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 《十月》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来源:文艺报 | 萧雯  2018年10月15日08:16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在中华民族迎来这场巨大变革的时间节点上,一份即将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期刊应运而生。《十月》作为新时期文学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一路与改革开放坚定同行。10月8日,《十月》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李存葆,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曲仲,《十月》主编陈东捷及30余位作家与会座谈。座谈会由评论家孟繁华主持。

汇聚名家,不薄新人,为时代和人民立言

改革开放40年来,《十月》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对《十月》的祝福中所写的那样,“《十月》应国运而生,恪守天职,精心办刊,汇聚名家,不薄新人。为时代和人民立言,无论四季,总有丰美收获。”

1978年,在北京市崇文区东兴隆街一幢旧式木楼里,一本名为《十月》的大型文学期刊悄然面世。创刊号刊发的作品散发出强烈的时代信号。茅盾、臧克家、杨沫等文坛大家以文学宣示,刘心武的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和“学习与借鉴”栏目中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无不昭示着中国当代文学划时代的告别与开启。《小镇上的将军》《蝴蝶》《相见时难》《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北方的河》《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绿化树》《腊月·正月》《花园街五号》等一系列名篇相继推出。

李敬泽谈到,作为《十月》的一名读者,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份刊物开办的一个诗歌栏目,当时由年轻诗人骆一禾主持推出了日后在中国诗坛非常重要的一批诗人,这足以显示《十月》的视野和眼光。《十月》的精神不仅是大气的、持重的,同时也是新锐的、敢为人先的,是充满锐气、活力和勇气的,这是刊物特别宝贵的品质。在成为“新锐作家”的日子里,《十月》编辑的宽厚、敬业精神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名同行、读者和作者,他向《十月》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希望这份刊物在未来越办越好,迎来她50岁、60岁更加收获丰沛的生日。

曲仲表示,《十月》从创刊到现在走过了40年风风雨雨,在这40年中,这份文学刊物的生命力就在于发表了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同样,它们也构成了《十月》今天的辉煌。《十月》的荣誉和成绩凝结着党和人民的亲切关怀,凝结着几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和众多编辑发行人员的艰辛努力。

在收获的同时播下新的文学种子

40年里,诸多名家新人走进《十月》,在这块园地上播撒下文学的种子,迎来对自己至关重要的“文学时刻”。王蒙对《十月》怀有很深的感情,他回忆道,《十月》创刊之初,他的住所离杂志社很近,作品写完后连寄稿子的邮票都不用,步行过去把稿子送到编辑部,所以感情也就非常近,关系非常密切。“十月的光辉永照我心”,写下祝福,84岁的他表示对《十月》初心未改,还将继续给《十月》投稿。莫言的祝福“繁华大地锦绣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份刊物的独特存在和重要意义。

陈东捷说,在杂志工作了这些年,他发现老中青三代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会把自己有分量的作品拿到《十月》来发表,如果说《十月》这40年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就是作家的作品一篇一篇、一部一部积攒下来堆砌起来的。他说,“除了这些作家作品我们什么都没有”,《十月》永远是大家的家。

的确如此,孟繁华在《〈十月〉: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缩影》一文中梳理了刊物发表的许多重要作品。他以中篇小说为例回顾道,《十月》发表的中篇小说获得的全国性奖项(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19部之多。更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这些作品的巨大影响力,如王蒙的《蝴蝶》、铁凝的《永远有多远》、邓友梅的《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21世纪以来,《十月》仍是中篇小说的主要阵地,刘庆邦的《神木》、叶广芩的《豆汁记》、吕新的《白杨木的春天》、蒋韵的《朗霞的西街》、弋舟的《而黑夜已至》、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陈应松的《滚钩》、罗伟章的《声音史》等都是我国中篇小说领域的重要收获。

会上,作家们从读者、作者、编者、论者多个角度讲述了自己和刊物的故事,回忆起在《十月》刊发作品的那些细节。如今娓娓道来,这些都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中颇具温度和情怀的注脚。

谢冕说,“《十月》对我来说是非常亲切的,它创办时编辑们都和我有过交谈,《十月》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因为它的诞生是一个时代的结果,我们一起迎来了新的生活。通过《十月》,我认识了好多作家、诗人和他们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它们记下了一个时代前进的步伐。”

欧阳江河谈到,《十月》作为中国文学生态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以及同世界文学交流沟通的一座桥梁,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真正的、特别深刻的、不可替代的一笔。当代文学有《十月》和没有《十月》是不一样的,它不是一般的塑造和记录,而是真正的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的,是具有鲜活生命的。

刘庆邦的话大概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他说,《十月》40年,拿一个人来做比喻,40年还是青年,正是好年华,期待《十月》继续辉煌下去。同时,十月从季节来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收完玉米接着要播种小麦,所以十月既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播种的季节,“让我们在收获的同时播下新的文学种子。”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舒婷、梁晓声、周大新、叶广芩、张清华、肖亦农、方方、陈应松、邵丽、林白、韩敬群、宁肯、张锐锋、祝勇、陈先发、吕新、付秀莹、乔叶、周晓枫、晓航、徐则臣、张楚、弋舟、石一枫、夏中南、李宾等。会后举行了《十月》40年经典作品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