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湖州的味道

来源:中国艺术报 | 丁晓平   2018年11月05日11:11

“苏湖熟,天下足。 ”第一次来到美丽的“天下粮仓”湖州,才晓得湖州还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圣”陆羽就是在这里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 。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已成为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但消费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唐朝时茶叶的产销中心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名扬天下。饮茶之风兴起,茶也自然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茶道”一词也最早在湖州出现。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唐代诗人戴表元的诗歌《湖州》 ,为我们勾勒出了湖州与太湖的深厚渊源。沿着吴兴区滨湖大道一路向东,左手是烟波浩淼的太湖,右手是因溇港而兴的许许多多村落。横塘纵溇,圩田栉比、阡陌交织,是这些村落千年留传的共同符号。没有溇港,就没有湖州。萌生于春秋时期的溇港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由运河頔塘、太湖堤防、百条溇港、万顷圩田的水利系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变涂泥沼泽为沃土良田的水利工程,可与四川都江堰媲美。

在好客的湖州朋友引领下,我们慕名来到千年古村义皋。位于吴兴织里镇东北6公里处的义皋村,是众多因溇港而兴的村落之一,也是为数不多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溇港之一。以溇为经、以塘为纬的棋格中间是一块块圩区,在这三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村庄、田地和水塘。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吴兴人在这片狭小的热土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静日子。

义皋村因义皋溇而得名,村有皋桥,名为“尚义” ,为花岗岩石拱桥,长约10米、宽约3米。走近一看,桥身的云纹依然清晰可见。再细看,桥的南北两端各有楹联,南侧是“流分沙漾庆安澜,民有淳风称义里” ,桥名“尚义”典在其中;北侧的“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涉;春波北至,千秋浩淼永安澜” ,溇港功利亦在其里。站在桥上,可以想象当年那“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的市井画面,南来北往,渔舟唱晚,诗情画意。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义皋村最常见的风景。

湖州先民较早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在明清时代又创造了桑基鱼塘技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基,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砂用以饲鱼,鱼塘中的塘泥取上来又做桑树的肥料。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义皋养蚕盛行,茧站全盛时期一天能收3000担蚕茧。

如今,曾经热闹的茧站被改造成了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这是一座外表上看上去非常简陋的砖瓦结构的农舍。没想到的是,还没来得及参观展览,展示馆的主人就请客人坐下,说必须先请我们喝一喝湖州的“三道茶” ,这是一种礼仪,不可或缺。或许,这也是“义皋村”和“尚义桥”中“义”字的一种注释吧?

不一会儿,主人端上了第一道茶。头道茶叫“甜茶” ,意味着“甜介甜,甜一年” ,一般是用来招待贵客,或是招待第一次上门的新客、新亲的。这第一道茶还有两个非常奇特又文绉绉的名字,一曰“风枵茶” ,一曰“镬糍茶” 。这两个词语,对我们外地人非常陌生。翻翻《现代汉语词典》 ,竟然也没有查到“风枵”这个词语。 “枵”(xiao,一声)字的书面解释为“空虚,枵肠辘辘” ,应该是饥饿的意思。“镬”(huo,四声)就是锅的意思,而“镬糍”就是我们小时候都爱吃的锅巴。不过,在湖州,“镬糍”又叫锅糍,它却不是一般的锅巴,最正宗的应该是用糯米饭手工挞制而成的,且制作工艺也不一般,并非是我们家中日常煮饭自然形成的那种锅巴。制作“风枵茶”时,要选用当年出产的太湖新鲜糯米,淘洗干净,放铁锅内,加适量的水,煮成八成烂,然后用锅铲把糯米饭摊、刮、碾、压成薄片,略带焦香时轻轻铲起锅,即成薄如纸、白如霜的“镬糍” 。饮用时,将“镬糍”扳成小块放置金丝蓝边小碗中,再加入适量的白糖,用沸水冲泡,就制成了一碗甜糯松脆的“甜茶” ,民间又叫“锅糍汤”“糯米锅糍” 。

其实,端起这第一道茶,也不是喝,而是“吃” 。一把小汤匙,一口一口地吃下,那口感还真是甘甜润滑、清香纯正,让一路的仆仆风尘为清清爽爽所取代。“风枵茶”饱含丰富的铁、锌等元素,易消化吸收。据说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 ,那时就已经成为皇家的贡品,也是产妇哺乳期的滋补食品。

喝了这第一道茶,想不到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可这讲究就是文化,就是历史,也是沉甸甸又甜蜜蜜暖融融的情感。说话间,主人又送上了第二道茶。只见一壶煮沸的开水冲入青花蓝边的盖碗,碗中青青的熏豆、橘黄的橙皮、红色的枸杞、黑紫的野芝麻、浅黄的桂花等,和几片雀舌般的绿茶一起,若沉若浮,若隐若现,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图画,煞是好看诱人。这道茶就是风行吴兴的“熏豆茶” ,也叫“烘青豆茶” 。

在湖州诸多的特色茶中, “熏豆茶”别具一格。有古诗《烘豆》作证:“乍收豆荚已齐檐,薰豆初添火一杯。生怕点茶滋味淡,不妨稍下水晶盐。 ”所谓“熏豆茶” ,其实茶叶很少,只有几片嫩绿,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除了熏豆之外,还有橙皮、紫苏、芝麻、香苏子、枸杞子,以及淡盐渍过的姜片、桂花、丁香萝卜干和山里出产的扁尖及香豆腐干等多种佐料。当各色佐料和少许绿茶经沸水冲泡后,茶碗中这色香味俱全的“熏豆茶” ,在你舌尖上就有了一丝丝咸咸的感觉,清香鲜醇,回味长久,因此它又叫“咸茶” 。按当地习俗,“咸茶”喝完,宾客要入乡随俗,把茶碗中的“茶里果”一并吃下,寓意“和和美美” 。

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常见有“熏豆子茶”“木樨青豆茶” ,其实就是“熏豆茶”的同类。据《易牙遗意》记载,明代苏州就有“盐豆” ,就是将新鲜上好的黄豆(亦叫毛豆)淘净,用盐水、调料煎煮,烘至汤干,再在火上焙干。到了清朝,人们把嫩青豆用盐水煮后熏烘,与今日的熏青豆的做法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在湖州,关于“熏豆茶”的传说也很美丽。在义皋村,村民们都认为故事发生在1700多年前,吴国大将伍子胥在今天吴江市庙港乡开弦弓村屯兵。有一天,伍子胥在拉弓射箭的军事训练中,因为用力过猛导致他脚下的土地石头震动变形,成弓弦状。当地百姓对伍子胥将军屯兵苦练保家卫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便自发地采集土生土长的青豆,将其烘焙炒熟,以充军粮。可是,熏青豆吃多了,容易口干舌燥。伍子胥就用开水冲泡,还加些许茶叶,谁知这一无意举动,竟然成就了一道香喷喷、咸津津,备受将士们喜爱的“茶饮” 。

“三道茶”最后一道是“清茶” 。湖州人谦称为“淡水茶” 。顾名思义,这才算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喝茶” 。一方水土一方茶,湖州人沏“清茶”时,一般都选用湖州名茶,如“温山御荈”“三癸雨芽”“莫干黄芽”“菰城旗枪”“安吉白片”“顾渚紫笋”等等。清茶一杯,醇和生津,提神醒脑,香味宜人,寓意“四季常青” 。湖州人之所以选择“清茶”作为最后一道茶,一方面是为了清除口中的甜、咸味道,另一方面则寓意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平淡。

“三道茶”三种味道,也是人生三重境界。从甜到咸,再回归清淡,湖州“三道茶”里荡漾着的是湖州人对生命的哲思和热爱。对友情,“三道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对生活,“三道茶”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如今,“三道茶”已成为湖州人文化心理和精神生活的“有意味的形式” ,不仅仅是民间习俗,还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既是生活的方式,也是文化的景观;既是平凡亲切而又细腻精致的日常生活内容,也是湖州人不可替代的生命记忆。作为湖州的客人,我也从这“三道茶”中品出了湖州的味道——甜蜜、香咸、清淡,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这味道就像太湖的水一样,在我的心中美美地荡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