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周家鸿:石山村·水之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家鸿  2018年10月18日16:39

盛夏的繁茂令人惊叹,万物在有节奏地萌发新枝,人在其中穿行,就能够感受来于自然间的某种奇妙境界,会让你在感受幸福与困难的时候,同时产生许多值得回味的感动出来。前些日子,我见到一份文稿,文中把滇东南西畴这种山形称为奶头山,我才对自己生活了三十余年的土地仔细地观测。

不观察不知道,仔细思索就产生了不小的惊讶——我生活之地的石头山竟然还全都是奶头山,由于视觉区位的不同,有的也被称为陀螺山,其形状还是一样的。山色很自然地被绿色所包围,而山脚洼地里又整整齐齐排列着无数村庄,这些村庄像是叠起来似的,摆布得非常整齐却又拥挤。这些石头山,当然也就不是产生等强盗的地方,而是一种地形特色,其间居住的人民群众,在与大自然抗争过程中产生的智慧,只有深深地进入它的心中才能感觉到。

那么这块土地就属于纯真的母性土壤了,山不大,却坚挺而饱满,呈现出无比宽阔的生机,富有深沉的创造潜力。

说到创造,就不得不讲到石头山里人们取水用水的历史。多年前,人们用水的艰难不是普通词汇可以描绘的。每当节令翻到冬春季,居住在奶头山上的农民朋友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在生活用水上,他们经常要用一个强壮的劳动力,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低洼处去取水,有的地方一天只能跑一个来回。当他们担着水,经坑凹不平的山村小道回到家,仅在路上泼掉和蒸发的就已损失了大半,最后挑到家里的那点水,只能算计着用一天了,那水不是宝贝又是什么?在人口密度稍大一些的地方,一个村的人,常常要分出许多劳力,半夜就去排队守水,不然,第二天的生活用水就有问题,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够富裕?想一想,如此珍贵的水,又怎能不珍惜?于是,除了饮用水之外,人们的用水差不多都是数着滴数用,孩子洗过的水大人再洗,丈夫洗过的水妻子洗,洗脸洗菜用过的水,还要留在瓦盆里,澄清后用来喂牲口。那个年代的奶头山,只是一些干瘪的乳房,永远不消失的枯燥黄风,在她那满是乱石、坑凹不平的肌肤上恣意地拂来拂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个过路的外地人在村里讨水喝,农家大嫂却抬出了自家酿造的陈年老酒给他,舍不得瓢出水缸里十分有限的水。这样的传说并非虚构,而是实情。你只要想一想就会知道:没有水的日子能叫日子吗?人类在无水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生活,而没有酒的日子,人们不仅活得很好,还可以减少许多麻烦事。

这都是由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因为这些奶头山都处于岩溶地带,据说,地层下全是孔,雨水一落下来,就沿着孔隙渗透跑掉了,根本不能保存。沙漠无水,但行者只经历短暂的旅途,而奶头山的群众却在这里熬了一生一世、甚至千百年,相比之下,后一种肯定要艰难得多!

与水打交道更多的是女人,因此,在一年年的积累中,关于用水的发明创造,石头山上的女人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她们首先寻找到了合适的天然石槽,然后在夏天雨季来临的时候,把雨水用沙子过滤后引进石槽并储蓄起来,以备干旱时节使用。这就是被西畴人称为的天水,当地奶头山里的人们又把它叫做无根水,这样得来的水,其水的质量肯定有问题。我小时候到远处山林中去挑柴,就曾在经过的干旱地区,偷喝过人家的天水。那是一处荒凉的地方,孤零零的一家人独立于乱石堆中,所幸的是房屋背后有一个约十米方圆的大石槽,上面横七竖八地搭满了枯树干,这些树干似乎是主人专门拾回来,用以掩盖水塘的,这样做,无法是避免外人来偷盗珍贵的水,也能够减少水分蒸发。我和小伙伴在渴极了的时候,就在一处隐藏的地方歇好柴,然后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树叶瓢那石槽里的水来喝。只见槽内的水面落满了腐烂的树叶,石槽壁上到处是来寻找水源的昆虫,水中还蠕动着微小而红色的线虫。就是这样的水,却也要步行十数里山路才有一户,渴极了的人,又怎么会顾及得了什么虫子呢?更何况,这样的水,还要靠偷着喝,主人家如果发现了,说不定要遭到一顿臭骂。看来这家主人一定是看准了这个天然石槽,特地从别处搬来定居的。

就是这样方便的天然石槽,又有多少可以供人们使用呢?于是,靠养殖业有了点收入的妇女们,便首先在自己的房屋前后修建水泥水窖。由于水的无比珍贵,在这些地区,关于水的问题,就变得十分敏感,也让人们显得非常“小气”。党委政府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知进行了多少次,想了多少办法,因为,奶头山所属的岩溶山区,不仅土壤很难蓄积水分,而且土层相对较薄,这样的地区财政,肯定又是穷财政,建设小水窖,就得靠社会的广泛支持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努力,这些村子里的村民们,现在全都用上了天水,而且使用了多层过滤设施,还使用了消毒设备对饮用水进行消毒。西畴石头山的青春气息开始显现出来,岩溶地区绿化率不断提高,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是真正的天水,这种清澈的水质所培育出来的人民,将更加勤劳,因为这是经过若干年代才实现的梦想,喝着这种无根水——奶头山孕育的乳汁,人的心里是甜蜜的。

人在世间生存,靠的是一种志气、一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人类几千年的生存历史证明,人们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认识,并非是以物质的厚薄来衡量的,而是人精神支柱的取向是否稳固,一旦精神崩溃,再怎样丰富的物质,恐怕也不能挽救他的灵魂。在这种“崩溃”的边缘,也许困苦的生命也会消逝;而如果精神永在,物质基础差一点又算什么?一种强大的动力,会带着他奔向预定的目标和境界。由是,西畴精神的诞生,显得更加合情合理,就犹如石头山上的这些农民们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之中,能够生活千百年,如今还在不断地创造,就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奇迹。现在,他们的用水已经全面得到了解决,今后的路子肯定会越走越宽,因为他们有着坚韧向上的精神气质。

目前,西畴的石头山区,由于绿化率不断提高,溪流出现得越来越多,淡水资源条件不断便好,很多村庄都已经安装了自来水,以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为主体的农村“五小”水利建设越来越多,惠及了民生,“冬春见水贵如油,夏秋见水遍地流”的状况得到极大程度的解决,也许天水将成为历史,但这种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气,却不能被遗忘。当你看着这种在一个石漠化程度极深、干旱缺水问题突出的地方,掀起变水环境的举措,那么,当你在生活中碰到了不如意,为家庭的贫困、物质的贫乏而唉声叹气的时候,请想一想西畴石头山上的这些农民,学一学西畴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断创造的智慧,也许,你就会从悲观失望中站起来,迎着一缕初升的阳光,勇敢地向前走去。事实上,你的环境也许比我身旁这些山区里的农民们好多了,在夏季,你仰头看一看天上飘下来的纯净天水,你根本不需要把它们存留下来,你只需尽情地享受着它清凉的赠予,那么,这不是你的幸福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