写它丰沛的情怀。” 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黄传会看来,军事题材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关注民族历史和民族英雄。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军人,也必须向往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对重大革命史的梳理和挖掘是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担当,对英雄的讴歌应该成为军事题材报告文学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代以来,军队快速变革,文学创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巧和手法的不足,而是从历史中所获取的经验和自身的感知积累很多时候已经失效,必须重新贴近生活,再次出发。

中国作协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委员汪守德深有同感,他认为,我国战争和军事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广阔性与复杂性,为从事优秀军事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军事题材文学一方面着重在革命历史题材领域深入地进行开掘,使读者从作家对于历史的书写中,发现其本身蕴含的奥秘与温度;另一方面又大胆探索和揭示部队生活现实,使读者能看清楚当代军旅生活所包涵的内容与质地。作家们在深入叙述革命历史和观照当代军旅的过程中,揭示了战争和军事生活的本质,塑造和刻画了许多典型的军人形象,在展现和还原民族性格和精神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艺术创造,既气势磅礴,又细致入微。

民族文学,在尊重中繁荣和超越

中国作协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尹汉胤追溯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他谈到,40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超越性的发展。1980年12月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会议;1981年1月《民族文学》杂志创刊;7月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举办。1980年成为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全面起步的历史元年,少数民族文学从边缘化的状态进入了有健全阵地、经费保障的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尹汉胤强调,40年少数民族文学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是国家对民族文学工作高度重视、充分尊重的结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形成了多语种、多民族、多层次的创作梯队,一些边疆跨境民族作家的母语作品还获得了周边国家读者的关注。少数民族地区4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少数民族作家们得以传播,也尽到了文学的一份责任。

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表示,自己目睹了少数民族文学跨越式发展的10年,包括鲁迅文学院开班少数民族作家班、《民族文学》在汉文版的基础上创办少数民族文字版等,充分表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母语的高度尊重,对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少数民族文学还实现了从文学到影视的突破,少数民族电影的影展和少数民族剧本的征集被纳入到金鸡百花电影节,是改革开放中一个很大的亮点。

中国作协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景宜认为,今天的民族文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民族文学创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明确历史方位和作家的时代担当,审视自己的写作,充分地尊重这个时代民族生活的新变化,用筑牢中国民族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时代观点,讲好新时代民族生活的新变化、新故事,才能达成新的超越。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当代》杂志社主编孔令燕、《文艺报》副总编辑胡军、中国作协创研部综合二处处长纳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