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长篇小说《回归》 把脉高等教育现实问题,展现知识分子生存境遇
研讨会现场
10月28日,由作家出版社、中国作家杂志社、浙江省作家协会和浙江工业大学主办的“晓风长篇小说《回归》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家》主编王山,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臧军,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晓风,原名肖瑞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近年来从事文学创作,引起关注。《回归》描写一位大学校长退出权力中心后寻找回归之路的心灵净化史。与会专家、学者从知识分子题材创作的角度探讨了晓风及其作品《回归》的审美风格和思想深度。
描摹现实生态,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吴义勤发言
吴义勤认为,晓风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回归》,给当下中国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目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很少有题材触及到高等教育现实问题。“‘回归’,是一个超越文学的话题,从具体的人与事的回归,上升到整个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心灵的回归,这对整个文学创作很有启示意义。”他说到,作品中的哲学教授曾经称雄杏坛,却因久历宦海而荒疏旧业,但最终还在经过对前尘往事的反思与反省后,踏上回归之路。这充分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也证明了总有一种人文精神在知识分子的心底是不灭的,是可以被唤醒的。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也承担了这样一种呼唤人文精神的责任和使命。
王山发言
王山谈到,《回归》的选材是独特的,晓风笔下的高校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与整个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写到的很多现实境况,都是当下社会大众最关心的话题。“回归”,是指人的内心偏离了轨道,需要纠偏,需要重新归来。
臧军发言
臧军谈到,晓风从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到作家,是华丽转身的文学新秀,又是半路出家的高产作家,厚积薄发,他学者、作家、官员的三重身份,亦官亦文亦学。从三重身份三栖视角出发,晓风写作《回归》,如实地描摹出了中国高校的现实生态。
带着温情坚守,回到文学的两个真实
“文学无论什么流派、什么主义,都应当回到两个真实:一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生活的实质;二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不同族类不同群体真实的人性。”在詹福瑞看来,《回归》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在学术上、个人生活上、人际关系上、教学上都走到了迷失境地,其人性被官场权力体制异化。实际上,现实是更冷酷的,《回归》却在异化的现实面前有着温情,留存希望,这是一种坚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坦言,作为一名学者,《回归》所写的生活离自己很近,身处其中,却又无可奈何。与国外运用专业知识从事小说写作的学者不同,国内学者转写小说,其关注点是现实。《回归》不仅仅是批评现实,更写出现实的复杂性,它不是个人操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韩经太把《回归》定位为伦理现实主义的学术生态小说,他认为这部作品以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史,填补了当下文学的空白。小说尤为突出的是贯穿始终的心理描写与温情脉脉的批判精神。“这种温情是有合理性的,它昭示着一种改良的可能性。”
坚守精神价值,典雅“风”体的探索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评价《回归》“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写人写事入木三分,颇多神来之笔。但像主人公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曾经壮志满怀,他的回归之路如此艰难,人生五味杂陈,充满幻灭感。小说写出了人的复杂性,风趣的表象下是悲凉的底色。
《中国作家》副主编程绍武指出,晓风的创作开辟了当下文学新的题材领域,在高校题材创作中又突破性地塑造了高校校长这样的角色,在结构上聚集主人公,以校长为圆心,车轮式的向外辐射,其与不同人物的关系构成生活圈,波及到各个社会层面,结构既紧凑、又广阔,既有生活性,又有戏剧性。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认为,《回归》以强大的、成熟的、坚硬的心理描写支撑起这部小说,依循的不是一个生活的逻辑,而是一个文学的逻辑,其核心精神价值在于坚守,写出了知识分子在面临沦陷时的风骨。在她看来,《回归》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体。“风”体有着多重内涵,既是风雅颂的“风”,也是针砭时弊的“风”,还体现在半文半白的对话语言,构成了与小说所描写的高校题材相适应的雅典端庄风格。
晓风自称是学林老将,文坛新兵,自己的创作旨在为21世纪快速发展的中国大学留下几幅清晰的剪影,《回归》想要努力呈现的是知识分子的心灵净化史。
参加会议的还有孟祥宁、赵莹、刘石、张晶、曹启文、李小年、金晓明、周礼、张晓玥、王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