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纠缠不清的灰暗里 血红是唯一的鲜明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时间之葬  2018年10月16日09:00

像张艺谋这些年来的每一部电影一样,《影》注定要迎来又一轮全民讨论。而与之前许多年他的作品的“待遇”不同的是,《影》一改之前几部古装商业大片的面貌,可能是他新千年以来最出色的作品。

自从《英雄》开启了内地商业片的局面之后,张艺谋的绝大部分新作,往往离不开一个“大”字。在他的观念里,电影似乎是越大越好。而这一次的《影》,他终于收敛了自己对于“大”的执迷,让这部新作回归了古典的戏剧传统。

看得出来,《影》是张艺谋有意在化繁为简。主要人物不过寥寥数人,场景也仅是大殿、寝宫、暗室、境州战场等几处,至于人山人海的战斗场面,算是彻底不见了踪影。全片最大的阵仗,也不过攻取境州时百人左右的规模。

但这种简化的处理,并不让人觉得单薄,相反,人物和场景的缩减,让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与戏剧冲突更加强烈明显。没有千军万马,但依然氛围凝重,杀气腾腾。

《影》予人最突出的观感,自然是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式传统元素。阴阳、山水、太极、琴瑟、对弈,等等。每一组两两相对的意向,都赋予了这组意向背后的人物与环境以特定的意义,以及本身的美感。尤其明显的一点是,《影》里的打斗武戏,相当接近于舞蹈。

而在这些形式鲜明又寓意明显的元素之上统摄全局的,则是张艺谋精心打造出来的影像风格——犹如传统中国水墨丹青般的质感。从自然外景到精心布置的内景,从人物的衣饰到日常的用具及兵器,都是简洁的黑白灰三色。尤其鲜明的,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只有在少数打斗的场景里,突出了鲜红的血色,红色也是除了黑白之外,片中唯一鲜明的色彩。

“影子”无疑是《影》中的核心概念,而这抹“影子似的灰”,则奠定了全片的情绪基调,并且把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主公(郑恺饰)、都督子虞和影子境州(皆由邓超饰演)的性格底色给烘托了出来。这三个人物,势为掎角,互相利用,构成了两两一组的微妙平衡。

也正是这抹灰色,昭示了三个人各自灰暗阴郁的内心,没有善恶分明的黑白,只有利益与权力纠缠不清的灰暗。

子虞并非那个一心收复失地、热血报国的都督。境州身为影子的身份早早揭晓,自从羸弱的子虞露出真容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野心家。邓超一人分饰两角的选择,之所以在两个人的体态上做出如此巨大的差异,自然也是用病态虚弱的外形,突出真身狷狂暴戾、外强中干的本质。

主公也并非那个只知道委曲求全的昏君,每每与境州假扮的子虞对峙时,我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他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往往在一道微亮的眼神之后转瞬即逝,躲进了熟悉的伪装里。事实上,他是一个隐藏极深、在幕后操控一盘复杂棋局的阴谋家。

最令人意外的,则是境州也不是那个唯命是从任人摆布的棋子。经历早年的悲苦经历与希望幻灭的他,最终在高潮处眼见子虞和主公互相撕咬搏杀,于是他当机立断地选择了取代子虞。

从此,影子成了真身,真身成了没有面目的影子。但也就在那一刻起,真的成为都督的境州,再也不是从前的自己,而是另一个伪装起来的影子——依然是一个被权力与欲望紧紧套住了脖颈的傀儡。

说到底,三个人都把自己活成了某种影子——“真”被竭力隐藏起来,世人所见的,都是伪装过后的替身。

《影》的深刻之处,也就不只是揭示了一场宫廷上勾心斗角的阴谋,而是试图去探讨一切阴谋背后的根源——权力与欲望。《影》的本质,其实是一出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古典悲剧。被权欲吞噬的灵魂,一点点走近毁灭的终点。就这一点而言,《影》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

然而,《影》作为一部张艺谋的电影,令人欣慰的是,放弃了瑰丽色彩和宏大阵仗的张艺谋,这一次终于在他演绎古典悲剧的尝试中,给“人”留下了一席之地。在此之前,张艺谋屡遭批评的一点,就是他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把“人”置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国家面前,没有个人;千万人面前,少数人注定应该被牺牲和掩埋。一个最恰当的对比,是张艺谋16年前开启国内商业片滥觞的《英雄》,无名在面对杀伐一生的始皇帝时,最终还是为了“天下”而放下了手中的必杀之剑。

在《影》里,张艺谋似乎终于反正了他由来已久的这一思维。主人公境州,不再是那种“被历史遗忘的渺小个体”,恰相反,整部戏的叙事动力,都来自于他身上不断觉醒的个人意识。多年来他始终都是一个被权力利用的工具、政治斗争的棋子,当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之后,最终选择了弑主。

只不过,从之前的被权力操控和摆布,到后来自己谋盘布局,始终未能脱离政治与权力的漩涡。这可以说是“身不由己”,也可以说是某种“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