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尼尔·斯蒂芬森《雪崩》:地下朋克科幻的传承与发扬

来源:科幻世界SFW(微信公众号) | 韬子@Tower  2018年10月15日11:08

Snow Crash 的简体中文版叫《雪崩》,而台版则取名《溃雪》。

无论名字如何,这本书的内容核心是值得开个帖子、写个书评仔细说说的。

此前中文科幻出版市场上的单行本中很少有如此味道的小说——类似重金属摇滚的风,加着一些七七八八的地下因素,似乎得到了菲利普·迪克的真传。

而文章本身的科幻点子,有创新也有传承。所幸的是,尼尔·斯蒂芬森恰如其分地将他所能想象到的因素都混合揉捏在一起,于是也就有了这本《雪崩》,我们也有机会可以看到菲利普·迪克当年的High药精神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发扬光大。

《雪崩》与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一直是科幻小说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类型。而《雪崩》从某种程度上讲,开始在试探着超越原有赛博朋克风格的定义和界限。

这部同样具有丹·布朗风格的科幻小说,在不断地剧情演绎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蒂芬森风格”——可能它依旧带有很多前人已成作品的影子,但我想,在谈论赛博朋克时,尼尔·斯蒂芬森和他的《雪崩》依然会是一部无可避免的作品。

因为它是如此的杂乱无章和精神亢奋,如此的奇思妙想而又光怪陆离,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具有典型个人风格的小说——此时的尼尔·斯蒂芬森已不是那个简单的写出《佐迪亚克》* 的尼尔·斯蒂芬森了。

无论网络还是报刊杂志,他们俨然已经将这个相当前卫的科幻小说家标志成了“后赛博朋克时代”的旗帜性人物。

当时,在《佐迪亚克》这篇小说中,我只看到了一个未来的景象,一个基于现实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在未来的镜像。文笔虽然走得犀利但也仅是一个很中规中矩的小说,且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科技小说。

但如果仅通过这篇小说来认识尼尔·斯蒂芬森,明显是不理智的。因为,这部小说没有太多花哨的技术炫耀,也没有多大的悬念和有趣桥段。尽管叙事技巧相当到位,结构也很完整,但是并不能给读者带来深刻印象。所以,当我读完这本《雪崩》时,很自然地怀疑起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真的曾经写过那本《佐迪亚克》。

《雪崩》是一本信息量相当“秘密”的小说。哲学、宗教、神经学、历史学、甚至是符号学的很多东西都被借用或者引用到了这本小说中。苏美尔神话、松散的美国政府、被私营机构把持和运营的社会模式...你会不由得开始思考:尼尔·斯蒂芬森是如何将这些庞杂的知识整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同时还带有那么多趣味和悬念的。

强大的信息量是这部小说最大的优势。作为科幻小说,技术核心和故事核心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作家在选择两者孰重孰轻中,会影响整个小说最终成品的造型。

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以及《米与盐的年代》,无疑算是技术信息量相当充分的小说。但不得不说,故事性上比不上康妮·威利斯和乔·霍德尔曼,甚至比火星叔叔兰迪斯的小说还要乏味——当然你是技术控除外,有趣的场景和奇妙的幻想世界能让迷恋技术的童鞋发现和阅读哈尔·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类似的RPG做任务的趣味。

《雪崩》中的技术信息量和故事情节明显还是很均衡的。类似好莱坞一样的火爆场景在文本上看来也许有点轻、不够稳重扎实,但是故事推进和镜头切换还是很职业的。

在强化严密科学基础和信息量的情况下,还能把整个故事讲好,这是很考技术的——南希阿姨的老公查尔斯.谢菲尔德的那篇《末世》*应该是这种类型科幻小说的范例,而《雪崩》也具有同样的特质。

在丰满故事的基础上,加上密集的信息量,朋克范就明显出来了。

当然,大信息量的小说有个问题是对读者理解能力的考验。多线任务的齐头并进,对读者思维集中性来讲也是一个考验。

所幸的是,两个主人公阿弘和Y.T的火线任务并不陌生,加上好莱坞模式的故事发展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读者就不会那么晕头转向。

从阅读快感上看,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说这部小说是赛博朋克也好,还是后赛博朋克也好,甚至说它是高科技惊险小说也好——其故事性和信息量的平衡的确没给 Cyberpunk 这个名字丢脸。

从赛博朋克不同时期的作品来看,故事性一直都不是被诟病的原因。当然,和“新浪潮”的作品相比,赛博朋克也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成分。他们开始把“新浪潮”对技术的摈弃变成了对技术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仅仅是后技术影响的探讨。不分离技术而是将其设置为故事发展的背景。这一流派的科幻作品用文字鲜明地表达了反文化、反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朋克色彩。

也许在这些赛博朋克作家眼中,他们更关心的是那个后工业时代社会的混杂秩序以及技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非技术本身。

高科技在赛博朋克小说中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背景,就像地球好氧生物呼吸需要氧气一样的理直气壮和理所当然。他们不关心技术本身,而关心技术的延伸。因此要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是赛博朋克小说的必然。

威廉·吉布森、帕特·卡蒂甘、菲利普·迪克、布鲁斯·斯特林,弗诺·文奇、尼尔·斯蒂芬森……浩浩荡荡的名单中,似乎大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因此,《雪崩》颇具电影动感的故事情节和发展,以及灰色地带场景的设置就显得是那么的正常了。

尼尔·斯蒂芬森与菲利普·迪克

把尼尔.斯蒂芬森以及这部小说和菲利普.迪克相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目前两人对科幻世界的发展来说,他们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一个是殿堂级的教父,一个只是分舵舵主。

但如果按照目前这个趋势继续发展,我们能难保证尼尔·斯蒂芬森不会成为第二个菲利普·迪克——因为两人都有着同样的创作亢奋,这种被称为High药精神的贯通,让笔下的小说冲击力十足。

我一直认为“正常人”是无法写出菲利普·迪克那种味道的。尤其是《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幻觉》《琼斯缔造的世界》以及《黑暗扫描仪》(又名《遮蔽的眼睛》)中的那种精神错乱和十足的痞子味。

菲利普·迪克对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的细腻描写在我看来是他最大的写作特点,而这种纵向深层的想象能力是构成其小说独特性的直接动力。

我不知道尼尔·斯蒂芬森的写作动力是什么,至少从《雪崩》中看,似乎菲利普·迪克的另类科幻套路并没有寿终正寝,而是生机勃勃。

惊叹于《雪崩》构思巧妙的同时,你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菲利普·迪克之后还是有“疯子”存在。

而整个科幻文学中,“疯子”从未消失过,他一直都在,并且活得很好。旺盛的想象力——嗑药精神在整部小说中肆无忌惮地充溢着。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两个文学气质很相像的文学青年,他们的文章都在颓废的套路中进行得相当的彻底。笔调中的戏谑和默然、对社会的超然判读以及由下自上的叙述视觉,都是两人特性相近的重要标志。

唯一遗憾的是,尼尔·斯蒂芬森在这条道路上并没有走得太“走火入魔”,也许是因为他并非一个内心沉寂的人。

在他后续出版的小说,例如《飞跃修道院》和“巴洛克”三部曲中,这种颓废的路子并没有走得太远——他成了哲学家,但《雪崩》中的很多想法在后续的小说中多多少少还是有出现;而菲利普·迪克终身纠结于不稳定的精神病患,笔下的世界显然比尼尔·斯蒂芬森更深刻也更加的令人怜惜和同情。

尼尔·斯蒂芬森与威廉.吉布森

自然,尼尔·斯蒂芬森这部小说还会和那本名号响当当的《神经漫游者》进行比较一番。如果将尼尔·斯蒂芬森和威廉·吉布森进行对比,这相当拉风。

《雪崩》和很多赛博朋克的小说一样,以一种地下的、非常规的、由下而上的视觉来看待技术对世界的影响。黑社会、地痞流氓以及军火、械斗等都充分地表现了“痞子味道”和十足的地下范。

从这个程度上讲,《雪崩》并没有创新,依旧采用的是当年最为流行的“颓废风”套路。但二者也有所不同。

题材

在对网络和社会影响的文字表达上,两位作家明显走的路线不一样。

威廉·吉布森是一个很地道的痞子派。在对底层社会的视觉描述上,他的描写显然比《雪崩》中的“黑手党”看上去更职业。

如果比较谁的小说更草根、更黑帮、更地下的话,尼尔·斯蒂芬森明显还是干不过“老辣椒”威廉·吉布森。

尤其是通过《神经漫游者》《虚拟偶像爱朵露》《约翰尼的记忆》《新玫瑰旅馆》《整垮珂萝米》和《雪崩》的对比,你会觉得尼尔的黑社会“黑”得相当的业余。

颓废风的阅读感

看过“蔓生都市三部曲”的朋友一定会觉得威廉·吉布森才是个真正的末世悲观主义者。

两者相比,虽然都是技术悲观主义、地下朋克风和反技术流,但“姜还是老的辣”——尼尔·斯蒂芬森在这些方面还是没有超越威廉·吉布森。

不过,《雪崩》中的想象力和技术依然相当的惹人眼球。尽管尼尔·斯蒂芬森延续了赛博朋克的行文特点和虚拟网络的老套路,但他很聪明地把“虚拟空间对人类的冲击”成功地引到了真实世界,而且那个“脑病毒”的点子是相当的拉风。

再加上神秘的历史学、宗教学以及符号密码解释之类的加入,很容易落入老套的赛博朋克小说宛然一变,成了亮堂堂的精彩大作。

这就是有和没有的区别。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汇融合、人在不同界面上的行为和思想,成了这部小说最大的亮点。

正因为这些极具尼尔·斯蒂芬森个人色彩的想象力的出现,《雪崩》才能摆上台面,成为和《神经漫游者》一样经典的赛博朋克作品——尼尔·斯蒂芬森也成为了威廉·吉布森之后的又一个赛博朋克标志,而非一个简单的盲目跟风者。

《雪崩》与尼尔·斯蒂芬森

如果你是喜欢菲利普·迪克和威廉·吉布森的小说的童鞋,这部小说当然是无容错过的。

毋庸置疑,这部小说的含金量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扎实丰盈,毫不褪色。这也应证了——世界上唯一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唯有想象。

通过对比,《雪崩》与尼尔·斯蒂芬森之于《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与菲利普·迪克,以及《神经漫游者》与威廉·吉布森,优势和弱势都十分明显,同时其浓厚的个人色彩也十分出众。

基于此,《雪崩》能毫不谦虚地承认自己作为“后赛博朋克时代”的一面大旗。它的存在的确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

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50位数字英雄,列举当今世界技术创新上的杰出人物,40岁的尼尔•斯蒂芬森入选其中,其理由是他的书塑造和影响了整整一批IT人。

1998年3月,《审理杂志》推出“最后审判日”:“100本你今生必看的书”的评选,评出世界上100本最佳科幻-奇幻小说,《雪崩》作为他的成名作,赫然在列。

同时,《雪崩》也入选了亚马逊网上书店选出的“20世纪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说”和《商业2.0》杂志推出的“每位CEO必读的伟大书籍”。

书评中所阐述的一切足以解释以上这一切的理由。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尼尔.斯蒂芬森,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崩》。

当小说成为一个符号或者地标性质的标杆时,是不是经典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