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运城作家采风系列一: 关公:跨越时空的传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瑜  2018年10月21日10:18

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贤哲无数,英雄辈出。他们每个人都像银河的繁星散发着熠熠光彩。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纵然是万里河山、千年盛世,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模糊,终将成为时空走廊的过客,更是未来历史的一页沧桑,乃至一道斑驳的印记……

仰望历史的苍穹,在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不断地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仅有两位, 他们就是被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众所周知“圣人”是儒家对人的最高评价,几千年来,没有谁能再担得起这个称号。就连全面继承和发扬孔子学说的孟子,也只能被称之为“亚圣”。而把“武圣”这个辉煌而耀眼的光环戴到一个一生不著不述,几乎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甚至还常常被人诟病的军人身上,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武将若能被世人敬仰,要么个人勇武盖世无双,要么统兵作战攻无不克,但无论哪种,关羽好像都不是最杰出的,论个人勇武,关羽不及吕布,论统兵作战,关羽不及张辽。既然如此,为何关羽还被封“武圣”呢?

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关羽一生喜读《春秋》而深明大义,是儒家思想最忠实的信仰者,除了一生有大忠大义的表现,还有“万人敌”、“ 熊虎之将”和“威震华夏”的美誉,从“亡命奔涿郡”投军报国;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直至被俘不屈斩头。他用波澜壮阔,甚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亚圣孟子提出的“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是评价中国男人的最高标准,换句话说,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人格评价的最高定位。无须去争谁是天下第一勇将,仅“大丈夫”精神这一项,关公便可让天下英雄黯然失色。

事实证明,儒家选择“武圣”的标准是极其严苛的。历数前贤,由于历史条件和人生的际遇不同,一个人一生中实践这三条的标准概率很低。从商周的姜子牙到明清的左宗棠……在万千名将中有人可以实践其中一二条都可以称之为“大丈夫”,而圆满实践三条者,唯关羽一人。所以有人称赞关羽为“千古一人”并不为过,而称之为“武圣”,同样实至名归!

更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了争议的三国人物,在他去世二百余年之后,却被后世的帝王将相和贫民百姓一步步推向了最高神坛。祭祀他的庙宇遍及全国城乡和海外,他的神像供奉在每个家庭的神龛中。

这种待遇,连至圣先师也望尘莫及。

人所共知,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尽管在“三教论衡”之后取得了“圆融”,但是,三教还是各奉其主,相互并无关联。而唯有关羽却被三教争相敬奉为“菩萨”、“天尊”和“圣人”,是中国唯一“三教尽皈依”的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共同信仰同一位尊神,这在中国民族史上实属罕见,也唯有关公一人独享这样的尊荣。

一千多年来,不论是王朝更迭,还是不同的民族君临中原,几乎所有的帝王无不对他顶礼膜拜,争相敕封。你封侯,我就封王;你封王,我就封帝。据统计,历史上有16位皇帝23次为他御旨加封,爵位由候而王,由王而帝,乃至协天大帝,可谓荣宠非凡,独步千古。清朝光绪皇帝敕封关羽封号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这一封号,26个字,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压过了历代各朝所有皇帝对关羽的褒封,这样的封号可谓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

一千多年以来,在关羽由人而神历史进程中,上至高居庙堂的王侯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贩夫走卒,从舞棒弄剑的草莽义士,到 江湖草堂中的说书艺人、梨园中的戏子优伶,乃至远避尘世的僧尼道姑,几乎全部汇入了朝拜和圣化与神化关公的潮流,都把他当成自己的保护神而供奉。

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搜索枯肠,不仅驳斥一切贬低他的言论,几乎把一切最神圣、最崇高的字眼都用来讴歌他、礼赞他。

据有关资料记载,鼎盛时期全国的“关公庙”“武庙”有三十万座。清朝中期,仅京城一地供奉拜祀关公的庙宇就多达116座。台湾岛面积不算大,但是全岛却有大大小小的关帝庙一千多座,台湾全岛人口不足四千万人,却拥有关公崇拜者一千余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000余座,仅日本和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1000多座。在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此言可谓不虚。

在洛阳、当阳和运城连年举办的春秋两次大祭上,和尚、道士和学者共祭同一个人,这种三教共祭的场景只能发生在关庙和关林。

不管世间有多少流言蜚语,也不管有多少诽谤和谩骂,关羽这位三国名将,在其死后已经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信仰和崇拜的第一神明。

以“忠、义、仁、勇”而闻名于世的关羽由一个历史真实人物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绵延了一千多年,并且得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接受和承认。忠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关公文化”也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在这漫长的一千八百年的岁月里,关公的魂灵氤氲在九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关公文化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统治阶级倚仗他维护政权,巩固统治,普通百姓祈求他保佑平安,招财纳福。在中国,只有他,得到了尊卑上下贫富贵贱者一致的认同,共同的尊敬。

他已经超越了一个自然人而成为华夏民族的神祗、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腾。他的祠庙几乎遍布了所有的都市和乡村,九州无处不焚香。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关帝庙,甚至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也有14座关帝庙。近两千年来关公以其忠义仁勇闻名海内外,受到炎黄子孙的千秋奉祭,关公文化也日益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

放眼古今 环顾世界,从未见过这样传奇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

康德说:“设定上帝的存在是道德上的必需。”西方有哲人说:“一颗巨大的良心就是一座庙宇。”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过上千载美化神化的关公,既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亮铮铮、光闪闪的良心宝剑,又是华夏民族用传统文化锤炼出的一个民族的人格坐标。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关羽的故里运城,每年都于金秋时节举办为期七天的关公文化节。这期间,运城市内,人山人海,解州关帝庙中,履舄交错,户限为穿。大祭仿明代祭圣之规范,所用乐器有笙、管、埙、笛、筝、鼓、编磬、琵琶、云锣等,足具古雅乐“金、石、丝、竹、土、匏、革、木”的八音之设。祭礼所用牺牲,也按明祭旧制,采用最高大礼太牢(整牛、整猪、整羊)。祭礼程序分鸣鼓、上香、行初献礼、奠玉帛、进俎、行亚献礼、读祝文、望燎、行终献礼,另外再加上饮福酒及各类艺术表演……应该说,在被称为“武庙之祖”的解州关帝庙内,举行这等祭圣活动,无疑是对关公文化的一种开掘、弘扬和拓展。

如果说一切宗教信仰都是慰藉人们死后的灵魂,唯有关公崇拜则是着眼于人们的今生世界。

关公无疑是建立了不朽功业和辉煌成就的,但也不能说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战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没有建立其前朝韩信、卫青那样平定天下的功业,也没有取得本朝诸葛亮那样的开国之功。比起历史上的著名战将,人们更看重的是关公对社会正义的自觉追求,对公义和私利的正确选择,他具有坚持和实践一种伟大理想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意识,具有匡扶正义、统一国家、拯救苍生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宏愿,具有无比忠诚的道义立场以及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简言之,就是忠诚、信义,仁爱、英勇。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精神,是在几千年王权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儒家思想长期的熏陶濡染,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德偶像,自己确定的人格追求。这个道德偶像和人格追求还会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还会是民间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的时代环境中,挖掘和弘扬关公精神,对我们今天匡正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社会风气,对呼唤忠义和英勇、留存我们民族的元气与魂灵,对重拾诚信和磊落、真正构建社会和谐,应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雨果在《临终告白》中写下的那段平凡却振聋发聩的话语:“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上帝。上帝如同白昼……我的凡眼很快就要闭上了,但是我精神的明眸将一如既往地灿如朝霞。”

关羽的凡目已闭上了近一千八百载,但他的那双丹凤眼似乎一直在明亮地睁着。他一直在用最纯正的目光,读着神州沧桑的变迁,读着历史的春秋,读着人间的浮沉,读着文明也读着野蛮,读着血泪也读着欢笑,读着贫穷也读着富有,读着卑污也读着高尚……

关公的圣目,将永远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醒着。

赤面长髯、青龙偃月刀的威武,在全世界华人的心里,成为永远不朽的传奇!

张瑜: 笔名兰心。资深媒体人、作家、品牌策划人。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散文、诗歌、随笔500多篇。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用文字建造精神的桃花源,安放不甘沉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