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创作要走进时代和人民 ——33集电视连续剧《啊,父老乡亲》创作谈

来源:文学报 | 贾兴安  2018年10月13日10:32

正在天津卫视热播的33集电视连续剧《啊,父老乡亲》,是根据我的两部长篇小说《黄土青天》和《县长门》的主要情节改编,又经二度创作,融入崭新的时代元素拍摄而成。叙述的是一位 “忠诚于党、一心为民、无欲则刚、浑身是胆”的乡党委书记王天生,率领全乡干部群众团结奋进,扫黑除恶,精准脱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富乡富村富民那可敬可信的故事。全剧围绕当前农村的“热点”和“焦点”,诸如“土地流转”中的腐败、“小商品市场”违法建设,女孩受辱装疯告状、煤矿“采空区”村民上访、宅基地纠纷、作局谋划陷害乡长“嫖娼”等重大事件,激烈澎湃、酣畅淋漓地艺术性展开,塑造了一批致力于为父老乡亲谋幸福而忍辱负重,尝遍酸甜苦辣的基层干部们的 “英雄谱”。试图用一种新的角度和视线,来演绎和再现中国乡村当前政治生活状态并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这部戏的创作理念或者说剧中主人公的故事,不是依据什么政治概念并迎合时代口号的凭空杜撰臆想,而是多年现实生活的丰富汲取。主人公王天生的原型,是我1996年初秋华北特大洪灾时赴灾区采访认识的一位乡镇干部,距我写出长篇小说并改写成电视剧本到如今在卫视播出,整整二十二年了。这些年来,王天生和他们乡镇干部以及乡村百姓们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不但没在我的心中退却记忆,反而在历史的验证和岁月的沉淀下,像是一帧旧照片被新时代发展的色彩涂抹了一道道光芒,也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被封存出更为浓郁的芬芳和滋味,使我常魂牵梦绕、夜不能寐,常怀感念、感动、感慨、感激之情……

二十二年前,我带着简单的行囊,住进了河北省宁晋县河渠乡(即电视剧中的宁安县白坡乡)深入生活,以该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王仁会为原型,创作了一部上下集电视剧 《河渠来了王书记》,不但在中央一台播出,还在省里获了两个大奖,这也是我步入文坛开始发力的起点。一部短剧,只用了不到十分之一的素材,于是我花了半年时间,以他的真实姓名和真实故事,写了一部十几万字的纪实性长篇 《陋乡苍黄》,发表后《长城》杂志为我开了研讨会,会上引起了争论,因为专家学者对这是什么题裁产生了争论,说既不像报告文学又不像小说。那时候还没有 “非虚构”写作一说,我也一时说不清,弄得很是无语和尴尬。王仁会当时也参加了这个研讨会,还很着急地对我说:“管他们说啥,你写的就是我,这都是我干过的事,我支持你。”但大家有一点共识,那就是对主人公的故事非常认可,包括张烔、雷达、何镇邦、白烨等老师都给予赞赏,甚至认为他是新时期“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爱家乡爱农民的一个崭新的多年不见的乡党委书记形象,是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走到文学里来的。从此,我跟主人公成了朋友,几乎三天两头通电话,还趁节假日到他乡里去住两天,并悄悄写了一本长篇小说《黄土青天》,将主人公名字改成了现在的王天生,对一些素材进行了虚构和整合,出版后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之后,又创作两部中篇小说《强龙压倒地头蛇》及续篇,获杂志社征文大奖,奖励我去了一趟俄罗斯。至此,我才不经意间惊讶地发现,是王天生成就了我五个文学奖项,不断把我的写作带入进步,推向高度。尽管每次写每次感动,每次想出新,但我发现永远也不能写好,与现实中真实的主人公相比,作者永远是笔力不逮。

之后,我下乡挂职到一个山区县任副县长深入生活,这一下去就是五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写出了长篇小说《县长门》。当天津春天影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董事长张爱华先生,要启动投拍一部电视剧的时候,霎时就激起了我的兴奋点。《啊,父老乡亲》,二十多年了,王天生是多么爱戴他的父老乡亲啊,正因为有了这份爱,让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他不信邪,敢碰硬,大智大勇,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打击报复,敢于向阻碍老百姓过好日子,欺压群众的变质的“村干部”“村痞村霸”做坚决的斗争,这不是正是今天所要治理的乡村的“微腐败”和开展的“扫黑除恶”行动吗?我坚信,王天生的事迹是会永恒的,人格是会传世的,他的经历和精神集勇敢、智慧、坚强、忠诚于一身,将在历史上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民英雄和传奇人物。当前,无论是干部还是老百姓,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过上好日子,使家乡迅速振兴起来,身边有更多像王天生这样“一心向党、执政为民”的优秀乡镇领导干部。于是,为了把这部作品写好,我再度深入乡镇,体验近几年来乡镇干部和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大胆进行艺术创作,笔触深入最底层的乡村社会,力争写作一部“接地气、贴民心、有硬度、有气概”的作品,试图实现同类题材影视剧或者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新突破。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与“王天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他早已退休了,但我们时常通话,我有时间会去县里看望他,他有时也来市里找我聊会儿。他得知自己的故事被搬上荧屏时,激动地对我说:“我干的那些事,至今无怨无悔,共产党的干部,如果都要像我那样,没有搞不好的,还是那句话,只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会永远记着你……”是啊,这几年,我问过继他之后好几任乡党委书记,还有我当时走遍该乡所有村子采访过的村民,至今没有一个不为他竖大拇指的。全国如此众多的乡镇干部,甚至处级干部,不像有些文艺作品里杜撰的那样,似乎是天天你争我斗,四处搞腐败都不干 “正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有的真的很辛苦,面对种种压力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的甚至遭诬告或者被冤屈,真的很不容易。他们是想为我们的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迁,观念在更迭。我们的文艺创作,不近距离去反映这个时代和人民的新鲜故事和创造精神,天天闭门造车还美其名曰“富于想象力”编些匪夷所思的东西,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县、乡、村在城镇化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所面临的阻力巨大、困难繁多,矛盾剧烈。我们能在文艺作品里不回避创作 “难度”,并站在这个“节点”上思考、探索,并提供哪怕只有一点点可信的经验和启示,也是有价值的。剧中乡党委书记王天生带领父老乡亲们的改革实践,也是中国社会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正应和了习总书记所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在这里,我不想重复和解释太多,主人公的故事在这部电视剧和同名小说里都有详尽的展示,观众和读者可以自己感触、体会并思考。我只想说,多年来,作为一名写作者,或者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不会去靠迎合什么风头,什么题材,什么所谓热点,什么重大事件去编排什么人对什么感兴趣的故事,我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在时代发展的火热现实中发现人物,提炼素材,汲取写作资源和营养,我不写我不熟悉的,不写我没有体会到的,不写不让我感动的,更不道听途说,凭空臆想,尽量写出一些与当今时代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品,把我“情系”二十二年,一心想把那些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的父老乡亲们为他们叫好并怀念他们的基层干部们的故事甚至是酸甜苦辣,实实在在地讲给观众和读者,让大家积聚正能量,引导大家向上向善,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默默致敬。张扬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的劳动之美、创造之美,热爱土地,眷恋乡情,对此我就十分欣慰和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