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楸帆:科幻不只是小说

来源:澎湃新闻 | 徐萧  2018年10月28日00:54

科幻作家陈楸帆以“科幻如何激发科技创新”为题作了主题演讲。

10月26-27日,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二期以“被观看和展示的城市”为题在南京举行。首日,科幻作家陈楸帆以“科幻如何激发科技创新”为题作了主题演讲。

陈楸帆有着炫目的光环,他有着让人羡慕的高学历,北京大学文学/艺术双学士,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整合营销传播(IMC)研究生,在Google中国、百度供职过,他一直游走于技术与文字的边界。正是这种经历也让他写作科幻作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总是追根究底地探索技术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复杂内心世界。

在他看来,科幻是一种变革的文学。科幻是西方文明对于工业革命以及科学革命在文化上的反应。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把科幻小说以科学小说的名义带进国内,希望能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学中,他们处理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因为城市化的进程比较短,所以更多是乡土中国所带来的一些元素,比如说人跟人、人跟社会、人跟动物、人跟自然的一些关系。”

但是到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数字时代、AI时代,我们整个的生活都是与科技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句子包括量子物理学等等,非常紧密地每天充斥着我们的耳目。陈楸帆认为,传统的中国主流文学,它对于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它是无力的或者说不够敏锐的。“这个时候科幻便孕育而生,它是要提供给读者对于科技现实的一种想象和理解。”在陈楸帆看来,科幻不仅是小说,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他服膺的科幻作家同时也是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理论的提出者亚瑟·C·克拉克曾经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最初都与魔法无异。”在陈楸帆看来,科幻无疑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悬置怀疑,探索不可能。而在比较创新路径与科幻小说创作过程中,他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重合,他这个过程概括为:联结-发问-观察-试错-整合。“或许正是这种认知上的高度一致性,让科幻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触发点。”

近几年,陈楸帆一直在观察国际上关于将科幻与科技创新进行结合的实践。他以XPRIZE基金会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与想象中心(CSI,Center for Science and Imagination)为例,介绍了可资借鉴学习的经验。

XPRIZE基金会是一个为乌托邦式科学幻想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旨在激励和奖励那些对科技创新和人类进步做出非凡贡献的项目。它的信条是——用激进的突破创新造福人类。今年,Xprize基金会召集了一个全明星阵容的科幻顾问委员会,由全球知名的科幻作家和编剧组成。成员囊括了13个博士学位、44座雨果奖、28座星云奖、35座轨迹奖、10座J.W.坎贝尔奖、6座A.C.克拉克奖,6座英国科幻协会奖和1座奥斯卡。

而利桑那州立大学所成立的科学与想象中心(CSI,Center for Science and Imagination),则是从教育的角度探索科学与想象、未来学习、可感知未来、想象力社群。每年他们都会举办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们,从科幻中汲取灵感,并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地提升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比如与美国军方合作的人工智能防卫工作坊,探讨如果一旦人工智能向人类发起进攻应当如何防御,比如说针对《科学怪人》出版200周年的一系列怪物艺术展,科学探讨以及大型线下虚拟互动游戏等等。

陈楸帆十分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进科普科幻事业,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真正地让科幻成为激发、启迪年轻一代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有力武器,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