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透过“影”的影子看穿张艺谋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耳朵  2018年10月23日08:51

在张艺谋的新片《影》上映半个月后,他的处女作《红高粱》重映,但比起《红高粱》三十周年重映更让人惊讶的,是《影》的拍摄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的上映。现在的大陆电影市场里,纪录片已经不算罕见,每年都会出现一到两个话题讨论度极高,或者收获了票房佳绩的纪录片出现。伴随电影拍摄而拍摄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比如《桃姐》有《无憾》,《智取威虎山》有《踏雪而行》和《打虎上山》两部纪录片。但是电影的纪录片进入市场,进入院线,却是头一遭。

关于电影的纪录片,有很多种,大师的传记,一个电影时代的记录,也有对于某部经典的探索。而伴随一部电影拍摄而拍摄的纪录片,往往会成为电影上映时的宣传手段之一,在网络播出,吸引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的亮点。因为电影本体才是重心,所以这类纪录片往往并不会过分讲究,而是依靠大量的素材,来梳理出一个逻辑。

看似《张艺谋和他的“影”》分为不同篇章,有小标题分割,讲述拍摄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但其实章节与章节之间,并没有严谨的逻辑,导致通篇看下来也没有一个顺畅的叙事逻辑。时而讲前期策划,时而讲拍摄过程,时而讲主演,时而讲群演。这些素材比较适合拆分成小的段落,放在网络宣传,拼接成一个整体后,反而变成了一种强求,并没有办法发挥出整体的功效。

《张艺谋和他的“影”》更多是帮助观众,去理解张艺谋在拍摄《影》的过程中一些技术难关是如何攻克的,并不会是对内容进行解读。因此,它的叙事变得相对有些机械性,就是不断地展现这个团队的不易,彰显拍摄技术上的优越性。了解张艺谋的人应该都知道,张艺谋的电影拍摄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他本身有极高的美术造诣,因此对于画面的要求非常高。这个“高要求”落在实现的过程里,就是对于细节的把控。

张艺谋导演第一部电影《红高粱》时,就已经开始体现出他的细节控制欲。当时他看了很多高粱地,都不够满意,所以自己选择了一片地,在开机前先种高粱。高粱一定要种到他理想的高度,不然拍出来就达不到他要的视觉效果。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导演也为了菊花煞费苦心。在最后周杰伦饰演的杰王子攻进皇宫的一场戏,要把皇宫内摆设的重阳节菊花全部踩烂。这场戏拍了好几遍,一遍踩过来,张艺谋觉得菊花被踩出来的状况不够满意,再重新摆满菊花,继续踩。菊花也是专门从昆明空运而来,有专人挑选过的花卉。

“极致”一直是张艺谋电影的一个主基调,尤其在《英雄》之后,他对于色彩、构图和细节的疯魔,往往会阻扰了叙事的本体。空有美好的画面,但是缺乏令观众满意的故事。《张艺谋和他的“影”》在某方面来说,是意图弥补《影》叙事上的单调,它的故事虽然是段落式的,但是每一个段落都很丰富。

像是竹林死士的一段,很用心地讲述了从挑选演员、训练演员,到竹林亮相辛苦拍摄每一个人的特写,最后告诉大家,这组镜头因为取舍问题,被完全删掉了。整个叙述过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起承转合。另外还有关于邓超替身封柏的拍摄环节,邓超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是先拍了境州的戏份,然后定点好所有道具,再等邓超瘦了40斤回来,继续在子虞的位置上拍这个角色的戏份。但是不能让邓超干演,必须有一个对照搭配的人物在那里,这个人就是封柏。在全片完成后,他的部分会被后期替代成两个邓超,但其实他就是这个电影里邓超的“影子”,两个角色也都由他演绎了一遍。如果没有这个纪录片,观众不会知道他的存在,不会知道他的样子,不会知道他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多少。

从这一点来看,《张艺谋和他的“影”》作为一部纪录片,也是《影》的影子。它不是纯粹的辅助观众理解《影》,而是告诉大家,这部电影拍得很不容易、很艰难,电影里总有很多一笔带过的画面,但是这部纪录片想强调的是《影》的每一帧都是千辛万苦拍出来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虽然理解电影工作者的辛苦,但是未免会觉得这样的记录角度太过狡黠,没有一个客观的视角支撑。

张艺谋的《影》最终完成度有多少,并不是靠一味强调拍摄过程的认真可以博取同情的。电影本身和纪录片,虽然是主体和影子的关系,可归根到底是两部作品,它们应当可以相互联结,但又撇开彼此。如果要做两两合一的捆绑销售,未免也对消费者太侮辱。

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影》究竟是不是一部值得通过纪录片来深度理解的电影?它不是,它的导演张艺谋是。所以,从这个纪录片里,更多可以看到的是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第一座国际大奖的获得者,也是中国大片时代的开启者,他直到今日,临近古稀,对于电影艺术有着什么样的坚持和信念。

很多人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一部不如一部,早就没有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辉煌。尤其在执导奥运会开幕式后,大众总是调侃他只适合晚会,不再适合电影。但事实上,从这个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对于艺术的坚持和信念从来没有变过,他总是一丝不苟的、理想化的去拍摄,从故事策划阶段到最后的影像成型。

张艺谋始终不曾改变,在创作欲上也没有衰老。真正变化的是时代和观众的口味,他无法用一直以来形成的经验,拍摄出令现代人审美满意的作品。但是他的坚持,依然是现代电影创作者的榜样。张艺谋从来都是真身,不会成为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