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者论模型
来源:文艺报 | 【美】斯蒂芬·普林斯 著 王 彤 译  2018年10月31日08:10

作者论(auteurist film theory)的研究对象是电影作者。将电影视为艺术这件事情本身就假定了一名或多名作者的存在。电影是群体劳作的结晶——所有摄制组成员同心协力将电影完成——但至少有一名或者多名人员会对影片的创作团队进行统筹调控。电影作者的相关理论就是寻找这些作者,研究将电影视作自我表达的载体以及具有强烈的个人创作风格的电影。电影作者论中的“auteur”源于法语,同英语中的“author”一样,皆有作者的意思。作者论及其批评是应用范围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思考电影的方式。当电影作为一种创意媒介时,导演就成了创意决策的关键人物。

作者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那时,《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们纷纷以导演为中心撰文发表电影评论。他们认为,即使在好莱坞的制作体系中,仍有许多作者导演频出佳作。但这一理论不无争议。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体系的鼎盛时期,电影导演只是受雇于电影公司,尽求多快好省地拍摄影片,对制片人唯命是从。然而,推崇作者论的影评人却尊奉约翰·福特、希区柯克这样的导演为作者,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呈现了清晰可辨、从一而终的风格特征。相比之下,今日的电影导演拥有更高的名望,甚至拥有超级巨星的地位,公众也视其为艺术家,哪怕这名导演只拍过一两部影片,制片公司也允许他们将名字放在电影片名的前面,好像这部电影为其所有,如“×××拍摄的影片”(A Film By……)。

作者论通过新浪潮影评人孕育、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传入美国。今日,导演研究是电影批评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批评家们研究重要艺术家导演的风格手法,以及对影片内容和设计的创造性影响。这些导演包括日本的黑泽明,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的费里尼和美国的希区柯克、约翰·福特、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等。

作者论批评家会在一名导演的众多作品中寻找连贯的主题和电影设计。而实际操作起来,批评家会仔细察看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拍摄手法、故事和主题。

案例分析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人们经常从电影作者的角度分析希区柯克。以他为例,上述连贯、反复出现的要素体现为蒙冤受到指控的角色(即“被冤枉的人”主题,可参考电影《39级台阶》《伸冤记》《火车怪客》《西北偏北》等)以及标志性的视觉元素,如交叉推轨镜头(crosstracking shot),主观镜头,俯视镜头,镜像和没有任何对白、视觉冲击极为震撼、被希区柯克称为“纯粹电影”的长段落。

此外,从电影作者角度分析希区柯克电影的批评家,也会寻找希区柯克的成长背景,个人经历与影片中人物塑造和拍摄手法之间的相关性。这类批评家或许会从希区柯克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母亲形象联想到他同生母之间的芥蒂,或将忏悔、原罪、禁忌、犯罪等叙事主题与希区柯克的天主教家庭和他曾在基督教会学校就读的经历进行关联。希区柯克本人对犯罪主题爱不释手,经常去老贝利法庭(Old Bailey Court)旁听谋杀案的审判,也经常在苏格兰场的黑色博物馆(Black Museum of Scotland Yard)中流连忘返,十分痴迷于像英国臭名昭著的将尸体藏在房间地板下的约翰·克里斯蒂(John Christie)这样的连环杀手。而这些个人偏好在他的电影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关注作者论的批评家也会在希区柯克的访谈轶事里寻找蛛丝马迹。比如,据说希区柯克父亲曾把他带到警察局。在希区柯克被关押几天后出狱时,警察警告他说:“我们就是这么对付淘气包的。”希区柯克和公众分享了这次经历,实际上也是鼓励大家将他的个人经历和作品进行关联。他曾说:“我恐惧警察,恐惧神父,恐惧体罚,恐惧其他很多事物。这些就是我作品的根源。”

只要作者论批评家能够在导演的众多作品中寻找到连贯的主题、故事和设计,甚至能够将这些元素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关联,他们就可以声称这些导演是如假包换的作者,其电影体现了自我的艺术视角。

火车怪客(华纳兄弟,1951)

在希区柯克秉承的伦理观中,人人都有原罪——即使不是行为上的,也是思想上的。因此,他的多部电影都以“被冤枉的人”为主题,角色常蒙受不白之冤。盖伊(法利·格兰杰饰)被拖进了一场杀妻的阴谋之中,虽然他没有动手杀人,甚至对此计划提出了反抗,但他无法抹去这个念头。为了体现这个邪恶的念头,希区柯克拍摄了他站在栏杆之后,面孔半明半暗的镜头。

精神病患者(派拉蒙,1960)

终其一生,希区柯克都对犯罪主题十分痴迷,而这无疑影响了他的电影作品。他曾研究分析了英国臭名昭著的谋杀犯的案例,因此塑造了银幕上最经典的反派形象。诺曼·贝茨(安东尼·帕金斯饰)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心怀恐惧的角色。

作者论令批评家、电影人和大众心目中的电影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作者论批评家强调导演艺术表达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推崇完整的作品系列。因此,他们主张电影不仅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电影产业也不仅仅是商业活动,或昙花一现、仅供消遣的娱乐活动。作者论通过突出电影作为艺术的身份,无疑抬高了导演相对于制片人和摄制组其他成员的地位,并让电影作为媒介的功能更加合情合理。

而且,在许多案例中,导演能够催化电影制作,是剧组的核心人物,负责综合协调、指导并带领剧组其他成员工作。美术设计和摄影师收敛自己的艺术表达和观点,服从导演的命令,从而实现导演想要的结果。从这方面来看,毋庸置疑,许多导演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印记。

而实际上,如果观众观看了某位导演足够多的作品,导演惯用的视觉和叙事设计思路或许会自然显现。但并非所有惯用技巧都意味深长,也并非一定要归因到导演身上。有时电影人追求某些效果,仅仅是因为他们中意这些效果对影片外观的影响。其他原因可能听上去更加平淡无奇:天公不作美、签约演员的档期或资金周转不灵等因素,都会让电影人不得不按照某种方式拍摄或剪辑。导演在许多影响成片效果的因素上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有人曾询问日本导演黑泽明关于16世纪日本武士混战的影片《乱》中的某一场景取景,黑泽明的回答说明了许多实际问题。他说他不得不以那个角度进行拍摄,因为其他角度会暴露拍摄现场周围的索尼制造商和机场,违背影片的时代背景。

狭义的作者论总绕不开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制作的协作性。甚至对于希区柯克这样风格显著的创作者而言,某些效果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希区柯克和编剧们合作撰写了许多剧本,但目的只是为了让叙事行之有效,让自己留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视觉设计。不同于伍迪·艾伦这样妙笔生花、能够把一个简单的想法打磨成构思精妙的故事的导演,希区柯克需要造诣精深的编剧的指点。《后窗》《捉贼记》和《怪尸案》等影片之所以亦庄亦谐,编剧约翰·迈克尔·海耶斯打造的剧本功不可没。而希区柯克与其他编剧合作的作品却缺乏这样的神韵,由此可见海耶斯在这些影片设计中所占的分量。

而由希区柯克执导的一些经典影片—如讲述美国间谍潜入巴西纳粹间谍巢穴的《美人计》——也受到了制片人提出的创作修改意见的影响。以《美人计》为例,制片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坚持认为希区柯克及其剧本团队创作的剧本不够完美,需要大刀阔斧地修改。塞尔兹尼克的一贯作风甚至包括改变角色和故事情境。而只有等到塞尔兹尼克首肯,希区柯克才可以开拍。

作者论批评家寻找贯穿导演所有作品的固定套路,并希望这种以导演为决定元素的理论能够站稳脚跟。然而事实上,批评家只是凭空臆想,并没有细致探究对剧组具体分工进行叙述的采访资料或书面档案。对此,批评家辩驳道,他们口中的“希区柯克”并非指某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系列主题相近、视觉风格相似的电影。因此,“希区柯克” 变成了一个需要理论阐释的构造,指代电影而非其人。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对批评家无法彻底知晓谁在某个环节做了什么的质疑声音,也纠正了一些——虽然不是所有——反对的原因。

我们同样需要留意,并不是所有导演都会在作品中保持风格一致性。导演的才华体现在他们能够一直以聪明、风趣并且多变的方式诠释剧本。比如,好莱坞导演迈克尔·柯蒂兹从未被视作电影作者。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看他导演的影片,便会发现这些作品的伟大,它们包括由埃罗尔·弗林主演的奇侠经典《铁血船长》(Captain Blood,1935)、《英烈传》《海鹰》和许多由好莱坞巨星加盟的影片,如詹姆斯·卡格尼(《一世之雄》《胜利之歌》)、亨弗莱·鲍嘉(《马赛之路》《卡萨布兰卡》)、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1945])以及约翰 ·加菲尔德(John Garfield,《续四千金》[Four Daughters,1938]、《孤帆灭枭》[The Breaking Point,1950])等。无论是西部片(《维城血战》[Virginia City,1940])还是歌舞片(《白色圣诞节》[White Christmas, 1954]),柯蒂兹拍摄起来都得心应手。

诺曼·杰威森(Norman Jewison,《炎热的夜晚》[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1967]、《月色撩人》[Moonstruck,1987])和西德尼·波拉克(《窈窕淑男》[Tootsie,1982]、《走出非洲》)虽不在电影作者之列,却也是难能可贵的电影人。他们导演的作品类型不一,风格多变,但总是妙语连珠、构思巧妙、一针见血。而电影作者这种观点却不适合被用来描述这些电影人。他们固然伟大,却没有耽于自我标榜,而是让自己的才华服务于剧本的需要,并相应地对创作风格进行调整。

破碎的拥抱(Broken Embraces,UPI,2009)

杰出的导演能够享誉全球,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家。佩德罗·阿尔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就是当代著名的西班牙导演。其影片以高饱和度的色彩、十足的戏剧冲突和坚强的女主人公而闻名世界。他和女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本片是他们合作的第四部作品。影片中,克鲁兹扮演了一名被左右摆布、深陷情感囹圄并一心想成为演员的女孩。影史上,导演与御用演员搭档的关系屡见不鲜,还包括导演迈克尔·柯蒂兹和演员贝蒂·戴维斯,以及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演员丽芙·乌尔曼(Liv Ullmann)。一名作者导演能够迅速崛起并巩固在影坛之中的地位,与其合作的关键人物功不可没,这些人物可以是摄影师、编剧,也可以是演员。

综上所述,尽管作者论是理解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段,但它只聚焦于在作品中呈现清晰可辨风格脉络的导演,而忽略了其他并不满足这一条件却同样杰出的导演。

(《电影的秘密 形式与意义》,[美] 斯蒂芬·普林斯著,王彤译,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