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朱坤:戈壁小站有故事 ——深入基层创作体验生活报告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朱坤  2018年10月09日16:21

朱坤在采访中听取工作人员介绍钾肥发运情况

兰新铁路沿着古丝绸之路,穿戈壁,越天山,使遥远的地方不在遥远。同时为了大西北和新疆的经济繁荣,追赶现代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祖国的一条流动的血脉。

人们了解的兰新铁路,大部分是火车头牵引的列车风驰电掣般的开过来、驶过去的铿锵,还有铁路旁的荒凉和风沙。一个甲子过去了,一代人在建国初期,艰苦创业,在戈壁上的小站工区忍受着爱情的无望,家庭的分居,生活的孤独的种种煎熬,顽强地坚守,随着他们的老去,像在火车运行中飞快退去的风景,也逐渐的地远去,逐渐地模糊不清。

我算是这条铁路的第二代。一参加工作,便在新疆铁路的戈壁小站做养路工。体验了生活单调,孤独,工作繁重,辛苦。每一天除了上班,就是对着煤油灯发呆,一腔的苦闷。但是我的师傅们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我们有文化,会比他们强。

可不要小瞧他们,在他们之中,有参加过争生存去万里长征的老红军,有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队长,也有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流血和后来参加抗美援朝的铁道兵。按理说,他们论资历可以有更好地工作,但是他们心甘情愿在戈壁滩上。有个老红军杜天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前,带头去荒原上打草籽,饿的三根筋挑着一个头,还要和工友们一块确保铁路急需的钢筋混凝土轨枕;有个老八路叫于树森,拖着老寒腿,大夏天也要穿着厚棉裤,还要和工友们一道养护出全优线路。有个铁道兵,叫王洪文,妻子有病在戈壁滩耽误去世时,他为了不让风沙淹埋铁路,确保列车的畅通,而浑然不知。在老去的时候,将骨灰埋葬在戈壁小站,永远的陪伴铁路,陪伴妻子。

还有那些饱受风霜的知识分子。高级工程师莫乃言,他的姐夫是国军的高级将领,本来他有机会去香港继承家族企业,但是他选择了建设新中国,兰新铁路许多图纸上都留有他的签名,而他却成了“历史反革命”。一直到他去世后,才有了平反通知书。工程师于龙光,因为在学校想去国外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了“右派”,在戈壁养路工区十几年,他热爱上了新疆,工余时间在戈壁滩栽的树早已成荫。

还有更多我师傅们一样的普通工人,比如陈书岭,一年就是十八天的探亲假回家团圆,孩子们都不认识他,他为了在暴风雪夜查看情况,冻的走不成了,几乎是爬着回到的站区。比如沈韩生,一个人在戈壁滩上遇见狼,回来就像是讲笑话,夜里仍然面不改色地去巡道。比如刘运德,遭遇沙尘暴刮走,几年后地质队发现他已成干尸……

他们的认识极为简单,他们是建国初期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大西北支援新疆的经济建设的,任务是建设和守护这条铁路,再艰苦也要值守,这活总得有人干。

这些过去的故事仿佛一坛新疆伊犁特老酒,酿造了很久,有度数,有年头,有后劲。猛然喝上一口,接地气,有豪情。

我们是他们那一代的继承人,我们也面临退休即将老去,我们有责任承上启下。继承上一辈什么?传给下一代什么?我又想起了师傅们的那句话:好歹你们有一些文化。

我又重新回到了戈壁小站工区,在阿拉山口,在准东北,在罗布泊,我欣喜的看到了,一代新的真正有文化的铁路工人,带着现代化科学技术,使新疆铁路像戈壁胡杨一样成为的永远风景,大提速,电气化,高铁时代,激动人心。

但是那些戈壁小站工区的相对艰苦依然存在,有些小站,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值守的就是一个人,更加孤独。有些风区,由于提速,火车在这里停留的更少,回家更不方便了。而新来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是大学生,从小是家里的宝贝,上学在繁华的都市,来到这里形成了断崖,有着巨大的反差。

有人一开始就托关系、找门路努力想离开这里去城市;有人义无反顾,不多看一眼这里就走了,不应该责怪他们,在现今多元化的选择是应该的,他们有福气赶上了一个宽容好时代。

更多的人留了下来,选择了这个艰苦的职业:钢轨探伤工,一年四季的沿着两条钢轨,没完没了地推着仪器走,听着刺耳的超声波;接触网工,工作的时间大部分在夜间,火车密度相对较少的时刻,小心地防止高压静电电弧,爬上高高的脚架。我认识了赵建华、李飞、何树军,赵雅雯、还有......

这些新的故事,又像是吐鲁番的葡萄酿出的清甜的葡萄酒,唇齿留香引人醉。

啊啊,别怪我老用酒来比喻和形容,因为新疆的汉子爱喝酒,用酒来交朋友,用酒来感受生活,用酒来克服艰辛。

我想,从未种角度来说,戈壁小站工区铁路工人的艰苦,大于战争的苦难。因为一场战争结束了,苦难也就结束了,人们就可以从此告别苦难,尽情地去享受幸福和欢乐的生活去了。相对城市和繁荣形成的巨大反差而言,戈壁小站工区铁路职工们的艰苦,不是一代人的,或许是没有尽头的。这大概就是戈壁铁路小站工区的工人伟大所在吧,在这里,我也要举一杯酒,为在戈壁小站工区生活过的人们,也为如今和将来在戈壁小站工区生活的人们。

我敬重他们,应该让人们知道他们。我又一次想起了师傅们的那句话:好歹你们有一些文化。说实话,我不是一个作家,我其充量只能算新疆铁路戈壁小站工区生活的记录者。

感谢中国作协,给了我支持和鼓励,使我在深入戈壁小站工区时,对这里的人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一年来不但完成了想要写出反映这里的长篇小说初稿(还要继续修改),而且无意中又写出了二十万字的散文随笔(准备出版)。

我会继续写下去。