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纸数融合:实践探索持续深入 ——来自建设智库大讲堂第二讲的声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李明远  2018年10月15日16:07

“数字出版正在一步步开始成熟。今天的对谈中,各位嘉宾都把具体的问题提出来了。”9月26日下午,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举办的建设智库大讲堂第二讲结束后,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达了在场参与的感受。

理念变革:

纸书成为入口 纸屏同步联动

3小时的讲堂中,多位与会嘉宾都围绕“纸数融合”这一话题发言。

“纸质出版是出版界的根和本,是出版业多年来传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适应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变化,顺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不断研发数字产品,推动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尚春明在讲堂开场的发言把大家带到共同的语境中:在推进转型升级时,出版业共同尊重一个规律——协同推进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

在推进纸数融合时,需要出版社首先理清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的主题报告带领听众重新考量出版业的定位。他为新出版这样下定义——出版是出版社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信息内容生产与供应、传播思想传承文化的活动。

冯宏声也重新解读了“融合”这一热词。他认为,在具体操作中,出版人应从产品角度去理解纸和屏之间的关系。在做产品设计时,要首先理清,自己是把屏当做纸张处理,还是把纸张当做屏来处理。出版人在新的产品设计环境下,应考虑让纸张实现屏的作用,让图书成为一个有源源不断的内容推送的入口。“纸屏如何去联动,线下线上的场景如何去连接,是我们做产品设计时要同步考虑的问题。”

战略布局:

既要领导聚焦 又要全员发力

在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想切实有效推进工作,出版社从宏观进行战略布局至关重要。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研究部主任李弘提出,站在出版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融合出版。他认为,首先应理清何为融合出版。内容与互联网融合、业务与互联网融合、出版生态圈构建三方面都属于融合出版。其中,出版单位通过与互联网结合,改变业务流程,可以对出版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李弘举例说,近两年工信集团推动基于数据分析对重印印数进行决策,就调整了生产模式,提高了管理效能。

李弘认为,出版业务流程与互联网的融合成果会体现在整个出版单位效益的提升上,这需要出版社领导亲自抓。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同样对此有特别深切的体验。他认为,出版社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融合出版上,出版社的战略布局才能到位。刘九如也以美国威利公司为例分享了另外一个体会——传统出版业要打造成功的知识服务平台,仍需要持续地投入时间与资金。

“造高铁的绝对不是造马车的出身。转型发展过程中,传统出版社如果不能适应变化,最终未必是赢家。”人民交通出版社副社长戚学林在分享感受时提出,在一个机构、团队内部树立起融合出版理念,就一定要把这个理念融化到每个人的血液中。比如编辑一定要变为内部资源的策划者、组织者,角色转变必须到位。

项目运营:

追踪用户刚需 优化产品思维

在回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出版社提供知识服务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这一提问时,冯宏声表示,目前我国出版业打造知识服务产品,面临着出版社内部知识体系的夯实、面向市场提供服务两方面问题。其中,后者更为迫切。在做数字化产品时,一开始就要考虑内容将来的分发渠道怎么建。

“在知识服务领域挣到钱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的用户需求分析特别清晰,垂直到真实用户的末端。”王勤以《今日女报》、石油工业出版社等分别打造的知识服务平台为例,解析了取得成功的知识服务项目的产品化思维。他认为,在打造知识服务产品时,不仅要加入不同资源、资本、渠道的合作方,还要构建共赢机制“为产品背书”,最终形成一套具有生态性、可自循环的产品系统。

“我们要把有效的内容提供给具有刚需的用户。”王勤的观点在外研社的高校在线教育项目运营中得到印证。北京外研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春贵介绍了高校外语教学平台Unipus的运营经验。徐春贵表示,大学教材是Unipus这一生态圈非常重要的一个流量入口。对于学校师生来说,他们不仅买了一本教材,还获得一系列配套延展服务和大量丰富的数字资源。

在回答建工社总编辑咸大庆“在推动纸电同步方面有哪些政策和具体措施”问题时,人邮社信息技术部副主任赖青表示,2013年人邮社就开始进行大批量电子书转码,目前正在重点发力纸电同步,甚至包括有声书在内的“纸电深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