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韩松落:选择追看《如懿传》的原因

来源:新闻晨报 | 韩松落  2018年10月15日08:35

追《如懿传》,已经两个月了,终于追到了如懿断发、永琪告别,接近大结局了。想到这个故事就要和我们告别,却有一点惆怅。

第81集,是故事里所有人物的命运转折点。在转折到来前,乾隆已经耽于享乐多时,起初只是在宫墙内追欢逐艳,终于每况愈下,开始涉足烟花柳巷了。之前发生在宫墙里的一切,还算是家事,如懿不能忍也要忍下去,发生在烟花柳巷的一切,就已经不止是家事了。

他是她唯一的寄托,而这个寄托却崩盘了,她不能忍受的,是自己人生理想、生活理想的幻灭,自己投入了时间精力全力建设的感情的崩塌。对如懿来说,这是最后一根稻草。如懿终于忍不下去了,上船、断发。

这之后,如懿和乾隆有一段很长的对手戏,但最让人难忘的,却是她离开乾隆的游船,独自离去后的画面,她独自坐在船头,脸上毫无表情,身前是一串灯笼,身后是夜色里墨蓝色的湖面,她沉沉地坐在那里,往事在心里翻滚。那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时刻,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解脱了。别的清宫戏,要的是登上权力巅峰的巨大快感,而 《如懿传》却反其道而行之,之前的铺垫,重重的阴谋和争斗,欢笑和陪伴,为的却是最后的解脱。

当如懿坐在船头,已经有了去意,静静地等待命运光临的时候,那个表情,让人想起嘉宝在 《瑞典女王》结尾时的那个表情,“心力交瘁、万念惧灰、独立船头、眼睛直视前方,没有一丝表情”。

中国人能够忍受别人在争斗后失败,却不能忍受别人把失败当作解脱。解脱是否定,是轻蔑,是对此前被灌输的价值观的颠覆。你以为“小人抱怀中”是对君子最大的惩罚,但君子想的却是天涯。

《如懿传》是一个想着天涯的故事。这是一种成年人的价值观,是成年人才能明白的人生况味,成年人才能懂得的故事。《如懿传》是伴着争议播出的,仅仅两集,自媒体世界就开始狂欢了,剧情、台词、服化道、周迅的妆容和脸,都成为群嘲的对象,甚至在十几二十集,剧情渐入佳境之后,这种嘲讽依然存在。这种争议,真是因为剧情,因为周迅吗?不,所有的争议,其实只有一个起源,这个剧不符合此时此刻此地年轻人的标准。

新西兰女作家埃莉诺·卡顿,写过一本很精彩的小说《彩排》,这本书让她获得了2013年的布克奖,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 “年轻到底是什么”的故事。在埃莉诺·卡顿看来,少男少女们,都是白纸,是空心人,必须要用学习和模仿,来填充自己。年轻,其实是一场彩排,是过家家,是对以后人生的模拟,他们并没有真正进入人生,对人生没有实质的经验。彩排中的年轻人,容易非黑即白,容易把青春当信仰,只求舌尖嘴利的一时之快。把年轻人的价值当作全部价值是行不通的。

年轻人有这样的状态,不奇怪。奇怪的是,很多成年人也长久地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不肯长大,不肯抛弃非黑即白的观念,不肯接受人性的复杂,甚至不愿意看到成年人的面容,成年人的生活状态。

所以,我们的电影电视里,很久都没有现实题材,只有奇幻玄幻;我们看到的故事,必须大团圆必须爽;我们的演员,一过35岁就没戏演。因为,大家都赖在“彩排”现场不肯走,不肯进入真实的生活,不肯面对复杂的人生。在人均寿命30岁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人类平均寿命70岁以上的年代,“彩排”现场能赖多久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凯特·米利特曾经写过一本书,在书里,她告诉我们,在面对权力的时候,很多人愿意扮演孩子,或者停留在童稚状态,矮化自己,弱化自己,向精英示好、示弱。

在孩童式的求爽里度过的一生,是不完整的。这是我选择追看《如懿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