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对岸的乡情
来源:中国财经报 | 吴重生  2018年10月30日08:45

走在台北街头,看着霓虹灯闪烁着的繁体字招牌,使人有时空穿越之感。今夕何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台湾海峡冲击、回荡,沉淀为旧的记忆与新的华章。而十天的台湾之行,让我感受最深的则是对岸的乡情。

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赴台湾,首先想到的是向老乡咨询出行方案。金华台联会的郑旦锋副会长向我们提供了旅台浦江同乡会总干事璩维霆的联系方式。临行前,杭州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台湾友人丽娜姐会到桃园机场来接你们。”

丽娜姐是一位气质优雅、满脸福相的中年妇女。她告诉我,她的丈夫也姓吴,与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丽娜姐”是她的微信名,无论男女老少,统统叫她“丽娜姐”。这也符合她开朗、热情的性格。她的兄长是金华市的荣誉市民。她本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在金华永康投资办厂,后来又相继在金华市婺城区和杭州市江干区以及山东等地投资创办台资企业。

交谈中得知,丽娜姐是一个活脱脱的“浙江通”。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熟悉台湾的风土人情,当在情理之中,但对浙江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则不免让人暗暗称奇。“我们永康人如何如何”“我们杭州人如何如何”是丽娜姐的口头禅。她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贡献者。近年来,活跃在两岸民间交流的很多重要的历史场合。

我告诉丽娜姐,我们此行希望能够走访部分在台湾的浙江乡贤。行前,我们已通过旅台浦江同乡会,与台湾清华大学原校长陈力俊先生、台湾联合报系董事长王文杉先生取得联系。丽娜姐自告奋勇当我们的向导。

到达台北的次日中午,旅台浦江同乡会为我们接风。总干事璩维霆告诉我,这次接风宴早在我们确定行程之后,便作了精心的准备。由同乡会通知在台湾各地的同乡代表赶到台北天成饭店三楼308室会合。我们到达时,老乡们均已在包间内等候。包间门框上贴着一张红纸,上写“旅台浦江同乡会欢迎吴先生午宴”。午宴共来了九位同乡代表,分别为张国政理事长、璩维霆总干事、常务总监事张屏先生和常务理事陈士普先生,甄敏、潘承新、吴让、倪柏森四位理事,以及同乡会顾问陈友旺先生。我向各位同乡赠送了自己的诗集,张国政理事长代表同乡会向我们赠送了台湾名产凤梨酥。张国政理事长退休前曾任台湾民航部门负责人,他代表同乡会致欢迎辞,热情而真诚。倪柏森先生带来了他自酿的米酒,采用的是老家浦江的传统酿酒工艺。整个午宴简朴而隆重,席间,大家追忆往事,回顾近年来台湾与浦江两地的文化交流活动,气氛热烈。九旬老人张屏先生告诉我,他是我好友张抒的大伯,早在我赴台之前,张抒便已向他介绍过我的情况,此次在台湾相见,颇有“他乡遇故知”之感。我当即用手机拨通了张抒的电话,老人家讲话中气十足,笑声爽朗。两代人隔着海峡通电话,包间门哐哐作响,似乎都可闻到对岸厨房里炒菜的声音。考虑到我带爱人和女儿同来台湾,璩维霆总干事还特意在午宴开始之前,让他的爱人和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在包厢外迎候,并介绍她们四人认识。

谈起1949年之前的家乡浦江,台湾的同乡长辈们如数家珍,他们的浦江话很纯正。同乡会理事吴让先生曾经是高中英语老师,与我的祖父同一辈分,都出生在浦江县前吴村。我当即赋诗相赠:“我在槟榔树下执教英语/用浦江方言告诉台湾/故乡不在天涯/俯仰天地,大海千帆向我家/思古堂前芭蕉绿/存古堂前枇杷黄/当年你背着故乡出行/收藏了我所有的星空和大海/今天,我代表故乡与你相逢/却不知故乡正在你的行囊中。”

因为璩总干事正在筹备返乡团访问浦江,与我们的台湾行程有一部分时间重叠,他在百忙之中,特意邀请台湾浦江同乡会的理事甄敏女士协助安排清华大学及联合报系之行。甄敏高度负责,对我们出行的每一个细节都作了周到安排。当我们和丽娜姐一行抵达新竹清华大学校园时,甄敏已早早等候在学校图书馆的门口。

年逾七旬的陈力俊先生是浦江人。虽然已从校长位置上退下来,但依然很忙。我们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而此时,陈力俊先生已经在约定的地点等候了。看到陪同我们前往的旅台浦江同乡会理事甄敏女士,陈力俊先生感慨地说:“我是一个受过旅台浦江同乡会恩惠的人啊!”小时候因为学习成绩优异,他每年都受到旅台同乡会的表彰,并获得奖学金。旅台浦江同乡有8000多人,大家很齐心,很重视教育。平时聚在一起搞联谊活动,说浦江话,叙家乡情。这种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陈力俊告诉我们,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一脉相承,新竹清华的昆明湖、蒙民伟楼等,都是延续老清华旧名。原定在学校图书馆的简短会晤变成了一次长谈。陈先生热情地带我们参观校史陈列馆。参观毕,下楼时,甄敏女士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她考虑到陈校长不一定有时间带我们参观校园,便在网络上约了一位青年志愿者,是清大的一位大二男生。现在这位男生已经到校史陈列馆楼下,等待带我们参观并作义务讲解了。陈校长把我们“交”给了那位大二男生,并嘱咐他参观结束带我们到苏格猫底餐厅吃午饭。

吃了中饭,我们往新北市出发,上高速,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在约定时间到达了联合报系的总部,联合报系董事长王文杉先生已经在会议室等候了。

联合报系是一个以《联合报》为核心事业的中文报业集团。其创办人王惕悟先生是浙江东阳人,与我的老家浦江同属金华地区。现任董事长为王惕悟之孙王文杉。王文杉先生与我同年,同为1970年生人。同为报人,又是老乡,宾主见面有许多共同的话题。联合报系的报训为“正派办报”四个字。王文杉先生很好地传承了其祖父的办报理念。尽管由于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但联合报系的发展依然十分稳定。在我们入住的宾馆,每间房间的门外都挂着一只布袋,每天醒来,只要一打开房门,就可收到当天出版的《联合报》。

王文杉先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一中”原则的坚定支持者。他带我们参观了报社的编辑中心,介绍了报纸的编辑出版流程,并安排大陆新闻中心主任与我们见面。

第二天,艳阳高照。我们前往台北薇阁小学参观。一男一女两位身着校服的小学生手捧鲜花在校门口迎接我们:“贵宾您好!欢迎您光临薇阁小学!”稚声稚气的童声、整洁的装束、甜美的笑容。纪绍仁校长笑吟吟地站在两位孩子的身后。他和孩子一起带领我们在校园内参观,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了薇阁小学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成就,最后,带我们来到一间教室。教室里整齐地坐着三十几位一年级学生,大家手里拿着课本,还有一个竹板定制的快板。原来他们正在上国学课。吟唱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传统经典读物《三字经》等。孩子们边吟唱诗句,边敲快板。声音稚嫩而洪亮,音调整齐,抑扬顿挫,让人动容。纪校长让我们出题考一考孩子们,结果大多数孩子能够准确背诵。接下来是珠算课,孩子们课桌上人手一把算盘,算盘珠子叮当响,数学计算完全由算盘算出。孩子们学习非常认真,课堂气氛活跃。

而后,我们去私立薇阁中学参观。该校以田园教学和英语教学环境为特色,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因为是私立的缘故,办学者在教材选择和教学方式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体现在办学实践之中。(吴重生,作家,著有多部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