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井冈山上杜鹃红

来源:文艺报 | 旷胡兰  2018年11月05日07:10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在井冈山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听得最多的是《映山红》这首歌。深情婉转的歌声,如魂牵梦萦般,时时在耳边回响。在井冈山这个红色摇篮,见得最多的是盛开如红五星的杜鹃花,红艳艳的,一朵挨着一朵,一片连着一片。它们映红了井冈山的山山岭岭,映红了井冈山的城市乡村,映红了井冈山每一个农家的房前屋后,映红了井冈山人的每一张笑脸。

每年的春夏之交,是杜鹃花盛开的时节,也是井冈山最美丽、最动人、最热闹的时节。今年杜鹃花节的现场,以及众多悬挂有杜鹃花节标语横幅的地方,都挂出了“杜鹃绽放,幸福井冈”八个大字。这是井冈山人民心灵的绽放,是井冈山人民幸福的表达。就在前一年的2月26日,井冈山人民向世界宣布: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井冈山人民和着春天的节律,大步走在了奔小康的路上。大伙儿怎不心里激动,幸福满满呢。

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的彭夏英,向我们讲述了她家这些年的经历和变化。这个51岁的农村妇女,在经历了人生诸多磨难之后,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她的家建在神山村高高的山坡上,是村里地势最高的一户。2016年的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弯弯的小路,一步一步登上那个山坡,来到彭夏英家,看望这个在精准扶贫中被列为蓝卡户的贫困家庭。亲切的问候,深情的鼓励。总书记还坐在她家的厅堂,品尝了彭夏英制作的黄米果、杨梅干等农家风味小吃。此后,彭夏英在乡村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在自家屋里办起了农家乐。门前那条山坡小道上,悬挂了一块“成德农家宴”的招牌,鲜红的大字,格外招人眼。红烧肉、烧土鸡、清蒸葱鱼、笋干牛蛙,香味十足;炒南瓜、煮毛豆、清炒苦瓜……地道的农家饭菜,让你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成德”是彭夏英丈夫的名字,姓张,原是重庆山里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同样家贫的张成德来到神山村,做了上门女婿。婚后,他们生下了三个孩子,日子虽然艰难,总还有一份希望在。不料想,张成德一次给邻居家拆旧房时,不幸被倒下的土墙压伤,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年岁大了,儿女又还小,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基本靠彭夏英一人操持。90年代初期,一家人勤劳苦干,省吃俭用,终于有了一些小小的积蓄,夫妻俩盘算着盖几间新房。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像大多数贫穷的山里人那样,采用最简易的干打垒方式盖房。虽说这种房子有冬暖夏凉的好处,却最怕雨水。那年彭夏英家的干打垒房子刚建好,就遇上连续半个月的大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新建的房子在连绵的大雨中倒塌。伤心叹气之后,只得咬牙重新动手盖房,这一建一倒再建,又加重了家中多少经济负担呢。房子盖起来了,总算可以缓口气了。哪曾想,不幸的事情又降临了。一次彭夏英在山上砍柴时不慎摔倒,导致脊椎骨移位。家中惟一的劳力不能下地干活了,才进入中学的女儿只得辍学,帮忙料理家中大小事情。手术复位后,本来按医嘱需要静躺五六个月,无奈家中事务繁多,彭夏英提前下地干活了,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时至今日,51岁的她有了微微的驼背,也不能再干重活了。贫穷像一块巨石,重重压在他们的身上。

当井冈山的规模化开发扶贫初显成效,当井冈山的旅游日益蓬勃,当全国村级扶贫攻坚的序幕全面拉开,和煦的阳光照进了偏远的乡村。彭夏英在井冈山扶贫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先后种了黄菊,饲养了几头母牛和一些母羊,进入新世纪的彭夏英一家,日子慢慢有了好转。考虑到饲养牛羊对山林生态和茶树果树的损坏,2015年,井冈山市政府动员大伙儿卖掉牛羊,专注产业种植和乡村旅游。彭夏英带头忍痛卖掉了自家的牛羊,参与黄桃和茶叶的种植。2016年,她家获得了2.2万元扶贫资金。他们将这笔钱作为股金,注入到村里成立的黄桃和茶叶产业合作社,每年有20%的收益分成,家庭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让彭夏英以及众多和她那样获得产业扶持资金的贫困户,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

彭夏英家原先建造的土坯房,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进行了维修加固。整个村里37栋危旧土坯房,也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了维修加固,有两栋还进行了拆旧建新,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居房”,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土坯房因连续下雨而倒塌了。一栋栋白墙灰瓦、墙面描着红线条的房子,掩映在绿树青山之中。山上的黄桃、茶叶蓊蓊葱葱。新修的环山公路和已拓宽的入村路,在茂密苍翠的竹木间蜿蜒。这情景,真让人感觉进入了人间仙境一般。神山村,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山村!

彭夏英在村头的位置,为两个儿子建起了一栋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只等着新媳妇进门。家里收入稍微好了一些,她就主动将丈夫享受的低保指标,让给了其他村民,还在2016年底,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她说,政府的帮扶干部带着被褥、洗漱用品住进了我们村,同我们一起吃住,跟我们一起苦,一起干。每天起早贪黑,白天挨家挨户上门进行调查,经常是周末也在村里工作。他们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看到他们我就看到了希望。我想政府是来扶持我们的,不是来抚养我们的,如果我自己都不能努力脱贫致富,那我就对不起党,对不起政府,对不起帮扶我们的干部。

“习总书记来到我家之后,来我家的客人也多了,我们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一次能容纳60人用餐。还开起了神山特产小卖部,向游客出售自家制作的果脯、米果子、茶叶、笋干。我丈夫还重新拾起放下多年的竹篮编织和竹筷制作手艺,制作竹筷和竹篮出售,有时还从山上挖些野生兰花、映山红等做成盆景,粗粗算一下,现在一年的收入突破了10万元。”今年9月,彭夏英作为井冈山和江西省推选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来到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她激动地向大家说出了心里话。今年她还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彭夏英兴奋地告诉我们这些她从未想过的好事,她的丈夫在一旁憨憨地笑着,时而插一两句话。她的90岁高龄的母亲,也凑热闹似的,不时从一旁的厨房慢慢走进厅堂,朝我们看上几眼。

村里的左香云是红军烈士后代。他的老爷爷左桂林,1928年参加红四军,是红四军的通讯员。1929年,他被敌人杀害于井冈山一个叫“暗垄”的地方。左香云初中文化,头脑很是灵活。2000年,22岁的他学习了竹筒加工技术,先后花6万元购买了两台竹筒雕刻机,在家办起了竹筒、笔筒生产加工厂,走上了竹香创业路。2006年,他又赴外地学习了竹酒生产技术。竹香与酒香,在他的手上巧妙融合,就成了更香更醇的神山竹酒。因为左香云的一技之长和勤劳肯干,他家较早实现了脱贫目标。如今,他生产的神山竹酒,颇有一些吸引力。作为神山村致富带头人,这几年,左香云还担任着村里旅游协会的会长,负责协调和管理村里的旅游工作。自2016年起,神山这个黄洋界脚下的小山村,旅游日益火爆,先后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井冈山的精准扶贫,是深入而细致的。他们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独创了“红黄蓝”卡制,依照国家扶贫标准,视贫困程度,将贫困户评定为红卡户、蓝卡户和黄卡户。扶贫干部清楚了解每一个家庭的基本情况,收入现状和致贫的原因,然后因户施策,精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实现一户一亩竹茶果、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就整个井冈山的精准脱贫和持续发展,他们手里还有一个绝活,那就是井冈山首创的“五个起来”。何谓“五个起来”?一是“有能力”的“扶起来”,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二是“扶不了”的“带起来”,实现个个有股权收益;三是“带不了”的“保起来”,实现人人有兜底保障;四是“保不了”的“建起来”,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五是“建好了”的“靓起来”,实现村村有面貌提升。

“今年以来,我们神山村共接待游客18.9万人,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村里20户贫困户,在2017年底全部成功脱贫。现在,我们村正准备成立神山糍粑合作社,把小小的神山糍粑做成大产业。”彭夏英在全国脱贫攻坚事迹报告会上,不无骄傲地汇报了神山村这些年的变化和成绩。

神山糍粑,本是南方山区传统美食。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神山村左香云家门前,兴致勃勃和当地老表打糍粑的情景,永远留在神山村民的脑海中。那香甜软糯的糍粑,给多少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呀,又给神山村人增加了多少的收入呢。我几次去过神山,每次去时,看见路边几户村民家门口,一拨拨的游客,兴致盎然体验着打糍粑,品尝糍粑。“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今年,左香云参加全国“两会”时,面对众多记者的镜头,满怀自豪和欣喜,报告神山村脱贫致富的好消息。

与神山村相隔不远的坝上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是一片鲜红的土地。袁文才、李筱甫就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经过多年的扶贫与建设,坝上村如今早已成为全国率先脱贫的典范。宽阔整洁的村道、别致的竹篱廊桥、干净平整的河滩、户户门前的簇簇花香,无不给人清新舒爽之感。村子院墙上镶嵌的一颗颗红五星、一支支耀眼的火炬,不时惊艳我们的目光,也带我们回到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的危难时刻,袁文才以非凡的胆识,洞开山门,迎接工农革命军。因为脚伤,毛委员住在村里治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成长为朱毛红军“总管家”的李筱甫,给予毛委员悉心照顾。毛委员离开村子时,李筱甫将自己家中的一匹白马送给毛委员,还拿出家中不少银元和粮油赠送给工农革命军。这匹白马陪着毛委员走过多少征途,经历过多少战场。在敌人对井冈山红色根据地实行严厉的经济封锁时,袁文才、李筱甫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大陇红色圩场。工农革命军急需的药品、食盐等一批紧急物资,通过这个红色圩场,送到工农革命军手中。村前的步云山,曾是袁文才部队练兵的沙场。这里,也是革命烈士聂槐妆的牺牲地。1929年,利用一件浸过盐水的夹袄,巧妙为红军送盐的妇女委员聂槐妆,不幸被敌人抓住。年仅21岁的她,面对敌人火烧双乳的严酷折磨,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在村子的小河边,鲜血染红了小河里的水。

坝上人民没有忘记这段历史,没有停止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求取胜利的脚步。这些年,他们在村里创建了“红军的一天”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每年,一批又一批大中小学生或各行业青年,来到坝上村,开展红色体验教育培训。革命者的气节和鲜血哺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将长长久久哺育每一个华夏子孙。红军传统体验基地的开发,亦如长流的水,为这片土地的兴旺与繁荣注入源源活力。村里参与培训接待制作“红军餐”的52户农家,仅这一项每年平均可增收2.3万元,真可谓“一堂课带富了一个村”。袁文才的嫡孙袁建芳、李筱甫的嫡孙李祖芳,先后加入到井冈山斗争史与井冈山精神的宣讲事业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提升。

村里61岁的吴云月,丈夫早年因病离开人世,她一个人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2013年开始,她参与村里红色教育旅游接待,日子慢慢好了起来。一年下来,家里总收入近4万元。又因为有了政府的帮扶,她家门前原先泥泞不堪的小路,变成了坚硬平坦的水泥路。房子改造加固了,屋顶上原先的土瓦,也换成了有着亮亮光泽的琉璃瓦。吴云月曾说,党和政府已经帮了我们很多,现在主要靠自己。吴云月成了村里脱贫示范,被评为坝上村支持脱贫攻坚先进户和最美坝上人。

我们这次去的时候正是中秋过后。田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七八个村民正在用镰刀割去收割机收割后遗留的稻杆。他们说,乡政府已经安排了翻耕机马上要来翻土,然后由农户自己种上油菜,待到来年春天,村里就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了。他们兴奋也告诉我,坝上村的春天有成片金黄的油菜花和红红的杜鹃花,夏天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花盛开,冬天里还有雪花,白雪落在绿绿的油菜上,真的很美。

走进大陇镇案山村,仿若走进了一个古朴又现代的世外桃源。这个原本属于黄洋界山脚下的贫穷小村庄,已打造成一个山水田园度假村,取名为“陇上行度假村”。这六个大字就刻在村前木质结构的大门牌上,金色的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走进村子,青一色白墙、灰瓦、雕花红窗的客家小楼,青石砖铺成的村道,洁净平坦。盛开的各色花儿,随着道路延伸进村子深处,延伸进每一栋客家小楼的庭院。我以为这一栋栋小楼均是新建,陪同人员告诉我,它们都是由农户原有的土坯房整修改造而成。“民俗、宜居、生态、养生”,这是大陇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公司+合作社+农户”,这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互助新模式,是井冈山人民迈向小康社会的坚定步伐。

沿着村里光洁平整的青石板路,我缓缓移动脚步,生怕一步走快了,就会错过某个精彩。农家乐、豆腐坊、酿酒坊、咖啡屋、公卖处、红圩坊,甚至还有以“苏莲托”为名、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别致去处。成片的荷塘和成片开着花儿的草地,也是农户闲置的土地经公司流转而成。我的心里,不由得感叹起井冈山人视野的开阔和长远,以及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大陇镇,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不仅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所在地,是当年红军挑粮上井冈的出发地,更有着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红色圩场。

陇上行度假村的建设和兴旺,令我联想起两天前参观采访过的柏露乡文化旅游和大井农家乐。

柏露乡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柏露会议召开地。1929年1月4日至1月7日,面对湘赣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第三次“围剿”,中共井冈山前委召开了著名的柏露会议。会议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传达党的“六大”文件,决定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欲实现“围魏救赵”之目的,红五军及红四军第32团留守井冈山,并成立宁冈中心县委,由何长工任书记,统一领导湘赣边界六县的地方武装。乡里如火如荼的鹭鸣湖乡村旅游项目,它的规划和建设,与陇上行度假村如出一辙。红色与绿色、文化和旅游、发展与振兴,结合得如此紧密,又如此浑然天成。井冈山的今天,已经传达出它明天的模样。

大井,毛泽东旧居所在地。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来到大井村时,当时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将自己所住房子“白屋”腾出来,让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旁,毛泽东住在屋子东厢房内。1928年5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与白屋相邻的黄屋,便是朱德和陈毅的旧居。此后,毛泽东、朱德等多次在这里部署战斗,一次又一次粉碎湘赣敌军的“进剿”。1929年1月底,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湘赣敌军进入大小五井,将大井村房屋基本烧毁。大井村人民与留守部队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终因敌强我弱,付出了巨大牺牲。大小五井原有居民80多户,300余人,其中被杀的有136人,被杀的灭口绝户的有39户。白屋与黄屋,烧得只剩下一段残墙和白屋后的两棵树。青壮人员参加革命离开家乡,或在战斗中牺牲,或遭到敌人无辜杀害,以及房屋家财的被毁,无疑使本就偏远贫穷的井冈山加重了贫穷的程度。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革命者英勇斗争的身影,洒下了年轻的革命者鲜红的热血。茨坪村原有250多人,经过敌人的七次屠杀,到1930年初只剩下120人。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委员龙寿宇,一家六口人全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革命的火种是杀不灭的,更多的井冈山人民投入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中。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语重心长地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毛泽东旧居屋后这两棵劫后余生、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大树,经过当地人的施肥培育而愈发青翠繁茂,就像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的队伍,历经磨难而最终走向胜利。毛泽东旧居,也在1960年得到重建。白屋和黄屋,一如以前的模样,静立在大井村中央。历史从来没有远去。它们永远留在大井村人民的心中,永远留在井冈山人民的心中,永远留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年年月月,前往大井村游览毛泽东旧居的人络绎不绝。瞻仰、缅怀、前行,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国人的血液中传承,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放射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辉。

2015年,大井农家乐应运而生。农家乐的开办,在大井林场的指导下进行。林场给予贫困户每户不低于5000元的扶持资金,村民自己再筹措一点,对自家住房按照统一的外观设计、内部设施标准进行改造,由村里农家乐协会统筹管理与安排旅游团队的接待。

9月27日,我们来到6号农家乐邹水明家采访。他们承包了村民的房子进行运营,取名为“红军村饭庄”。女主人告诉我们,一楼租给别人做餐饮,每年租金8万元。二楼8间客房,前一天晚上住满了客人。三楼房间自住。粗略一算,他们家一年收入可观。我们来到8号农家乐罗小平家。他们家取名为“红星小筑”,一个带着诗意的名字。大门上方这四个红色大字,充满了自信。雪白的墙体,灰色的瓦顶,墙裙粘贴着大小不一的黄色圆形石块,显得自然、古朴、厚重。整个大井村,有20多户农家参与农家乐游客接待。我们在整洁的村道上行走,沿路每一户农家乐门前,盛开着颜色各异的花儿,月季花、秋杜鹃、黄菊花……几户农家正在准备游客的午餐,小河鱼、猪肉、各种时新菜蔬或几样山乡野菜,厨房里飘出一阵阵香味。大井林场在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还统一建起了沿街店面,低价租给村民经营,让村民通过出售自家土特产增加收入。

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红色培训……这是井冈山推进全域旅游的生动注解。回首过往,井冈山的旅游发展也曾有过波折。但当红色旅游的理念慢慢被接受、被传播,当红色历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追寻,加之井冈山的良好生态和自然风光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井冈山的旅游发展步入时代的快车道,井冈山的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也步入时代的快车道。

“同志哥, 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啊,甜又香啊……”

走进与大井毛泽东旧居一路之隔的井冈山茶厂,悠扬甜美的《请茶歌》就响在了耳边。泡一杯“井冈翠绿”,那细细嫩嫩的茶尖尖,在沸水中翻滚、沉浮。抿一口,那一份清新香甜直沁心脾。这个始建于1958年的茶厂,走过了60年风雨。茶厂人的努力、国家科技部及省市政府的扶持,让昔日小小的茶厂,拥有了1万亩优质茶场,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吃水不忘挖井人。提供就业岗位、农企合作增收、扶持青年创业、捐助贫困学生,精准扶贫的路上,留下了井冈山茶厂动人的身影。

“梦想家园”,一个多么美妙、给人无限遐想的名字。从厦坪的中心城区出发,驱车十多公里就到了,出现在眼前的是几排褐红色的楼房。哦,这是坐落在罗浮村的一个居民小区。为什么取名梦想家园呢?原来,这个小区的居民,都是从偏远、贫穷、落后的深山老林搬迁而来,其中18户来自遥远的西坪村。西坪村距离中心城区厦坪虽然只有30多公里,但是,重重的山峦阻挡了他们走出深山的脚步。此前,他们到中心城区来一趟,需要走上一整天。国家的移民政策、井冈山的扶贫攻坚项目,让大山里的人实现了祖祖辈辈走出大山的梦想。每人8000元的帮扶资金,每户只需出很少的一部分,便可以拥有人均25平米的住房。为了鼓励移民搬迁,井冈山还实行人均20000元的奖励补贴政策,对于一些特别贫穷的红卡贫困户,由政府先行垫资,或统筹实行“爱心公寓”交钥匙工程。1000多个家庭,2600多人,从大山深处来到了城区,来到了景区,来到了园区,他们看到了山外精彩的世界,他们住进了漂亮洁净的楼房,他们成了工业园区、成了旅游景区的工人。多少年的梦想,一朝成为现实。

紧靠梦想家园的,是另一处精彩的世界,一个叫做华润希望小镇的地方。小镇环境干净优雅,教育、医疗、养老设施齐全。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所有这些公共设施,均由华润集团捐资兴建。村里的民房、民居,也在集团的资助中实现改造提升,旧房变新房,民房变旅馆。小镇旅游红火,村民收入翻番。小镇福利院,住着20多个老年人。他们当中,有的是没有子女赡养的五保户,有的是子女在外工作、无人照顾的老人。我进去的时候,几个老人正坐在走廊里聊天、晒着太阳,看到我们,他们很是高兴。身穿枣红色外套的邓海兰阿姨,今年已经88岁高龄,衣着整洁,口齿清晰。她告诉我们,她的子女都在上班,不能很好地陪伴她、照顾她。她来到福利院之后,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她说这个地方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有人陪着聊天,有人照顾饮食起居,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幸福。看她一副健谈的样子,我问她之前做过什么工作。她说她是1960年跟随丈夫从赣州南康,来到当时的国营江西井冈山综合垦殖场,支援井冈山的建设。丈夫是垦殖场的技术员,她自己在保育院当老师。“一晃已经58年了,我们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了井冈山。井冈山的变化真大呀。我们来的时候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现在都通了高速路,通了火车,还有飞机了。”她不住地感叹,“我年纪大了,这几年都很少上茨坪,听说茨坪建得更美了。我们来的时候,山上没有那个湖,那个挹翠湖。1979年的冬天,我们和井冈山人一起挖成了这个湖,2006年的时候又改造了一次。有一年杜鹃花节,孩子们带我到茨坪玩。那个湖真美啊,到处都是花,还有喷泉,喷泉还可以放电影呢。”老人家一边说着,一边开心地笑着。我嘱咐她好好保重身体,多看看井冈山的变化。

井冈山拿山乡一个山环水绕的地方,每年3月至10月旅游旺季的每个晚上,《井冈山》实景演出都准时开演。《十送红军》的动人旋律,便深情地回响在拿山的上空,回响在每个观众的心里。《井冈山》史诗般再现90年前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大部分为红军后代的当地600多名农民演员的本色出演,乡土原生态的音乐和舞蹈,使这台实景演出,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场集视觉、听觉、感觉为一体的红色经典,深受游客喜爱,也给了所有游客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从2008年10月1日正式公演以来,已经演出了2300余场。10年来,仅当地农民演员参加实景演出,获取了5000多万元的劳务费,从某种意义上说,《井冈山》实景演出,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更是深层次的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

严瑞华,1966年出生,温和而精干,在实景演出中担任团长一职。在演出中,他饰演的团长在妻子生下孩子才一个月,就要跟随部队下山。无奈之下,出发之前,忍痛将婴儿送给当地百姓抚养。严瑞华的深情演绎,冬夜托孤的感伤场面,让众多游客流下了泪水。严瑞华还在演员队伍的管理工作中担任连长。他现实生活中的妻子也在其中做演员。他说,实景演出这个项目真的非常好,不仅让游客们多了一个了解井冈山斗争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机会,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演员中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10岁,也有一家四五个人全部做演员的,大家都非常热爱这份特殊的工作。演出结束后,所有演员举着表演时使用的火把,分列道路两侧,目送游客离开。我分明感到,这就是当年井冈山人民深情送别红军的情景。我深深爱着井冈山,爱着井冈山漫山的红杜鹃。我一次又一次走进井冈山,我想让我的身体和灵魂,与井冈山贴得更近,更近。

在井冈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50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很多到过井冈山的游客,都听过他高亢激情的宣讲。2万多场,200多万人,为了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他倾尽心力。他的宣讲,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井冈山的精准扶贫提神正气。他将仅有的2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井冈山的脱贫攻坚。他一次一次行走在井冈山脱贫攻坚的现场,想用生命最后的时光,把井冈山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写成一部《井冈丰碑》。他说,井冈山的脱贫攻坚,就是井冈山新时代的历史丰碑。可是,今年的7月23日,90岁的他,燃尽了生命的最后能量,永远闭上了他的眼睛。他就是“全国道德模范”“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毛秉华。《井冈丰碑》虽然尚未能成书,但是,党和国家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支持,井冈山人民永不停息的奋斗,筑起了这座新时代的历史丰碑。

“让伟大的山岗变成幸福的乐园。”“老区在全国全面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都不能少。”井冈山的山山岭岭,新的梦想在生长,那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啊,一定会开得更艳,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